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代人相处的艺术
四、三代人相处的艺术
独生子女一代两个人结婚,是两个家庭的联姻,需要两代人相互接纳。彼此如何相处与修为、教养、文化背景、理解力都有关系。在中国,谈恋爱时讲的是硬件,有没有房子,挣多少钱,在哪儿工作,但一旦进入婚姻,起作用的更是软件。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生活习俗是否一致,磨合的难度有多大,这才是能否平稳化解冲突的关键。
快速地城市化,导致诸多“人户分离”,太多亲人之间的空间分离,直接挑战着传统家庭天伦之乐的实现。无论是否意识到,现代都市生活的艰辛背后,都有着无言的代际支持,举两家之力托举起一个新兴的核心家庭。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空前绝后的独生子女一代,而今天不得不将“溺爱”进行到底。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其他国家的老人如何生活,我们能看到。不少国外的老人,退休后过得很潇洒,或到各处旅游,或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观鸟、钓鱼等,几乎很少有老人照看孙辈。而我们中有的人,心里苦,但不说。我们这代老年人似乎比上代人更感紧张与焦灼。而更多的中国女性,通常的角色是孩子妈妈,然后再做孩子的孩子的妈妈。永远生活在母婴世界里,用孩子来填补自己内心缺爱的黑洞。
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祖辈带孙辈是理所当然的。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得养家,还房贷,不靠外力几乎难以完成抚育后代的责任,所以很多家庭由老人带孩子。因为有父母的大力帮助,许多家庭才得以维持正常的家庭运转。中国的GDP中,有老人的一份奉献。但是,这份奉献是一份没有回报的沉没成本。
曾有咨询公司随机调查了中国100位5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九成曾为或正在给子女照看孩子。调查显示,中国36.5%的城市家庭中有老人为带孩子而从家乡到孩子居住的城市;59.4%为老夫妻共同流动;40.6%为夫妻一方流动,其中34.8%是奶奶、姥姥独自前往。出于对子女的爱,老人搭上精力、金钱来照看孩子,带孩子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隔代教育会因为两代人的观念不一致,引发各种纠纷。
带孩子的老人,除非姥姥、奶奶轮替,不然几乎没有时间交友、旅游,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老人夫妻关系的协调也几乎排不进时间表,带孩子对老人自身生活是否存在负面影响,在养育的刚需面前,几乎顾不上考虑。
带孩子引发的纠纷
代沟是永存的,我们与上一代也未必一致。由于中国处在剧烈变化的时期,互联网被广泛使用,致使80后、90后与父母在心态、眼界与选择事物方式上都有偌大的不同,因而代沟只会比以前更大。父母认为自己带孩子的意见是对的,而儿女不认可。出现分歧正常,不影响孙辈成长才是重中之重。
毫无血缘关系的婆媳原本是大千世界中不大相干的陌生人,两人相遇是机缘巧合。婆媳相处并不容易,因为感情不到位。尤其是因为带孩子,两代人同住一道,发生冲突的机会就更多。独生子女一代离婚率一直攀升,代际纠纷是分手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代人的婚姻几乎从住房到婚礼都由父母操持,凭一己之力成家的很少。老人用自己一生心血为子女购房,操办婚事,前来照顾宝宝,但到头来,还是有可能弄得一家子鸡飞狗跳。
刚得知儿子有女友,当婆婆的往往乐得合不上嘴。婚后不久差异就会显露,小摩擦忍让一下也就过去了,但彼此会心存芥蒂。生了宝宝后,如果老人来帮助照看,如何带孩子、怎么安排生活,会加大分歧。一旦发生争执,甚至可能引发夫妻纠纷。
张奶奶说:“当我得知快30的儿媳终于要做妈妈了,喜上眉梢,飞快地赶到他们身边。我愿意帮助儿媳料理家务,照应她,也让她好好度过孕期。可是我兴致勃勃地赶去,不到两个月便沮丧地回了家。我看到儿媳做了我觉得不妥的事,想去管,儿媳就不干了。比如,她怀孕已经四五个月了,感冒了,她居然还要外出参加活动。我一阻止,她就顶我,说活动是她策划的,她不可以不在场。最后一次吵架是因为她拖着五个多月的身子还要去登山。我听说后觉得她简直快疯了。我不同意!儿媳和我顶嘴,说她的生活她自己负责,不必我干涉!她坚决不接受我的建议。我们俩都很生气,再住下去就很没有意思了。我收拾行李,儿子给买好车票,我就回家了。”
