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精练策数比张良
曹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镇守淮南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接得朝廷诏令,入朝任职司空。
诸葛诞见好友邓飏、夏侯玄等先后被诛杀,王凌和毌丘俭亦被夷灭三族,所以越发不满司马氏的擅权。当他接到诏令后即十分害怕,担心执政者司马昭会加害自己,于是五月,杀扬州刺史乐綝,占据淮南寿春城而叛变。又派长史吴纲领儿子诸葛靓和牙门子弟到东吴请求援兵。此次事件便是曹魏后期在淮南地区发生的第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即淮南三叛。
为平叛,七月,司马昭携皇帝曹髦及郭太后,发兵淮南。
关于这场战役的规模。
司马昭征调二十六万大军,诸葛诞约有十五万左右叛军,文钦、唐咨率领三万吴国援军,另有孙綝、朱异、丁奉、黎斐等八万以上吴国后援。
司马昭军、诸葛诞叛军,吴国援军,三方五十万人云集于淮南寿春城内外,这也是三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
钟家之钟毓、钟会兄弟这次随司马昭来到淮南前线。
而在司马昭发兵淮南之前,他征询身边人是否需要亲征。当时,吴将孙壹因吴国内乱而率众归降魏国,于是魏国群臣认为吴国目前没有能力援助诸葛诞。但钟毓对司马昭道:“应该从敌人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现在诸葛诞以淮南之地投降吴国,孙壹虽降,但他带来的百姓不满千人,士兵不过三百,这对吴国来说不算什么大损耗。如果寿春不能迅速平定,而吴国内乱已经停止,吴国也想得到淮南之地及淮南之军,那么怎么可能不出兵救援呢。”司马昭赞同钟毓的观点,于是决定亲征。
当战役开始后,诸葛诞用兵保守,司马昭则果断进军,预示叛军及吴国三万援军很快被司马昭团团包围于寿春城内,另外司马昭又派军队挡住吴国后续援军。
寿春被包围后,诸葛诞倚仗自己兵力雄厚,且拥有坚守一年的粮食,及外围吴国后援,继续坚持抵抗。
十一月,将军蒋班、焦彝认为吴国是坐观虎斗,靠不住,建议诸葛诞趁现在将士军心还没完全涣散,士气还在时,集中兵力突围,决死求生,也许还有一线生机。而文钦反对突围,坚持固守待援,预示双发争执,诸葛诞想杀掉二人,蒋班、焦彝感到害怕,于是乘夜翻墙出城投降司马昭。
司马昭接纳蒋班、焦彝,给与任用。
这时,吴国内部的变故又帮了司马昭的忙。
全琮,是吴国的右大司马、左军师,娶孙权长女孙鲁班,亦是孙权的女婿。可以说孙、全两家关系非常密切。全琮去世后留下儿子全怿、孙子全静、侄子全端、全翩、全缉等人。恰好这些人在淮南三叛时,随吴国援军来救诸葛诞,都进了寿春城。另外全怿兄长的儿子全辉(一作全祎)、全仪留在建业。但这二人此时惹上官司而获罪,于是二人带着母亲和数十曲部渡江,投降司马昭。
司马昭接见全辉、全仪,大喜过望,于是上表给二人拜官封侯,二人便为魏臣。
这事钟会看在眼里,私下找司马昭谈话。
钟会道:“大都督,我有一计可使寿春城中全氏将领尽数来降。”
司马昭邀其入座,道:“请讲。”
钟会道:“既然全辉、全仪兄弟来降,何不写一份家书,书中说吴主因全怿等人不能拿下寿春而暴怒,要杀尽他的家人,家人故而逃往北方。且家人已经在北方受到封赏。此书信交由全辉家人命其带入寿春城中,交给全怿。全怿等人见事已至此,便会开城投降。”
司马昭听后大悦,道:“此计甚妙!”
