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罗素

3.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散文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世纪智者”。20世纪声誉最卓著、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家之一。

罗素一生著书多达七八十本,论文数千篇,门类广泛,涉及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教育、历史、宗教学等诸多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罗素生平

1872年5月,伯特兰罗素出生在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贵族家庭,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1840年代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父亲安伯雷子爵在当时是一名极端开放的无神论者。罗素的母亲也出生于贵族家庭,但是她在罗素两岁时便去世了,在两年之后,父亲也相继去世。

罗素是这个辉格党家庭的第二个儿子,在双亲去世以后,罗素和他的哥哥富兰克罗素(未来的罗素勋爵二世)就由祖父母抚养长大。与当时其他上流社会的子女一样,罗素兄弟由家庭教师专门教授,则罗素的教父是当时的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弥尔。

罗素思想的形成是由于受家庭的自由主义传统和祖母的独立不羁的性格影响。罗素的童年是孤寂的,他经常一个人在自家荒凉失修的大花园里独自玩耍与思索,也就是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他对大自然、书本和数学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对数学尤为迷恋。这也是他后来取得巨大的思想成果的第一步。

1889年,17岁的罗素时认识了美国姑娘阿莉丝皮尔索尔史密斯,很快便爱上了她,两人在1894年结婚。但是这段婚姻在1911年便宣告结束,主要是因为罗素的不专情。

1890年罗素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大学前三年,他专攻数学,获数学荣誉学位考试的第七名。

1894年罗素获道德哲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毕业后曾游学德国学经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回国后,在伦敦大学政治和经济学院任讲师。

1895年曾两次访问德国,研究“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同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人交谈过。

1903年发表《数学原理》一书,并以论文《几何学基础》获三一学院研究员职位。

1908年成为学院的研究员并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成员。

1910年任剑桥大学讲师。

1914年又任该校三一学院研究员。同年加入工党。

1916年重新在三一学院任教。他是亚里士多德学会会员。

1920年罗素访问俄国和中国,并在北京讲学一年。

1921年,罗素与豆拉勃拉克结婚,他们育有两个孩子。这期间罗素已经因为参与反战活动而被校方开除,他通过出版各种有关物理、伦理和教育方面的书籍谋生。

1927年,罗素和勃拉克在英国彼得斯费尔德市附近创办一所私立学校,名为友前希尔学校,以实验他的教育理论,是当时英国的进步主义学校之一。

1931年罗素的哥哥去世,罗素继承爵位,成为罗素勋爵三世。但是他很少在公开场合这么称呼自己,或被别人这样称呼。

1935年罗素和勃拉克的婚姻很快因他与一个美国记者的一段婚外情而告终。离婚后,布拉克独自把友前希尔学校办到1939年。并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和“爱的教育”。

1936年罗素与牛津大学学生派屈西亚斯彭斯结婚,两人也生有一个儿子。

1939年罗素搬到美国,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讲学,并很快被任命为纽约城市大学教授。但没多久地方法院取消了他的教授资格,因为他婚姻方面的问题,认为他在“道德上”无法胜任教授一职。无奈之下,罗素于1944年回到英国,并重新执教于三一学院。

1950年因积极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反对核战争。其作品《哲学问题》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2年罗素再度离婚,和一名美国的英语教授结婚。

1960年代罗素出版了自己的三卷自传,并曾参与了肯尼迪遇刺事件的调查。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参与一个核裁军的游行后被拘禁了7天。他反对越南战争,于1967年5月和萨特一起成立了一个被称为“罗素法庭”的民间法庭,以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1970年2月2日罗素在梅里奥尼斯郡彭林德拉耶斯逝世,他的骨灰被撒在威尔士的群山之中。其爵位由他与豆拉勃拉克的儿子约翰康拉德罗素继承,为罗素勋爵四世。

罗素著作

罗素的主要著作有:

《数学原理》(1910~1913)

本书是罗素在1910年至1913年之间与怀特海合作撰写的。这部巨著使罗素赢得了学术上的崇高地位和荣誉,他通过这本书建立了逻辑主义数学体系,旨在把整个数学归结为逻辑学。该书被人们看作是数学和逻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哲学问题》(1911)

在该书中,罗素并没有探讨伦理学以及有关心灵和行为的各种如自我的本性或意志自由等经典问题。而主要涉及知识论――考察我们能说知道或有理由相信的那部分哲学分支。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有关所有事物的终极类别的结论,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自由之路》(1918)

在本书中,他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简要地考察了那些战争以前提出的旨在实现彻底经济变革的各派学说的兴趣和壮大过程,并对它们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全书贯穿了罗素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人生洞察力,为人们“怎样才能在存在着政治的现实社会中实现超越相对的人生自由”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指导。

《婚姻与道德》(1929)

1929年,本书在英国出版。在书中罗素把侧重点放在当代,对爱情、婚姻、优生、性权利以及卖淫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了精辟的研究和分析,并就“试婚制”和“性在人类价值中的地位”等敏感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幸福之路》(1950)

在本书中,作者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深入透彻地阐释了人类不幸的源泉和幸福的来源。还根据东西方人不同的伦理道德与社会观念,总结和感悟出普遍适应的获取幸福的原则。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学生不能不知道的世界哲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中学生不能不知道的世界哲人.
上一章下一章

3.罗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