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公元1640年—公元1715年),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蒲松龄出生在一个日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他19岁应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此后便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为贡生。

蒲松龄一生为生活所迫,他应同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还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蒲松龄个人仕途的坎坷,使得其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会,这也促使他把满腔的热情和追求都投注在孤单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

1715年正月,蒲松龄病逝,享年76岁,其代表作为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该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成功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的艺术典型,其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上一章下一章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