一个工程师的人文素质
一个工程师的人文素质
最近,从一本畅销小说中,读到一个故事,颇耐人寻味。
小说写的是时下流行的商战,主人公在一家有国际背景的软件公司做高级主管,负责北京市场的营销,为了争取一个银行项目,他带着团队去给客户做路演,展示他们公司设计的产品。也许是为了先声夺人,在展示产品前,先向客户讲了一个案例:说是香港分公司一位工程师,因为客户(银行)在使用他们设计的软件时遇到问题,他赶去解决,路上不慎撞倒一位行人。为了不影响银行的维修工作,他拦了辆出租车,把受伤昏倒的行人扶到车上,拿了张自己的名片放在他衣兜里,让司机送他去医院,自己及时赶到银行,查明原因,迅速修复,使系统恢复正常运行。
工程师及时为银行解决了问题,却给自己惹了麻烦,他接到法院的传票,警方以涉嫌交通肇事、逃离现场为由对他提起诉讼。在法庭上,工程师为自己辩护,陈述事实,说他当时有要事在身,并且对方伤势不是很重,所以就留了一张名片,让出租车送他去医院。后来警方确实找到他的名片,于是撒销起诉,免于追究刑事责任。
读到这,我不觉陷入沉思。显然,这位工程师的做法是不当的,无论你有何要事,毕竟人命关天,应该第一时间送伤者去医院,等到确定他安全、没有生命危险再去银行。银行只是软件出了问题,损失的最多是金钱,是效益,比起人的生命来,毫不足道。但这位工程师却本末倒置,把为客户服务看的比人的生命还重要。更不可思议的是,对他这种行为,作者是持肯定态度,倾向于赞同。他花费笔墨描述这一细节,意在向客户表明:这个公司员工素质非常好,时刻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以此来赢得客户的认同,从而争取到这一项目。
对此,我不敢苟同。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种:技术素质、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技术素质是指一个人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技能;职业素质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态度、要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敬业精神,这两种素质不难理解,也不难掌握,前者通过学校教育、后者通过职场实践来完成。而人文素质相对比较复杂,也比较抽象,它包括文化、道德、伦理、哲学等多方面的认知和体验,虽然范围很广,但有一个基本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人的价值放在首位。而书中那位软件工程师,把客户利益(其实也是自身利益)看的比人的生命还重要,这哪里是以人为本,分明是以利为本!尽管他技术一流,职业素质无可挑剔,但他的人文素质太差,实在无法让人恭维。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两大文明:科学和人文。科学是研究自然、研究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人文是人类关注自我、关注人与社会关系,包括宗教、哲学、艺术和历史。科学与人文,是文明的两个轮子,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但是现在,从家庭到学校,全社会普遍重科学,轻人文。为什么呢?因为商业时代讲求效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能直接产生效益,投入和产出比很明显。而人文却不是这样,它不直接产生效益。读不读莎士比亚、听不听贝多芬,和工作、升职没关系。因此,人文价值被忽视了,人文教育相对缺失,于是形成当今这种人文主义缺席,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的态势。长此以往,势必导致社会发展失衡,物质与精神不同步。人不再是社会主体,而成为利益的工具。以人为本,便成了人类开给自己的空头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