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胡亮回京

第九十五章 胡亮回京

郑主任也有点火大。自己手下工人生产出错,自己还要替他出头,本来就是很憋屈的事儿。不过他到底是国家培养出来的车间主任,有一定的涵养,不想在一群工人面前和这个谢师傅吵架,那样丢身份。

他压住火气,对谢晋元说到:

“谢师傅,你自己也说了,你是安装队的,不是这个厂里的。厂里已经开始生产了,这里就没有你们安装队什么事儿了。你还是离开吧。”

你是安装队的,不是这个厂里的。谢晋元被这句话怼的说不出话来。他觉得郑红旗说的不对,但是又不知道不对在哪里,他憋着火,怒气冲冲的离开车间,去找陈厂长,诉说了自己的怨气。

“陈厂长,你说,这个郑红旗是不是对工人管理的太松散了?要是严格要求的话,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批评那个人,他竟然说我是安装队的,不是这个厂里的职工,把我赶出车间。他是不是太过分了?从建厂开始到现在,我们安装队为厂里做了这么多贡献,现在成了厂里的外人?”

陈厂长点点头:“谢师傅,你说的有道理。老郑是应该对工人严加管教。这个事情我会提醒他的。不过他说的也没有错。谢师傅,你不是这个厂里的人,就不要管厂里的事儿了。再说,我听说你们也快离开了吧?不要临走跟厂里同志们闹的不愉快。”

看见自己的好心没有人理解,谢晋元憋一肚子闷气回去了。

回到家里,他独自一人喝闷酒。他觉得自己非常委屈。自己带着几十号人,没黑没白的工作,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外人,一直把这个厂当做自己的家一样尽心尽力。现在工厂建成了,自己却成了外人!这个理还没地方说。因为陈厂长说了,自己确实属于安装队的编制,不属于这个工厂的编制。

自己这是替别人做嫁妆?他想起自己当初意气风发的报名加入安装队,没想到结果是这样。这是不是说,以后安装队的工作永远是替别人做嫁妆?

虽然谢晋元心里明白,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是为了国家,但是在自己付出巨大努力的地方,被当做外人对待,心里还是很难受。这个时候,他忽然想到柯察金,他们当初来中国帮助高建设,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心情,所以对中国人技术保密,戒备森严呢?

第一只螺旋桨从生产线上制造出来,这标志着这个工厂试生产成功,已经具备了批量生产能力。虽然当时的螺旋桨桨叶是用木料制造,现在看起来很简单的产品,但是对于国家航空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标志着我们国家从此可以自主生产飞机零部件。全厂一片欢腾。

这天,姜沪生、陶锯、曲子文等人来到谢晋元家里。大家喝酒过三巡之后,曲子文说:“老谢,厂里有人跟我说,想要我留下,你觉得怎么样?”

这个曲子文,自从来到这里后,很少和谢晋元来往。主要原因,是他不喝酒。不会喝酒,到谢晋元这里就是不合群。现在到了新工厂建成的时候,他也听到了安装队要离开的消息,忍不住找来了。

陶锯也附和说:“是啊,谢师傅,陈厂长里也跟我提过。”

谢晋元心里有事藏不住,闻言立刻变脸,冷冷的说道:“你们想留下的话,就随你们的便。”

姜沪生敏感的听出谢晋元说的“你们”这二字有点别扭。以前,这个谢师傅开口闭口都是说“咱”,现在怎么变成“你们”了?于是就问道:

“谢师傅,是不是发生什么事儿了?”

陶锯和曲子文也发觉老谢今天的态度不对劲儿,莫名其妙的就翻脸发脾气,都看着他。

谢晋元生气的说:“昨天,我去车间巡查电路,被赶出来。那个郑红旗说我是安装队的,是外人。后来我找到陈厂长,他也说我们安装队的编制不是这个厂里,是外人。”

安装队是外人?大家听到老谢这样说,都觉得很不舒服。

谢晋元接着说:“陈厂长对我说,现在厂里的建设已经结束。可能过不了几天,安装队就应该离开这里了。你们原来都是安装队的人,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一定能够把你们留下来。不过,听陈厂长的意思,现在安装队被人当做外人,即使留下来,也和这个厂里的人不一样对待吧。”

谢晋元说着,脑子里不由得想起以前的首长胡亮。他想,如果首长在这里的话,会怎么对待这样的情况呢?