于是钟会模仿全辉笔迹,代写书信,交于司马昭过目,司马昭感到满意。司马昭预示从全辉家人中挑选可靠之人,吩咐命令。
第二天,全辉家人来到寿春城下,表明身份,于是进城。
全怿见家人到来,非常感慨,又见家书内容,内心即产生恐惧。于是全怿、全静、全端、全翩、全缉等人私下商议,觉得不能再为吴国效力了,不久,全家将领率数千人出降。
于是吴国开国名臣全琮子孙后代七人,即全怿、全静、全端、全翩、全缉、全辉、全仪等与家人、曲部、将士悉数投降司马昭。
司马昭对降者加以安慰,上表推荐全怿为平东将军,封临湘侯,其他全氏兄弟皆封侯。
全怿等人的投降,使寿春守军恐惧不安。
第二年正月,寿春城中粮食渐渐枯竭,诸葛诞与文钦、唐咨拼命突围,伤亡惨重,不能成功,前后战死及投降者达到数万人。
此时诸葛诞与文钦产生矛盾,诸葛诞杀死文钦。文钦之子文鸯、文虎听到父亲死讯,投降司马昭。
司马昭身边有人要求杀文鸯、文虎,司马昭以大局为重,赦免二人死罪,又表荐文鸯、文虎作将军,赐爵关内侯,让二人率领数百骑兵巡城,对城中守军大喊:“文钦的儿子都不被杀,其他人有什么好怕的!”这使城内守军士气更加涣散。
二月二十日,魏军总攻寿春城,一战破城。大将军司马胡奋的部下杀死诸葛诞,诸葛诞麾下数百名不愿投降士兵全部被杀,诸葛诞被夷灭三族。吴将于诠战死,唐咨、孙曼、孙弥、徐韶、王祚及万余吴军将士全部投降,司马昭上表给他们加封爵,封唐咨为安远将军。士卒饥饿有病的,供给粮食医药。有人说吴兵必然不肯为我们效力,请求把他们活埋。司马昭说:“放其回去,才显示出大魏的宽宏大度。”于是没有杀害,后来将他们迁徙到三河。
淮南三叛,从曹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五月诸葛诞于寿春城反叛为始,至曹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二月二十日司马昭攻克寿春城为止,历时十个月,最终以司马昭的全面胜利告终。
整个平叛期间,钟会为司马昭出谋划策最多,于是众人都将钟会比作西汉名臣张良,即称‘再世张良’。
司马昭大军回京后,朝廷欲升钟会为太仆(九卿之一),但钟会坚决拒绝。他以中郎官的身份在大将军府任记室,成为司马昭的绝对心腹。因为讨平诸葛诞有功,钟会被授予陈侯的爵位,但他亦反复辞让。
于是皇帝曹髦下诏:“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而推宠固让,辞指款实,前后累重,志不可夺。夫成功不处,古人所重,其听会所执,以成其美。”
通俗意思为:“钟会主官军队事务,参与谋划策略,料敌制胜,有谋划的功绩,但坚持推让恩宠和封赏,言辞恳切诚实,先后数次,他的志向不可以改变。凡是居功不傲的人,自古以来受到尊重。现在就顺从钟会的坚持,以此成全他的美德。”
后来钟会升迁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这个职务负责监督朝廷大小事务及地方官吏的任免,身边还配有一支规模不小的随从护卫,所以钟会的地位权势显耀于世。
然而,当司马昭平定了诸葛诞,便遇到了新的难题,这个难题为嵇康。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人,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他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沛穆王曹林之孙女长乐亭主为妻,便为皇亲,拜官郎中,后授中散大夫,人称‘嵇中散’。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与阮籍等人共倡玄学新风。
