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失独老人扛住最后的人生
二、失独老人扛住最后的人生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近三十年,15岁~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每年会产生约7.6万失独家庭,中国的失独家庭已超百万。人到晚年本来就要经历一个丧失的过程,若又遭遇失独,几乎是最沉重的打击。能扛住,让最后的生命依旧充满意义,需要努力。
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失独老人的晚年很难度过,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信神,靠代际传承作为安身立命的意义。孩子不仅是血脉延续,还是精神的寄托。失独老人面临的不仅有养老问题,更多的是如何排解心灵上的痛苦的问题。
当父母正满怀憧憬地为孩子购置新房、准备嫁妆的时候,一场意外夺走了孩子年轻的生命。他们便由此陷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之中。老年丧子,是人生之大不幸。有一位黄老伯,儿子在澳洲读博,一天到海边采集样本,不知是何原因,人忽然消失了,只在海边留下一双凉鞋。黄老伯得知消息,疯了一样追到澳洲。他不知到哪里去讨说法,到处求告无门。没有谁能帮到他,儿子从此杳无音信。他们夫妻年龄大了,再无生育的可能。每到合家团圆的节日,为了避免触景生情,他们只好躲亲避友。但儿子的音容几乎每时每刻都历历在目,这让他们常常眼含热泪。
全国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超百万个,有一位廖先生觉得自己好像要过不下去了。他儿子今年26岁,在一家公司做职员。儿子去年刚刚结婚,今年有了一个宝宝,这一家本来生活得幸福美满。哪里想到祸从天降,早上还打电话向父母亲问好,但晚上却传来单位的电话,说他儿子突发心脏病,生命垂危,死神不期而至。随后妻子寻死觅活,两个月粒米不进,只能靠在医院输液维持生命,丈夫极度痛苦,却依然要在妻子面前假装坚强,有时候控制不住,就跑到屋外去流泪、狂吼……儿媳还年轻,怎么能让她空守一辈子?可是爷爷奶奶也慢慢进入老境了,又如何当得起一个幼小生命的终身监护人?让儿媳带着孩子走,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孙子长得十分像他父亲,是他家唯一的骨血。如果再断了这层联系,他觉得自己非疯掉不可。
从心理学角度讲,“应激”是指当某些事件或者环境刺激作用于人,使人感到紧张、有压力时的心理反应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身体反应的过程,应激是心理和生理的综合反应。人们所经历过的亲人亡故等不幸事件会带来巨大的、消极的痛苦感受,如紧张、焦虑、恐惧等,这些正是应激的心理反应。应激会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让人疲劳、失眠、食欲降低等,这样就使疾病有了乘虚而入的机会。心理和生理的不良反应还会使人产生行为方面的障碍,如行为冲动、行为怪异等,从而影响家庭关系、社会功能。人如果长期面临应激,一些重大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会相应增加。
有位84岁的失独老人叫吴胜明,一生具有传奇性。她的名言是:“你想要什么,就去努力争取,人生幸福是不会送到你跟前的。”她有过心爱之人,曾被她叔叔棒打鸳鸯。她至今仍懊悔当初的软弱,如果当初再争取一下也许就不同了。回忆起这段感情,她总是唏嘘。
1985年夏天,有关部门以走私罪拘捕了她。她被判处死刑,后改无期,最后变成有期徒刑18年。她说她是为女儿而活的,不然不会那么坚强。她被关进死囚监狱时,就知道自己不会死。万万不曾想到,女儿会在16岁生日那天自杀身亡。得知女儿的死讯,她万念俱灰,准备趁人不注意时割脉自杀。
是女儿的遗言救了她。女儿在信中说:“在我眼中,你是有本事的,假如有一天你能出来,万万不要再想着赚什么钱,你可以收留那些寄人篱下、无家可归的孩子或老人,他们实在是太可怜了,这是女儿对你最后的请求,假如你不答应,我是不会瞑目的。”
她一出狱,丈夫就跟她离婚。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得到了一份扫厕所的工作,她干得很卖力。一年后,她再次创办了新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她又有了千万身价,她拿出钱来接管了西安老年公寓。她不但想建造自己的养老院和幼儿园,还准备成立个基金会,专门帮助残疾人和大学生创业。
多数的失独老人没有她这种能力与胆识,但还是得设法让自己活得好一点儿,这一定也是离世的儿女所希望的。能不能设法把悲伤放下,做些自己力所能及之事,比如养花、种菜、缝纫,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结伴抱团取暖也很重要,不要因痛苦而沉沦或自闭。正视现实,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接受目前的这份不完整,扛住最后的人生不易。如果觉得眼前的日子难熬,那也咬牙承受。要使自己的期望值符合客观条件,从根本上减少因期望值过高所造成的新应激。比如可以帮助儿媳带孙子,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付出不少,但也能得到含饴弄孙之乐。既可以减缓丧子之痛,也是对儿媳的一种支持。如果儿媳再婚要带走孙子,老人也无权阻拦。父母是第一监护人,如果父母都不在世了,老人才有监护权。无论多想念自己的儿子,都只能去看望孙子,无权阻止儿媳带着孩子改嫁。在苍老和死亡来临前,给世界、给自己留下些什么,不枉来世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