还有一个奶奶,孩子出生了,家里添人进口,得了一个大胖孙子,老两口能不乐吗?可是,奶奶觉得越来越乐不起来了。恨不得立刻回老家去,让儿子请个保姆来看孩子,但是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如果请人,开支太大,生活紧张。而亲家母身体不好,不能来帮忙,除了奶奶没人给他们带孩子。
可是儿媳妇老是嫌弃她,她每天辛辛苦苦还不落好。在她的老家,人们给宝宝穿上棉袄棉裤,塞个尿片就行了,不像在这儿还要给宝宝穿秋裤,里三层外三层的,不好穿。给宝宝放尿不湿,弄不好就漏。奶奶不愿意给宝宝穿衣,换尿布,儿媳妇就给脸子看。这样的事发生了不止一回。
月子里奶奶伺候儿媳,给她做小米粥和鸡蛋,她说吃腻了。吃婆婆做好的饭,不是嫌咸就是嫌淡。儿子看不得媳妇这样对待母亲,让老婆不要整天嫌这嫌那。他要求妻子无论错与对,都别再说什么了。可是儿媳吵着说以前那么体贴的老公哪去了?!小两口为这个很伤和气。奶奶看宝宝的腿是弯着的,给他绑了小腿。儿媳就不干了。她告诉儿子,儿子把母亲说了一顿。
一起生活的这一段时间,奶奶实在真是太难受了。在儿子家,他们两口子商量事,奶奶不能参与意见,一说话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他们的头上。儿媳说话冲,会让婆婆气得不得了。现在,儿媳妇经常下班比较晚,带孩子、做饭、搞卫生都是婆婆的事,她不但很累,心情还不好。
这类事情不止发生在一两家。很多年轻人也很纠结,工作忙,收入有限,只好把照料孩子的重任托付给父母;而老人呢,觉得毕竟是“过来人”,很希望按照自己的习惯照料孩子。生活方式、知识结构不同,意见总会有一些不一致,处理不好,不但会引发纠纷,也使得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变得紧张。
因两代人育儿观不同,老人觉得喜滋滋扑上去,反被拒斥,一时接受不了,心里不舒服。老人带孩子,一旦与儿女的见解不同,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辈分来说事,这样反而会使冲突升级。如果转身离去,又牵挂孩子,因而还是失落。
作为老人,如果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多多接触新事物,尽量多了解现代教育观念,平时多与其他人交流育儿经验。在与儿女发生意见分歧时,先不考虑辈分,而是从不同角度考虑一下,到底什么方法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对孩子更好。遇有不一致,最好放平心态和儿媳交换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千万不可彼此埋怨。如果意见不统一,不妨按儿女的意见办。可以一起去咨询专家,比如,孩子应该不应该绑腿、要不要穿秋裤、要不要里三层外三层地着衣,别计较谁对谁错,毕竟让孩子健康成长才是两代人共同的愿望。只有两代人取得一致,行动统一,孩子的成长才会顺利。
老人可以说不。比如建议把孩子带回老家一段时间,这样既可以照应家,照顾老伴儿,又带大了孩子,同时也不会有太多寄人篱下的感觉。如果他们不同意,那儿媳对婆婆的期待就得做出调整。不然全家都会陷入恶劣气氛之中。忍不是事,找到一种平衡,彼此舒服,才是家。与儿女相处时,切记两点:
其一,经验不是本钱,最好不要太干涉儿女。与子女相处,既要到位,又不能越位和错位。大事上表个态,听不听不作计较。当然应该从理解开始,尽量弄清楚他们想些什么,希望如何安排生活。80后、90后自我意识强,要求被尊重与理解,不允许别人强加于他们。
其二,得把子女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他者。这对于我们这些从小接受螺丝钉文化的父母来说是需要学习的。传统文化并不注重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更多地强调群体与家族,忽视个人。社会发展到今天,传统文化应该调整,而调整只能从我们自己,从自己的家庭开始。
婆婆应不应辞工回家
几千年来,宗法社会让人在潜意识里有一种传宗接代的意识,往往认为老人照顾第三代是很自然的事。事实上国外父母未必会被期许来照看孙辈,祖辈并没有这样的义务。就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看,几代同堂的家庭也已不多见,但老人带第三代仍被视为当然。
没人统计过有多少农村家庭为了给儿子娶媳妇借了多少外债,不得已之下,多少父母外出打工还钱。这是无奈的选择。而当老人适应了城市生活,用辛苦换得一份收入时,儿媳有了孩子,要求婆婆辞工回家看孩子。婆婆又有许多无奈,不想回去,但又不得不辞工。
邓姐说,她与现在服务的这家人相处得不错,孩子很亲她。夫妻上班,家就交给她料理。她想在这家继续做。在这里,吃住都不用花费,每个月工资四五千。如果回家,一年都没地方挣到这一个月的钱。再说还有个小儿子尚未娶亲,光彩礼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趁自己还干得动时挣下点儿,花的时候能向谁要?
