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小街

沙漠小街

→金字塔边的沙漠里有一条热闹的小街,居住着各种与旅游有关的人。由此想起一些历史学家的判断,埃及最早的城市就是金字塔建筑者的工棚,金字塔是人类城市的召集人。直到今天,金字塔还在召集着远近人群。

埃及人把生命看得很随便,随便得不可思议。

在这里,每天上午9时上班,下午2时下班,中间还要按常规喝一次红茶,吃一顿午餐,做一次礼拜,真正做事能有多少时间?

除了五分之一受过西方教育的人,一般人完全不在乎时间约定,再紧急的事,约好半小时见面,能在两小时内见到就很不容易了。找个工人修房子,如果把钱一次性付给他,第二天他多半不会来修理,花钱去了,等钱花完再来。连农民种地也很随意,由着性子胡乱种,好在尼罗河流域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总有收获,可以糊口。

我们也许不必嘲笑他们的这种生活态度,比之于世间大量每天像机器般忙碌运转却不知究竟为了什么的人,埃及人的生活态度也未必多么荒唐。使我困惑的是,如果金字塔基本可以肯定是这个人种建造的,那么,他们的祖先曾经承受过天底下最繁重忙碌、最周密精确的长期劳役,难道,今天相反的生态正是那场辛苦后的大喘气,一喘就回不过神来了?

即使是在开罗较为现代化的街区,也可以看到大马车悠然轧着道路。

做小生意的沙漠居民。埃及有95%的领土属于沙漠。

埃及文明曾经不适度地糜费于内,又耗伤于外,最终选择了一种低消耗原则,也可称之为“低熵原则”。但埃及文明的现代生态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它确实已经体力不济,至今还找不到复兴的文化基点。

这种低消耗原则听起来不错,到实地一看却实在让人瞠目结舌。开罗城有一个区域专门安放死人,为了让死人也能生活,居然筑有简陋的小房小街,现在则有大量穷人住在里边,真可谓生死与共,但其中又有大量的逃犯。

在正常的居住区里也有奇怪景象,绝大多数砖楼都没有封顶,一束束钢筋密集地指向蓝天,但都不是新建筑,那些钢筋也早已锈烂。为什么那么多居民住在造了一半的房坯中呢?是不是造了一半全部资金中断?一问不是,说这里又不大下雨,能住就行,没盖完才说明是新房子,多气派。以后儿孙辈有钱再盖完,急什么?

13世纪的开罗街景。看上去,这座城市似乎总是如此嘈杂和热闹。

他们不急,整个城市的景观却被糟蹋得不成样子,让我们这些外国人都焦急了。

街上车如潮涌,却也有人骑着驴子漫步中间,有的人骑在驴上还抱着两只羊。公共汽车开动时,前后两门都不关,只见一些头发花白的老者步履熟练地跳上跳下,更不必说年轻人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非亚之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非亚之旅
上一章下一章

沙漠小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