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通俗意思为:越过等级名分的清规而听任自然、知晓一个人的价值高低而通达事理人情。
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之后的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又注重养生,著《养生论》。
嵇康是当世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是绝对的人才。
很有意思的是,曹魏的两个才子,嵇康与钟会,其之间还有些故事。
钟会曾经拜见嵇康。
钟会写了一本书,叫《四本论》。钟会自认为写得不错,于是想将它拿给当时社会名流阅览,以此获得关注度与好评。而当时社会名流中,嵇康是代表人物,于是钟会决定找嵇康。
当钟会走到嵇康住所外,嵇康当时名气很大,钟会虽是名门之后,但当时还没有名气,这使钟会认为嵇康不会见自己,而他对自己的作品则并非信心,情急之下,钟会站在嵇康家门外的一处墙边,隔墙遥掷书籍,然后离开。
至于这本《四本论》嵇康有没有拿到,拿到后有没有阅读,阅读后有没有读后感,那就不得而知。
而这次拜访,对于钟会而言自然是不成功也不愉快。面对名流嵇康,钟会能意识到自己处于‘弱势’,从而显得有些‘卑微’。
话又说回来。
司马昭和嵇康之间怎么了?为何嵇康就成了司马昭的新难题。
嵇康娶了曹家的女子,便是皇亲。而正是因为他的身份,使他对于国家现状感到不满,也就是不满司马氏。当曹氏逐渐江河日下,司马氏长期垄断朝纲,他无法忍受这种现状,便辞去中散大夫之职,不再为官。
嵇康的这一行为被司马昭看在眼里,司马昭想广纳人才,偏偏又看上嵇康,于是礼聘他为幕府属官,嵇康拒绝征辟,且自己跑到河东郡躲避起来,以此态度坚决不与司马昭‘合作’。
嵇康的这个行为,令司马昭很为难。
而比起直接的军事较量,或许政治较量更为复杂。
所以当灭掉诸葛诞之后,司马昭决定对嵇康有所行动。
一日,司马昭叫来‘再世张良’,此时已升任司隶校尉的钟会,商议此事。
得知司马昭的态度,钟会决定亲自去河东郡,请嵇康返回洛阳,出来做官。
而这次去见嵇康,钟会是奉朝廷之命,以司隶校尉的身份,身着官服,坐着将军车辇,带着养子钟邕等数十名随从,带上礼品前去。所以这次前去找嵇康之气场比之上次,不止好了十倍百倍。
在去往河东郡的路上,只见钟会打开车窗,看着窗外,道:“钟邕!”
见父亲直呼自己大名,外面骑马的钟邕迅速靠近,道:“父亲!”
钟会道:“说了多少次了,出来执行公务要叫我钟司隶或钟将军。”
钟邕道:“遵命,钟司隶。”
钟会道:“还有多久到河东嵇康家。”
钟邕看着远处,回头道:“回钟司隶话,约有十里路程。”
钟会道:“一会儿到了,通知所有人皆不可进嵇康家门,你与我二人进入即可。”
钟邕道:“遵命!”
今日嵇康家。
嵇康之前已经收到钟会要到来的消息,然而他今日依然向往常一样,在门口的锻铁工坊,进行着‘锻铁’作业。
不久,钟会到来。
钟会下车,见嵇康正在家门,于是他命所有人都停留在百步之外,也让钟邕与自己保持十步之距离,几乎一个人走向嵇康。
而嵇康,或许他已经感受到他来了,然而他依旧一副旁若无人的模样,守着炉火,手起锤落,继续锻铁。
当钟会终于停下脚步时,他离嵇康不过一步之遥。
而这位大学者,大儒者,确实是以一种不闻人间事的模样,以铁匠的行为来‘欢迎’自己,着实让钟会有些意外。
钟会难以理解,感到失落。
过了一会儿,钟会心中稍微缓和一些,似乎悟出了一个道理。
看着天空,钟会转过身去,准备离开。
这时,沉默良久嵇康终于发话,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停下脚步,回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两人这番对话是什么意思?
