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

虚无

虚无

小波的家在一个县城,但这个县城不同于一般的县城,因为得益于某种特产,当地的人都发达了,产生了不少脑中空空、腰包鼓鼓的暴发户。当地的人都将羡慕的眼神投向了这些暴富者。小波的朋友中,有不少便是这些土财主家的阔少们。

小波的父亲是从农村读书考学出来的人,虽然他兼职做好几份工作,可挣的那点儿钱根本无法和小波朋友们的阔爸爸相提并论,小波不由得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在朋友们的影响下,他对物质崇拜的热度不断上升,经常渴望遇上发财捷径,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而对于脚踏实地的辛苦耕耘则毫无兴趣。

其实不仅是像小波这样认为读书无用的孩子有发财梦,有些刻苦求学的学生同样也梦想通过读书这个途径成为“大款”“大腕”。青少年的拜金主义如此严重,源于以利益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对人的贪婪私欲的诱发。

小波这样不谙世事的青少年本就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更是难逃物欲的俘获,使原本萎缩的求知欲几近枯萎。他们干脆逃课辍学,混迹于社会,做着不劳而获的发财梦。

虽然说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命价值的权利,但当“物欲”和“享乐”像猛虎咄咄逼人地侵入个人生存空间时,有多少人又有多大的能量能抵御“本真自我”的失落和空洞化呢?当人们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中迷失了方向,从欲望关系上去理解人生的意义,虽然他们身体上获得了愉悦的享受,充满了一掷千金的自信,看似生活充实幸福,可有不少人思想上已经陷于困境,被抛入一种毫无意义、缺少价值、虚假自由、丧失责任心的虚无之中。

这种虚无像一头怪兽,时时窥探着人们,随时会张开大口去吞噬他们。

小波和他如今的朋友们有一本质区别:小波从前成绩优秀,在学校过得有滋有味,但随着成绩下降,在学校的荣誉感日渐减弱,脸上便越来越挂不住;而朋友们向来学习不佳,早已辍学。这些朋友总是邀请小波出去玩乐,他也无法自控地越陷越深。起初小波像一只放飞的小鸟,内心充满了自由飞翔的愉悦。可是后来,他发现目前拥有的“自由生活”并不如从前想象中的那么美妙。

当玩乐的新鲜感一点点褪色,当“自己是个聪明孩子”的价值感离他越来越远,这种无所事事四处游荡的状态,使他觉得厌烦、无聊,甚至恐惧。

如果可以,他想永远沉迷在这一场逃避现实的美梦中,可现实经常冷不丁闯进来,偶尔抓住他的喉咙,让他浑身不适。这时,他只能从梦中睁开眼睛,看到自己已经背离从前,走得太远了,不由得充满了永远也无力再回到从前的失望和孤寂。起初促使他逃避自我的主体焦虑感变得越想逃越清晰,而绵延不绝的空虚和庸碌使他更为焦虑和疲惫。

小波的挫折感来自价值准则和行为之间的冲突以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不一致。我在治疗室里看见他的形象是:精神颓废、无所适从、缺乏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西方有句谚语:“通向地狱的道路也是用善良的愿望铺成的。”

家长们常常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可能适得其反。小波的父亲对我一再强调说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他任由幼稚的小波深陷无聊和空虚的生活漩涡之中,对儿子充满困惑的、病态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有些漠然的态度。也许生命对于小波父亲而言,本身就充满了痛苦的虚无以及精神的麻木。

心理治疗专家卢卡斯曾说:“年轻人的自由呼声和他们对自由的错误认识一样响亮。”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他们混淆了自由和放纵的界限,没有把自由和责任联系起来。自由并不等同于为所欲为,而是要主动积极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希望自己对生命有真挚、深刻的体验。只有发自内心地渴望一段富有意义的生命旅程,才能最终找到内心的自由之路。当思想仍不成熟的青少年糊里糊涂地,为了那肤浅而虚假的“自由”而把自己逼入生活窘境时,其脆弱的内心将益发支离破碎。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断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断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