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活到老,学到老

第一章 活到老,学到老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的一生,如果间断了学习,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落伍。

知识就是力量,是彻底改变个人命运的第一推动力。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谁拥有知识、才华就等于把握住了自己命运的咽喉;相反,谁的知识一穷二白则只能受制于人。

总之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

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断进步。

这就需要有善于发现别人长处的能力。

如果一天到晚总是在挑别人的毛病,而不去看别人的优点,就很难说有什么可学的。

到头来学不到本事的是自己。

相反,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才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无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智者所必要的,是每一个向上者所向往的。

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厌足之心。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要经受各种磨难和考验,在这其中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是好的经验还是坏的教训,对我们来说都是成长中学习的阶梯。

从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勇于学习,敢于走出困境,不断钻研中受益的呢?各行各业都有模仿的对象,没有苏格拉底就没有格拉图;俄国的冰上曲棍球队效仿加拿大队;马蒂斯的笔法取自更高的绘画技巧。

可是在今天普遍缺乏学习的精神,有勇有谋,惟独少了谦卑的学习态度。

只有少数的人才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其他的人都要吃过竞争者的一番苦头才明白学习之道。

无论怎样,都要找到值得你学习的对象,以开放的心和受教的态度向这些老师学习。

永远不要断言你已经找到最好的老师,或是自以为出类拔萃;换句话说,要不断地寻求更好的方式。

除了向优秀的人或企业学习外,最重要的是向书本学习。

读书是人们学习知识和获取精神生活养料的好途径。

以下列举了9种读书方法,以供参考。

1.“三步”

法宋朝的苏东坡读书提倡要分“三步”

:第一步是抄一段,第二步是用三个字为题,第三步是用一字为题,别人只要提出某段的头一个字,他就能背出来。

他谪居黄州时,每次读《汉书》都作“提要。

2.借摘读旧时代,革命书籍十分缺乏,徐特立在湖南时,听说书报流通社有《联**史》上下册,就去借了来抄读。

他不全抄,而是节抄,并且做详细分析。

这样,可以眼、心、手三到,便于理解深刻。

3.翻选读吴昌硕博览群书,曾对门生说:“书不能死读,先翻翻序,看看结尾,不好不看,好的翻翻,极有价值的才值得花力气精读,要不你有多少心血能花在上面?”

4.插缝读学者顾颉刚陪夫人就诊的时候,也要挟书阅读,若有所得,归来即记在笔记本上。

35年间,他记的笔记竟达l60册之多。

5.“啃”

“悟”

读作家张贤亮当年被打成“右派”

下放农场十年,唯一能看的只有一本《资本论》他的读法是“啃”

和“悟。

他说:“古时文人三更灯火五更寒,啃的就是四书五经,依此作底,写起文章来海阔天空,头头是道”

他喜欢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作品,但他从不整篇细读,只是跳着翻看,用文学的悟性体味作者的创作精髓。

6.选择读朱光潜说: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须费些工夫去搜求。

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他认为:“你与其读千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7.交叉读理论家胡乔木共有136个三米高的大书架,约3万多册的私人藏书。

他没有什么业余嗜好,休息的一大方式就是同时看五本内容完全不同的书,如哲学、外国小说、政治、剧本、自然科学类的书,同时交叉着看,以调换脑子,而在调换脑子的同时,又有所得。

8.“怪”

法读台湾作家李敖珍视书中的资料,更甚于书本身。

他常把书中重要的资料影印下来,或者直接撕下,再作分门别类的“专集整理”

,名曰“吸收日月精华”

,等到书中的“精华”

被他吸收光了,这本书对他来说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送、卖、扔,他都没有多大意见。

9.重复读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

对有些难懂的书,他坚持一读再读,直到懂了记下为止。

他说: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问题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问题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知识。

读书能增长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内涵和修养。

现代的人越来越忙,压力越来越大,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读书,我们实在不应该把读书这个好习惯丢掉。

一个人若想改变我们的命运,不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是不行的,即使再忙,我们也应该给自己一点时间,有选择地读一些好书。

最后,我们来谈谈用脑的问题。

学习需要用脑,有人担心会把脑子累坏了,也常常为自己的脑子是否够使而感到怀疑。

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大脑接受、储存和综合各种信息的潜能是极其巨大的。

所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由成百上千亿个细胞组成的,具有极大的贮存量,可以在每秒钟接受十来个信息。

一个信息单位叫做比特,大约相当于一个单词。

人脑的容量有一百万亿个比特,这还是较为保守的估计。

这一百万亿个比特,究竟有多大呢?它可以装下全世界所有图书馆的藏书内容。

何况人类还有潜意识,有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微妙感觉和印象。

实际上,普通一个人能够表达出的信息量只是巨大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峰面。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只用了自己大脑的三分之一的功能,而一般人则更少,绝大部分脑细胞仍处于“待业”

状态。

而且人脑不同于机器,使用久了会有磨损,而是越用越好用,就像有人学外语,一旦掌握了一两门外语,再学第三门和第四门就会容易许多。

英国剧作家、社会活动家萧伯纳享年94岁,晚年仍有剧作问世;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坚持用脑到84岁,发明成果1100多项;法国的一位女钢琴家104岁还能登台演奏;著名黑人作家杜波依斯87岁写作《黑色的火焰》,轰动世界。

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位著名大思想家:孔丘活了73岁,荀况75岁,孟柯83岁,墨翟92岁。

这在“人活七十古来稀”

的古代都是很了不起的长寿者。

我国著名学者马寅初一生坎坷,由于勤于用脑活到90岁;我国现代气象学的开拓者竺可桢,上中学时身体虚弱,还患肺病,有人断言他活不到20岁,但他一直坚持学习,不断奋斗,活到85岁,贡献卓著。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的一生,如果间断了学习,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落伍。

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好学的心态和习惯,学习必备的知识,学习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一个人如果不想枉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学习,永远不要嫌晚。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通向成功的捷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通向成功的捷径.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活到老,学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