儿媳让她回家带孙子。她一万个不乐意,可又不好拒绝。她40好几了,在城里打工,挣的钱自己能留下。回去带孩子,一带就是几年,再出来,又长了几岁年纪,找事干会更不易。不带吧,儿媳说她要出来打工,不让出来就离婚,把孩子撂给她家,态度非常坚决。儿子一个劲儿地求她。她怕伤了儿子,不知该怎么办。
80%的进城务工妇女觉得生活比以前有所改善,进城后开阔了眼界,吃住比在家乡好,穿着和言谈比以前时尚,打工的收入比种地稳定。农村妇女一个人在老家带孩子,留守家中,饱尝了农村生活之不易,婆婆理解儿媳的心情。外出打工的经历,使儿媳与婆婆同样看到进城之后个人发展的空间。儿媳因有孩子便失掉打工机会而懊恼,希望把孩子扔给婆婆。
就年龄而言,婆婆要比儿媳弱势。应该尽量摆脱陈腐的观念,别把要孙子视为必须。传宗接代一说很缥缈,养儿防老未必靠得住。儿孙自己是否能打工自保还说不准,他们有多少条件赡养父母,尚且未知。生不生孩子是小两口自己的事,由他们自行决定。有了孩子之后,可不可以和儿媳商量,她要奶孩子,婆婆把自己每个月的收入大部分交给儿媳,让她收支平衡。孩子到两三岁后,再让儿媳脱出身来找份事做。奶奶把小孙子带回老家。孩子太小的时候,要是病了或一旦有事,父母不在身旁,鞭长莫及,很不好办。
农村老人养老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泉。养儿防老,一家一户反哺式养老越来越靠不住。不是现在婆婆辞工回家带孩子,就一定能换得一份未来的保障。就算为了让儿媳出来打工,婆婆辞工回家,儿子、儿媳就能一道打工吗?不在一起,他们的婚姻就不存在风险吗?如果他们将来没有足够的钱赡养老人,七老八十的农村老人已经没有力气再出来打工挣钱,那时如果回忆当年,后悔没在能打工时多挣下几个钱,又到哪里悔不当初呢?
