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大槐树下老鸹窝

23 大槐树下老鸹窝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依据老辈人一代代的口口相传:渭州很多人来自山西洪洞县,根就在大槐树下,当初就是唱着这首民谣,离开家乡到这里落脚的。

最早是洪武初年,全国好多地方因为战乱,导致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但山西是个例外,它风调雨顺人口稠密,朝廷下令迁当地百姓充实各地,百姓舍不得背井离乡都躲了起来。有一天,在洪洞县大槐树上发现贴了一张告示,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在大槐树这里,不愿去外地的来登记,不登记的将被迁走。到了这一天,所有的人都来登记,谁知道大批的官兵包围了他们,命令说每家弟兄五个留两个,弟兄三个留一个,其余的全部迁到全国各地。为了防止逃跑,官府规定同宗族同兄弟要迁到不同的地方,好多家人为了能迁到一个地方就改成不同的姓名。因为登记的地方有棵汉代大槐树,所以为了让子孙记得家乡,他们把各自的村子都叫作大槐树,最后被绳子反绑串成一长串押着离开家乡,这首民谣就成了山西人共同的记忆。

现在的渭州人,把走路时双手交叉背在后头叫“背搭手”,把上厕所叫“解手”,就是因为被反绑着不能大小便,必须报告官兵,解开手上的绳子,“解手”一词由此而来,而走路背搭手的习惯,则是由移民们被反绑的动作演变而来。虽然被捆绑押解但仍有人逃跑,官兵就用刀将每个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如果在大槐树附近,抓到小脚趾甲分成两半的人,就会被认为是从安置地逃跑回来的而受到惩罚,久而久之,移民后代们就有了查看小脚趾,和老乡相认的习俗。

后来康熙年间官府也搬迁过大槐树附近的人,但没有明朝时的规模大时间长。相比于早年这些政府主宰的移民运动,道光时期以来全国的难民,因为战乱和饥荒自发形成新移民充斥各地。由于山西人是这些移民中的主流,这也就有了后来不管“老根子”是不是山西洪洞县人,都说自己是“大槐树下”来人的缘由。

刘阳的祖上就是道光年间移民到渭州的,经过多年奋斗家族产业和人口都大大增加,到同治时期本族已有近六十口人,由于布匹生意的兴隆,使得家族成为远近有名的大财东。那一年十多岁的他开始跟着哥哥刘汾学做生意,首先去西安打听行情,在彬县时哥俩听到杀声震天,就躲在一道土梁后观看:一群戴白帽子的回民像洪水一样从西新大道东边杀来,持大砍刀的回民扑进当地汉民居住区,一会儿就传来惨叫声,伴有火光冲天而起,他俩看到几十个村民被几百个白帽子追着跑,跑到一处断崖边没路了,面对闪着寒光的刀林,村民绝望的跳了下去,追杀的人挥着刀望着断崖下摔死的汉民哈哈大笑。刘阳吓得战栗不止尿了一裤裆,哥哥一手捂着他的嘴一手拉他溜进旁边的玉米地里,玉米秆有一人多高而且连成一大片,哥俩在玉米地里不停的向西逃窜,看样子白帽子是沿着西新大道不停的杀汉民,于是他们急着回家报信,拴在路边的毛驴车也不敢要了。

哥俩一路时而躲避时而奔跑,用了十来天才回到村子。一进村子就被惊呆了:村里路上和窑洞门口到处倒着被杀死的村民,尸体被砍的血肉模糊,还有动物吃过的痕迹;大槐树枝干上挂了好几条辫子,下面连着血迹已经干了的脑袋;抢劫一空的房子已被烧塌了,露出里面被烧焦的尸体。躲进山里的人陆陆续续回来了,刘汾清点一下发现全村原来两百零四口人,现在就剩余他们十七个了。村民告诉哥俩,四五天前一大群白帽子持刀冲进了村子,因为住的比较高一眼就发现了,他们来不及通知其他人,就赶紧带上家人,爬到山顶躲到了绵绵群山之中。

被屠村的惨剧激怒了的众人都嚷嚷要报仇,刘汾将弟弟托付给村里的四个婶子和耀武的爷爷,然后带领十个叔伯兄弟,四处联络其他地方的汉民要伺机复仇!为防止白帽子杀回来,刘阳等人钻进了关山。这一分别将近十年,回乱被平息后,耀武他爸找到山里对刘阳说:他们最后加入了甘军,其他人都战死了,刘汾当了官跟左公去新疆了,他让自己给刘阳捎回来银钱,让盖房子娶亲。

左公沿西新大道班师回京时,人们为了感谢左公给制作了万民伞,并立了好多生祠,刘阳和各地仅存的人都赶着叩拜谢恩:如果没有左公,大西北汉人就被杀绝了!原以为刘汾会一块回来,但是队伍都过完了也没见到,半年后有人从新疆回来说见到他了,他做了戍边官兵并已结婚了!

刘阳婆姨给他生了一女一儿,女儿巧儿十七岁时长的很漂亮,被乌氏县一个小吏的儿子看上了,两个结婚后感情很好,但是六年没有生养,最后小吏逼着儿子休了巧儿。自从回到娘家后,一家人都抬不起头来,巧儿更是一天都没言语也不出门见人,不是做饭忙家务就是钻到房里织布。儿子宝儿马上也要娶亲了,他怕将来被休回的女儿和儿媳闹矛盾,所以每天都急得想对策。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悠悠大槐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悠悠大槐树
上一章下一章

23 大槐树下老鸹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