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里,当条件适宜时,大多数树木都会长得高大茂盛,天气恶劣时,树木则长得矮小稀疏。橡树是一种高大壮观的树种,它的树枝结实得让人安心。可是,当一粒橡树种子掉在悬崖峭壁间,即使历经两个世纪的漫长时光,它也只能长得像一株盆景植物般矮小。这就是多石贫瘠的土地和肥沃土壤给种子的成长带来的区别。

那些幸运地生长在开放空间的树,就像躺在羽绒被上的波斯猫那样舒展,它们千姿百态,肆意伸长自己的身体,拥抱天空。

而那些带着针叶和尖尖的树冠的树种,明显是为了抗拒严寒、抖掉积雪,以便保存自我。

晴朗夏夜的苍穹,那颗最亮的星星是木星,它主要由地球上含量较少的氢元素组成,令人惊讶的是,木星上的氢气更多表现为液态“金属氢”。

这种可以让气球轻轻飘扬起来的氢气,怎么就变成了致密光泽的金属?听起来像神话故事吧,实际上,这是木星内部环境的高压所致,木星上的压强是地球上的10万倍。

不同的环境,造就了同一种物质完全不同的物质形态。

你的孩子,是在什么环境下成长的呢?是像爱抚猫咪时的舒展,还是像穿越荆棘时的局促?是轻松活泼,还是沉重压抑?

儿童大都有原始动物式的本能,能领会各种微妙的气氛只是不知其所以然。自认为会伪装,满面堆笑的大人,其实逃不出儿童敏锐的直觉。父母们一方面呕心沥血,为孩子们劳心劳力,另一方面可能不知不觉地把成年人的焦虑、恐惧、敌意、愤怒,或者骨子里的不自信,带入儿童高度敏感的内心世界,影响了这些小生命对生活最初的认知。

作为父母,我们很难在非常具体的事件上,对越长越大的孩子硬性要求,比如让他“去,考个高分回来”“别打游戏”“别交这个烂朋友”……这些生硬的命令,在面对日益长大的孩子时是如此苍白,而父母又将如何面对自己的无力呢?

只有家庭的和睦,才会让孩子的“知”性提高,从心底接受家规。即便家规清严,只要家中的气氛开明温暖,那么再严明的纪律也能带给孩子愉快的感受。在有爱的家庭中,孩子愿意去遵守生活中的规则,愿意听家长的话,不仅听话而且内心还是欢喜的,因为他想对所爱的家人表示依顺。让你的孩子既爱你又怕你——因为爱你而怕你,这才是父母权威和情感的完美调和。

可见,最高的“知”总是和最高的“情”在一起。

所以为人父母的朋友们要对生活和家庭投入热烈的“情”——把对孩童的养育热忱,郑重地放入生活模式的方方面面——陪伴、指引、家规、疼爱、住宅、物件、生活用器、服饰、佳肴……我们的文明之美是建立在建筑、服饰、器皿、饮馔上的,这些都是家庭概念形成后才发展出来的。

“家”中的每个细节,有了时间与空间的映衬,有了对物的亲切,有了对人的亲切,此为不言之教,已然教会儿童自己看风头颜色,感而知之。

中国的庭院建设,无非寻方丈之地可以寄天地无穷之景。儿童正是成长在家庭的方丈之地,感受人与世间的关系,感受现实的热情和与环境的调和,从点滴间获得对美的欣赏、对自然的欣赏、对生活的欣赏、对自我的欣赏、对生命的欣赏。

不必富贵人家,小家小户也好,让孩子去感受人世的深稳安定。家庭的气氛尤为重要,一家人常常聚在一起,彼此之间富有情意,喜滋滋、笑盈盈地和乐着,扯着闲章,这便是家庭的一道美丽风景。

当孩子充分获得对生命的感知力,待成年以后,即使他遇到人生困顿,先前丰富的滋养,足以安抚他内心的躁动不安——这种滋养有可能是童年里最常见的妈妈做的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或是知了长鸣、漫长慵懒的夏天的回忆,或是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与父母一同野餐的味道。

甚而,他只要看见一棵柳树秀美的叶片在季节交替时开始变化,只要看见被微风拂起的清波一圈一圈在湖面快意地漾开,就足以平复内心的不安。此时的他,不仅是你们的孩子,也是自然之子。

在一个温馨的家里,孩子感怀于阳光下枝头的露水,那种感觉就好似他自己是朝阳时新鲜的露珠一般。

记得我家小宝3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下着不大不小的雨,我走在她的后面,看见她擎着阳伞在前面走,双手向前远远地高高地擎着伞,小手使着劲儿。小宝的认真模样,就像擎着的是整个世界。我在她身后,不由得感慨着小家伙的认真。

你是否还记得当孩子呱呱坠地时的那声嘹亮的啼哭?你有些笨拙地抱着这个软软的小生命,脸上那种又欢喜又小心的样子,像极了擎着伞的小宝的认真和珍重。

请保持这份珍重,寻常的、无聊的、艰难的光阴将因珍重而变得新颖,仿佛早春的鸟啼山涧。

当然,你不是我,你的孩子也不是我的孩子,养育本身就是创造,创造小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教育虽不能复制,但可以借鉴、可以学习。祝福读者朋友们开启属于自己的养育之旅,让我的文字陪您一起看山长水乐。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爱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爱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