老人可以为自己争取权利。有这样一位农村出来的婆婆,她带大了四个孩子,现在她的儿子已经在城里工作,成家,到请她出来看孙子的时候了。老太太向四个孩子提出,每人每月给她500元生活费。哪家请她带孩子,每月另外付1200元;如果小两口都出差,还应该给加班费。请奶奶看孙子,又可靠,又经济,加之老太太非常能干,孩子带得又干净又好,做饭、收拾屋子,样样井井有条。她走到哪家,和哪家的儿子、儿媳都相处得和和睦睦,没有委屈,也没有埋怨。
婆媳相处,得有几分边界意识。在经济上,毕竟两代人各自独立。自己付出了,明明确确提出要求,让儿女给出他们认为合理的回报。不开口,不等于自己甘心无偿劳动。窝在心里,情绪会变得负面,对制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无益。没有边界感的投入,会引起自己心态的不悦。
两代家长教育观的冲突
有的老人辛辛苦苦带大孙子,总是觉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万一儿媳说句硬话,会让老人的心堵许久。孩子长得很快,不要因为育孙而把两代人关系搞僵,不要因生气而气坏身体。作为老人,不能一边付出,一边心里不平衡,也不要听一句不顺耳的话,堵心得不得了。我们的心理保健只能靠自己。
在一些独生子女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之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生活,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上培训班或外出游玩。孩子有时成了父母的“玩具”,父母真在生活上给予事无巨细照顾的并不很多。而在育儿问题上一旦两代家长冲突频发,又会搞得全家不安宁。
有一位外公情绪特别激动,说女儿不孝顺,不尊重他们,狂妄自大,盛气凌人,说对她失望透顶,甚至要跟女儿断绝关系。女儿也很难过,她跟父母吵,但并不记恨他们。冲突无非是因为两代人带孩子的理念不一致引起的。宝宝出生后,外公、外婆来帮助照看孩子,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争吵。
老人觉得女儿对孩子太狠,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而女儿则不认同父母的教养方式。后来矛盾越来越多,有过一两次大的争吵。外公、外婆自从带娃,他们眼里只有孩子,而他们觉得对孩子好的事,女儿如果不同意,亲闺女也变成他们眼里的坏人。孩子喝完奶看到外婆要走就开始哭,叫外婆抱。女儿不让管,说孩子哭几分钟就好了,不要惯着孩子。但是外公、外婆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只要让孩子继续哭,就是在折磨孩子,于是便冲突起来。女儿就算在家里吵了架,第二天上班后一忙,注意力就转移了。而老人则不行,在女儿家,每天就对着孩子,没有别的生活,和女儿之间的不愉快无处发泄,最后累积起来,无限放大。这样一次次闹得两代人心力交瘁。最终的结果就是父母回去了,再住下去,对双方都是折磨。
不能跟父母好好说话,简直是中国家庭的常态,有了孩子更加剧了冲突。本来,亲人之间一个随便说说,一个随便听听,是亲密关系中可贵的交流和深层的爱护。去呵护一个不会表达的幼小生命,怎么爱,怎么行事,关系越亲近,越不介意彼此如何表达各自的意见,这样一来,两代可能会发生激烈的冲突。
侯奶奶是一位退休的科技人员,老伴儿也退休了。她只有一个儿子,是一家公司的经理,工作特别忙。儿媳在一家很大的媒体工作,本来她不想要孩子,说工作太忙,没有精力带。是爷爷奶奶说服她,让她抓紧时间生一个。孩子生下来以后不必她带,老人承包了。
侯奶奶不明白隔代教育有什么不好,她和老伴儿尽心尽力,可还是落了不少埋怨,也弄得满心委曲。孙子生下来之后,一直是侯奶奶照看,上学也在奶奶这儿。孩子挺聪明,身体也好,性格活泼开朗。老两口都特别喜欢这个孩子。可儿媳妇整天对孩子恨铁不成钢。为早教砸进去那么多钱就不说了,一点点小,又是游泳,又是数学,天晓得孩子能接受多少?反正是大把花银子。奶奶看不惯,可是不敢说。她不想因为自己不具备新知识,阻止孩子去学,因之耽误了孩子。孙子稍大一点儿,儿媳就开始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奥数,把孩子累得什么都不想学了。奶奶和儿媳对立得不得了。孩子星期六一整天在补习班上课,4点钟下课了还要往新东方赶,去学英语。周日又是航模,又是绘画,孩子不是机器,谁吃得消?
