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的产生

好作品的产生

好作品的产生

——序《如果爱》

胡廷武

据我所知,本书的作者秋玲,从事文学写作已经有些年了。

2008年,我随同省内外的一些作家到我的家乡马关采风,其中我们去了古林箐原始森林,考察从森林中穿越的马帮古道;到乡下欣赏了农民版画;又到边境观看了国门、碉堡、工事和战争的遗址,虽然说是文化之旅,却经历了许多艰辛。在这个过程中,县上有几个年轻人始终不辞辛劳地为大家做着服务工作,其中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似乎腿有毛病,不良于行,却也在逶迤崎岖的道路上跑前跑后地忙碌着,使我们大为感动。她,就是秋玲。我当时的印象是:这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子。接着经人介绍就知道了,她在县文联工作,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从事文学创作好几年了,是马关一大批业余作者中,成绩最突出的几个人之一。她所从事的是公务员的工作,事务冗杂,还免不了这样那样的公文写作。与此同时,要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我有过类似的经历,深知其苦。她能够坚持下来,创作并发表上百篇散文,现在把这些散文集结出版,靠的就是这种坚强的毅力。坚强的毅力,百折不挠、不到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力,不仅是对秋玲,对所有的写作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我甚至认为,这是写作者抵达成功的前提条件。有不少有才华的作家,由于懒惰,畏难,拖延,而最终半途而废,这样的作家过去、现在都有,将来还会有,这是很可惋惜的事情。

秋玲所写的,都是她所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物,熟悉的故事和场景,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点。一方面,她可以写的得心应手,就像一股山泉水,从高山上的某一处源头流出来,流过树林,流过草地,流过石滩,流过一道道风景,虽然曲折而蜿蜒,但却没有阻滞,始终顺畅而清澈,赏心而悦目。这就是所谓行云流水的一种境界,我觉得这个集子里的好些篇章,都能给它的读者这样一种感觉。另一方面,由于写的都是熟悉的人事,所以作者的情感在行文中的流露是非常自然的,没有丝毫的做作,这种情感最容易感染读者。我在秋玲所写的那片土地上度过了自己少年时光,所以看她的文章时,往往有亲切之感。比如她写道,有一次她的父母亲到乡下赶街,到快要黑天了还没有回来,在家的只有她和小哥哥,他们又饿又怕,哥哥就冬瓜背葫芦似地,背着她到村头去等待,等着、等着她就在小哥哥的背上睡着了,睁开眼睛,自己躺在床上,父母已经回来了。读到这里,我就想起马白镇上的巷口(那里有一条向下的、石条上有无数马蹄印的台阶,通向远方),想起兴隆街脚的关帝庙(那里有一条大路穿过斜坡上的竹林,通向别处〉,在童年时代,我也曾独自一人,在这些地方守望过父亲或母亲的身影。那时肯定是孤苦,但现在读着秋玲的文章联想起来,升起在心中的却是一种温馨。我想就是外地的读者读这篇散文时,也会为冬瓜背葫芦这样的情景所感动,从而会心一笑吧?这个集子中的大多数篇章都这样,写她最熟悉的人事,也都这样地让人感动,让人读来不忍释手。

写作者的经验,一是来自于阅读,一是来自于自己写作的实践,还有来自于他人(比如前辈作家)的指点,但这和阅读一样地属于他人的经验。这些经验的指向主要是怎么写的问题。一开始,写作者会觉得有满肚子的故事和美好的话却无从说起,于是他们读杂志和可以到手的书,包括新认识的作家送的书,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些作品的影响,开始了最初的写作。这并没有什么不对,毕竟给杂志写东西的作家与送我们作品的作家与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的写作经验和我们很切近,问题只在于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写作者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必须转向对于经典作品的研读。一个作家作品的师从,虽然不一定能点名道姓地说出来,但他老师的档次,肯定是可以看出来的。当然,现代以来的作家多如牛毛,要找出大家公认的几个也不容易,但如果说个人的意见,则是可以的。就散文而言,我觉得鲁迅、周作人、梁实秋、孙犁,是值得认真阅读和研究的。如果还要加一个的话,就是林语堂。对经典作家、经典作品的阅读,肯定要有一定的量,否则不能全面认识这个作家;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还要精读这些作家的部分作品,这样才能真正学到这些作家的经验。《如果爱》这个集子里的作品,都是散文。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的问题上,秋玲的师从方向总体上是合理的。我相信秋玲将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地跋涉下去;相信她将拓宽她的阅读范围,并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阅读经典作品上,我更相信她将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很喜欢《如果爱》这个书名,因为收获,包扩生活、事业、爱情,都是从爱开始的。文学自然也是这样,如果爱就会有收获。

2015年11月1日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如果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如果爱
上一章下一章

好作品的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