听到谢晋元的分析,除了姜沪生,其他人也都闷闷不乐起来。既然没办法,只好听天由命吧。

谢晋元不知道的是,他念念不忘的首长胡亮,在他离开兴平之后不到半年,也离开了一一五厂,调回了北京。

胡亮结婚后,夫妻双方都不愿意为了对方放弃自己的工作,所以,二人一直是两地分居。后来,这件事情被铁哥们袁征知道了,他就劝胡亮调回北京来。可是,调动工作也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胡亮坚持自己的意见,即使自己回北京,也还想继续做和航空工业相关的工作。这样,就需要等待机会。

这天,袁征得到消息,国家要新成立一个“三线建设办公室”,于是他立刻写信给胡亮,要他想办法进入这个部门来。

袁征的信很长。信中说道:

“现在中国的国际形势很严峻。苏联修正主义单方面撕毁协议,同时勒令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起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这让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受到很大的损失。美帝国主义朝鲜战场上失败之后,派出太平洋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对我们虎视眈眈。另外,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新的决议,授予了总统对北越实行全面战争的权力。我们处于敌人的包围中。”

“国内形势也不乐观。******,加上极左思想造成的破坏,使我国经济元气大伤。现在,中央已经着手纠正错误,拨乱反正,相信国家经济建设很快就会回到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来。”

“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央领导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最新指示。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一个统筹三线建设的机构。”

“胡亮,这对你来说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这样的信,在当时是非常标准的格式。

胡亮摇摇头。袁征的信告诉了一个重要的消息,但是把一份信,写成这种官样文章,也不知道是谁起的头。不论公家事儿还是私人的事儿,都要先把国际国内的形势说一遍。然后才能说到正经事儿上面。洋洋洒洒的这封信,关键的就是最后三个字:“好机会”。

就像很多事情一样,我国的三线建设,最初也参考了前苏联的样板。在二战前开始,他们就将许多军工厂迁移到乌拉尔山以东,二战期间为苏军部队提供了充足的坦克火炮等军事装备,发挥了重大作用。

国家从1964年开始,将全国划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这片被称做三线的区域,包括了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秦岭以南的部分,以及河南、湖北、湖南的西部山区部分。

三线建设的目标,是在这片自然环境下偏远同时战略上安全的的区域,创造一个完整的工业系统。建设起一个庞大的自给自足的工业基地区域作为战略性的后方储备,以应对中国被卷入战争的情况。

因此,三线工厂的位置都选择了相当偏僻的地点。它们全部分布在山区地带的各个角落,并且远离主要城区。这种分散布局可以降低空袭带来的破坏。

胡亮向部里提出调回北京工作的申请,特别提出,自己回去想去三线办,继续为祖国的航空工业做贡献。

朝里有人好做官,古往今来皆如此。胡亮的父亲对儿子终于开窍了,愿意回到北京来很高兴,亲自过问此事。胡亮的妻子也很高兴,利用**公务人员的身份督促进展。于是申请很快得到批准。不到十天的时间,调动工作的文件就获得批准。这样的高效率,在跨省市调动工作的历史上很罕见。

胡亮调回到了北京,如愿以偿进入三线建设统筹部门,负责政策研究。同时级别也提升了一级,由原来的处级,提到副司长级别。

胡亮合家团聚,又得到升迁,免不了要感谢袁征。

这天下班后,袁征接到胡亮电话,到附近一家饭店喝酒。

袁征很快就来到了。自从延安出来之后,二人一直是通信联系,这还是少多年来第一次见面,都格外激动。袁征感慨的说:“从咱俩渡过黄河后分手,一转眼,过去二十年了。”

胡亮说:“是啊。你现在都是总后的领导了。进步的可真快啊。”

袁征笑笑说:“**,这是因为你一直对这个没兴趣。你要是想进步,就凭你那么聪明智慧,那还不是很容易的事儿吗?”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坏脾气的老谢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坏脾气的老谢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十五章 胡亮回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