孙子本来学习还可以,但是儿媳妇一定要找关系把他转到超常班。在这样的班里,孩子的学习冲不到前面去,就开始厌学。挺好一个孩子迷上了玩游戏。奶奶觉得这是给逼的。她抱怨儿媳,儿媳妇更抱怨奶奶,说孩子现在这样都是生生让奶奶给娇惯出来的。弄得大家都挺不开心。这还是小事,关键是这孩子怎么办?不住奶奶这儿,回他自己家,父母上班,回来得晚,他不就更方便玩游戏了?放在奶奶这儿,人坐这儿看书,心不在这儿,学习能好得了吗?学习出问题,老人也担不起这个责任。真是让人发愁。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不如从小不管这孩子,倒也能得个清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道路,这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有几方面应该注意:
第一,要相信孩子,允许孩子有一个成长过程。
父母和祖辈得把如何养育与同孩子的沟通放在第一位,不可相互指责。两代人之间的意见分歧会直接影响孩子。孩子自己有没有愿望多学一点?对什么有兴趣,想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些家长应该有所了解。无论如何都不能忽略孩子的愿望,一味地替孩子决定。如果母亲工作太忙,而孙子跟奶奶沟通比较好,不妨请奶奶多了解一些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侧面告诉儿媳,让她在做决定时好有个参考。孩子的成长是一维的,不可逆。两代人之间的是非对错,比起让孩子健康成长就是次要的了。
第二,对孩子来说心理成长比创造学习机会更为重要。
从一个熟悉的学习环境,换到一个新的环境之中,孩子的心理会出现很大的波动。无论这个环境有多好,帮孩子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非常重要。如果母亲忙得顾不上,爷爷奶奶也许可以留意一下这个问题。当然,要老人不但照顾孙子辈生活,同时还兼带做心理调适工作,是苛刻了些。但是对孩子而言,这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当初爷爷奶奶的大包大揽是不够慎重的。对父母而言,无暇顾及就暂不要考虑要孩子。让老人承担全部的养育责任会让爷爷奶奶力不从心。
第三,重要之处在于唤起孩子的学习热情。
重新唤起孩子的学习热情,把精力从对虚拟世界关注转到自身学业上来,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是得试着做一做。停止家人彼此间的抱怨,因为这样做无济于事,还会产生负面效果。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他感兴趣的活动,引导他系统学习,多学些知识,或许能重新唤起孩子的学习热情。
第四,激发孩子的进取心。
要注意抓住孩子在学校里的点滴进步并加以肯定,从而激发孩子的进取心。一般12岁之后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开始进入青春反叛期。这时候无论是做父母的,还是爷爷奶奶,都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随意指挥或轻率指责,这样做会引起孩子反感。家长越想让他做什么,他越是不肯做。这样孩子就会变得越发与家长对立起来,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第五,老人的身心健康也很重要。
老人不必因为孩子的成长有曲折就太焦虑,已经尽职了,只能让孩子走自己的路。儿媳的指责是出于她的无奈与焦虑,知道是她的误区就行了,不必因此让自己情绪太沮丧。做父母的责任只能由他们自己来承担,转嫁到老人身上没有道理。不必去计较,这层意思与儿子说清楚既可。不必要求自己一定要对别人的感受负责,凡事只能尽力而为,不必强求最佳效果。
第六,听到不中听的话,正确归因。
儿媳说了不中听的话,把这归结为她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心情不佳,还是归咎于她的品性有问题,或是不懂得知恩图报?如果归为外部原因,老人的心情会好一些,如果预期儿媳可能会有诸多不满,自己也会因之变得恶狠狠,甚至诱发出敌意。
婆媳相处,情愿多让对方感觉亏欠,这样才会越处越亲。总觉得付出太多,回报不足,委屈会让人变得挑剔,降低承受力。开诚布公地争取自己应得的一份,一切说在明处。给孩子以足够的理解与爱心,日子才会过得有滋有味。
隔代养育需自愿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陆续成为父母,隔代抚养变得十分普遍,儿童两岁半前隔代抚养的比例高达70%。帮助小辈是应该的,也希望两代人能相互照应。但是前提是自愿,得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在努力照顾好自己的基础上,不必勉强。避免一旦期待落空,会造成失落。
