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古板教育,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别让古板教育,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有个小男孩,经常缠着妈妈给他讲故事。一天,妈妈给他讲聪明的小白兔战胜可恶的大灰狼的故事。他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小白兔就是好的,大灰狼就是坏的呢?”妈妈先是愣了一下,接着狠狠给了儿子一个耳光,她声色俱厉地说:“笨蛋,这难道还用问吗?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男孩“哇”的一声哭了。妈妈不耐烦,又狠狠地抽了儿子两下说:“哭,哭,有什么好哭的,这么笨还好意思哭!”
男孩莫名其妙地挨了打,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心里愤愤地想,你是大人就可以不回答我的问题,就可以不讲理吗?你力气大就可以随便打我吗?从此他不再缠着妈妈讲故事,也失去了听故事思索提问的好奇心,但心中却留下了仇恨。
这位妈妈怎么也不会相信,自己一记重重的耳光,不仅剥夺了儿子爱思考的好习惯,也打跑了儿子的自尊心。学问就是“学”和“问”,意思就是一定要学着怎样去问问题。学习不思索、不质疑、不提问,怎么能是真正的学问呢?
孩子能够提出问题,表明他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不管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多么天真幼稚、多么搞笑、多么不可思议,父母也都要抱以鼓励的态度,保护孩子这种用心思考的精神。
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习惯,就要认真而有耐性地回答孩子的提问,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孩子爱思考的好奇心。
在飞机上,一位妈妈与她的两个孩子一直在讨论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飞机怎样飞,飞机在飞的时候为什么“不会动”,飞机上的窗户为什么不能够打开,这么大的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为什么人不会飞等。
对于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母亲总是耐心地回答。当然,母亲并不能准确地回答每一个问题,那她就和孩子热烈地讨论着,孩子的兴趣越来越大,提出了绝大部分成年人没想到而且回答不了的问题。
孩子的好奇心既是孩子思考的温床,也是孩子提问的源泉,所以想要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习惯,就绝不能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孔子在《论语》中告诉人们:“学而不思则罔。”洛克威尔曾说:“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先贤哲人都认为,思考是学习的点金术。
正是如此,瓦特看到水开了,在不懈的思考中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经过冥思苦想,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由此可见,善于思考者必定受益无穷。如果父母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培养他勤于思考的习惯,那么这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将会非常有益。
有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时起,父母就很注意培养他动脑的习惯。父母去商店买油盐,就带上他,让他去看售货员打算盘,做计算。很快,这个孩子对奇妙的阿拉伯数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到家,父母便教他学习简单的加减法。
过春节,父母忙着做汤圆,母亲便问他:“数一数,做了多少个?”
“28个!”这个孩子一一数完了,响亮地回答。
“再做几个,每人就能都吃到10个汤圆呢?”母亲启发他。
“再做两个就够了!”
当这个孩子再长大一些,父母就让他独自到店里买油打醋。每次买东西回来,他把账都报得一清二楚。就是这种让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勤于思考的习惯。
因为拥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上学后他的智力超出常人许多。在短短的数年内,他便学完了别人用10年才能学完的功课。
这个孩子就是顺利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的15岁大学生施展。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非常有益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善于思考是一种好习惯,它能传承精华,去除糟粕,是孕育智慧的火花。家长绝不能因为孩子的问题繁多、幼稚而熄灭了孩子孕育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