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论语》

3.《论语》

3.《论语》

【点击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部书,大约编订于战国初期。

【情节浓缩】

《论语》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到哲学、政治、文学、教育、伦理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全书20篇、498章。其中前10篇有9篇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第10篇《乡党》记录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琐事、态度;后10篇中有8篇以记录孔子言论为主,第19篇《子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

《论语》融政治、道德与教育为一体,中心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许多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孔子强调,道德与行政不同,单纯依靠刑罚和行政手段不行,百姓慑于刑罚,不敢做坏事,却也不会有知耻之心;只有实行德治,才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不做坏事。他提出了正人先正己、先富后教、取信于民等重要原则。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在《卫灵公第十五》中,孔子对子贡说:“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这个“一”,佛家叫“佛”,道家叫“道”,儒家则称为“仁”。

在仁学中,孔子一方面倡导爱人、匹夫不可夺志,提倡独立的人格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以仁为己任,见利思义,见义勇为,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提出了一种把个人人格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相统一的人生观。

在人我关系上,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的原则;提出了孝、悌、忠、信、恭、宽、敏、惠、勇、直等一系列道德规范;还特别强调“为仁由己”,启发每个人的自觉道德精神,提出了不少重要的修养方法;并且论证了道德思想与礼仪规范的关系,要求人们仁礼兼备、文质彬彬。

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与4位弟子课余闲谈,孔子让他们各谈志向。急性子的子路抢先谈。他的志向蛮有气魄,孔子微微一笑。细心的冉求说起话来谨慎谦虚。轮到颇有外交官风度的公西华,一开口果真是外交官的口吻:“非曰能之,愿学焉……”。三人情态声口各异,在一边悠然鼓瑟的曾皙拨完最后一音,起身不慌不忙地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睿,咏而归。”清雅从容的曾皙说出了老师的心声,孔子喟然感叹:“吾与点也!”这样的讨论、这样的教育犹如春风化雨、怡人性情。

【作品赏析】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语言简明、质朴、精确,有许多句子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耐人寻味,并成为格言流传于后世。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作“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不朽价值。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青少年名著快读1000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青少年名著快读1000部
上一章下一章

3.《论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