按说养育孩子主要应该由孩子的父母来担当。现在独生子女一代多数依赖父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是对老人的剥夺。无论如何,老人并没有责任帮助带大第三代。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人的交往中,不应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爱的绑架。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应以爱的名义强迫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人有时候会对最亲的人提出最无顾忌的要求,甚至是命令。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恋人、母女、父子之间。不能以爱的名义强行控制他人,不能要求亲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有的老人并非拒绝照看孙辈,只是不想被勉强,觉得这样不舒服。有位奶奶觉得她自己真有点弄不明白父母的责任究竟有多大,不清楚怎么做才合适。她儿子今年30岁了,家里添了一个孙子。儿子搞社科研究,儿媳是电台的编辑,工作很忙。现在孩子交给外婆看着,老人也很尽心。但是因为两代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教育理念不一样,儿子和岳母之间闹了很多不愉快。儿子希望奶奶把孩子接过来,请一个保姆来带孩子。
为这件事,奶奶愁得不得了。如果她能带,早就上手帮忙了。可是一方面她身体不太好,另一方面自己还有研究课题,精力也不够。儿子小的时候是外婆带大的,她本不太会带孩子。要儿子凑合接受他岳母吧,很困难。平日里鸡零狗碎,并无多少原则可讲,两个没有多少感情可言、各自处事方式不一致的人,在一个接触甚密的空间里朝夕相处,有点儿不人道。况且儿子是晚辈,更不可能有太多的表达空间。如让小两口自己带,他们工作忙,整天不着家,把这么小的孩子扔给阿姨,一扔一整天,这样的做法又让人不放心。她真不知道母亲的责任究竟有多大,怎么管了一代,还要管一代?不管吧,不放心;管吧,又力不从心。岳母看,儿子还看不惯人家;让儿子委屈,为娘的又心疼。
这母子二人都存在心理断乳问题。虽然她儿子已经30岁了,但也是独生子女中的一员。也许他们母子之间一直沟通得很好,有很多默契,他已经习惯在生活和心理上依赖母亲。母亲也一直有处处想保护儿子的冲动,有不让儿子受委屈的母爱之心,所以才会内心不安。
事情没有母亲忧虑得那么严重。假如奶奶来带孙子,在教育理念上就与儿子、儿媳完全一致吗?儿子信任母亲,儿媳未必如此。要么父母不插手,奶奶怎么安排他们不管。这样对孩子成长也不见得好。代沟总会有的。是不是儿子总是以自己母亲的标准来衡量岳母,少了宽容,多了苛刻?假如是这样,做母亲的不妨提醒儿子,即便他对岳母没有感情,也应该心存一份感激,毕竟人家是在帮你带孩子,多肯定老人的优点,这样关系才能处好。
退一步说,两位老人都不介入,他们也未必带不了孩子。找一个合适的人,尝试着带上一段时间,或许能带得不错。子代面对复杂的父代干预,找人帮忙也是权宜之计。无论按哪种方式,都存在磨合与适应。儿子大了,母亲不能替他事事考虑周全,应放手让他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母亲有自己的生活,不必为了儿子的愿望强勉。如果真这么做,一旦带孩子时闹出矛盾,自己会后悔的。不要把30岁的儿子当小孩子,过于焦虑于事无补,只要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就可以了。
独生子女一代做父母的特点是生活能力较差,但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在生活上多依赖自己的父母,但在教育理念上却与父母有巨大差异,与上一代产生分歧与冲突是很自然的。很多时候冲突并不是由多大的事情引发的,小事也可能成为矛盾爆发的导线。潜意识的委屈,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不同,都有可能导致冲突。长期处于代际冲突中的第三代,其人格发展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为了避免这点,不妨注意以下几项:
第一,尽量别在孩子面前发生情绪冲撞。
作为祖父母,首先要遵从孩子父母的决定和意见。如果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避开孩子,心平气和地讨论,彼此达成协议,减少冲突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第二,认老、服老,才是使老人保持开放心态的最好方法。
不必认为自己是过来人,就希望按照自己的习惯照料孩子,认老、服老,才最有利于老人保持开放的心态。与儿女发生意见分歧的时候,要多从不同角度出发,看看到底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孙辈的成长。不必去计较谁对谁错,毕竟让孩子健康成长是两代人共同的心愿。
第三,抚养、教育的主要任务还是让孩子父母来完成。
意见不一致,最好放平心态和儿女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千万不要彼此埋怨。如果意见不能一致,不妨按子辈的意见办。您只是帮助别人,并不是在带自己的孩子,做主的应该是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