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前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他四十三岁时还遭遇了“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更是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多少人在贬谪后郁郁而终,难有作为。然而苏轼却用他独有的人生态度来对待这些不幸,只要环境允许,他仍然一心为当地百姓做实事,尽力有所作为。苏轼,用自己的一生,温暖了他任职和贬谪之地的百姓的心。苏轼应对苦难的态度来自于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和禅宗的平常心。

苏轼是历史上罕见的诗、文、书、画、词全能型奇才。于诗,他站到了宋诗的最高点;于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于书法,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北宋四大家”;于绘画,他最早提出文人画的概念;于词,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流派——豪放派。苏轼的创造力让人惊讶,赵翼说他是:“天生健笔一枝,爽若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而他自己也毫不谦虚:“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另辟蹊径,对词的变革,基于其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旷才是苏词的最重要的特点。苏轼的清旷之气,让本为“艳科”“小道”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于尘垢之外。”从此,词方可登大雅之堂。

苏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苏轼不刻意为文,而文绝千古;不刻意为人,而名重九州。他只不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得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是苏轼的文章之道,亦是他的人生之道。

本书以苏轼的词为主题,从当时的社会观念与时代背景出发,对苏轼的生平际遇、诗词艺术、社会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现了苏轼以文传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本书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其词进行了情感化的解读。读他的词,可以医心;品他的人生,让人奋发。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