嵇康的意思是:你是接到命令而来,现在如何回去复命。我的情况就如你所见,如何也不可能随你而去。
钟会的意思是:你的情况我已经所见所闻,我现在回去会如实向上级复命。
二人简短两句对话,足以表面二人之态度。
这是智者的较量,简短两句已足够。
于是钟会离开,头也不回地走了。
钟会的第二次拜访,宣告结束。
回到洛阳,钟会对司马昭道:“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通俗意思为:嵇康,是条盘踞着的龙,不能让他腾起。但你不用担心天下不在你的掌控中,只有嵇康必须顾虑。
听钟会之言,又见嵇康依然不合作,司马昭对嵇康的态度由‘为难’变为‘不满’。
一些日子之后。
‘竹林七贤’之山涛(字巨源)离开尚书吏部郎之职位,向司马昭推荐嵇康接替自己。山涛为何要这么做?
首先山涛和嵇康是好友,是竹林之交。再有山涛与司马家关系则非凡,有救济之恩。因为山涛早年丧亲,家中贫困,司马昭了解情况后,给山涛家中送去钱二十万、谷二百斛。后来魏帝曹奂赐司马师春服,司马师则转赐给山涛,又因山涛母亲年老,加赐藜杖一根。
所以为了举贤与感恩,山涛离任时,推荐了嵇康。
嵇康听到山涛推荐自己,非常气愤,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出仕。
嵇康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把司马昭惹怒了。
司马昭决定找机会收拾嵇康,而这个机会,说来就来。
当时,嵇康的好友,曹魏名士吕安的妻子徐氏被吕安的兄长吕巽**。吕安知道后非常愤恨,欲状告吕巽。
嵇康与吕安是莫逆之交,听说吕安要告状自己的兄长,于是亲自找到吕安,劝他不要揭发家丑,因为这样会影响家族名誉。吕安便听从嵇康建议,没有任何行动。
心中不安的吕巽,担心嵇康与吕安私下联手对付自己,于是他选择恶人先告状,反诬告吕安不孝,使吕安被官府收捕。
于是这事闹大了。
嵇康知道后非常愤怒,跑到官府要为吕安作证,请求放了吕安,官府表示拒绝。于是嵇康去找司马昭,当面为吕安辩护。
见嵇康请了三次都不来,而这次却不请自来,使司马昭非常愤怒。钟会看在眼里,出来进言陷害嵇康,司马昭于是下令将嵇康抓捕。
嵇康入狱的消息很快传开,魏国太学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他,并让嵇康来太学任教,他们的要求并没有被同意。
之后各方豪杰纷纷来到洛阳请愿,甚至有些人陪嵇康一起住监狱。
司马昭见嵇康不能为己所用,而影响力又如此之大,担心他将来造反对自己不利,于是与钟会、吕巽等人商议如何收场。
钟会对司马昭道:“康欲助毌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通俗意思为:嵇康想帮助毌丘俭谋反,而因为山涛劝他不这么做才作罢。以前齐国姜太公杀华士,鲁国孔丘杀少正卯。正因为他们扰乱破坏当时的秩序与教化,所以圣贤把他们铲除了。嵇康和吕安言论放荡,诽谤社会公德和国家政策,这是作帝王的不应宽容的。应当乘这个机会铲除掉他们,来使风俗淳正。
司马昭听信钟会之言,判处嵇康和吕安死刑。
洛阳东市刑场,嵇康行刑之日,三千名太学生与各方豪杰都来现场为他送行。
钟会代表朝廷,前来送嵇康上路。
钟会满上一碗酒,递到嵇康身前,嵇康拒绝接受,钟会见况,道:“嵇中散,这是最后之酒,饮了吧。”
嵇康看了一眼钟会,不屑道:“哼,你父亲是魏国功勋,你却是司马家的一只狗。”
钟会听后没有生气,只是轻轻一笑,道:“世人皆知嵇中散乃高雅之士,为何今日会有如此粗俗之言。”
嵇康道:“你能明白什么是高雅,什么是粗俗,那便是我与你之间最大之不同。”
见嵇康这般不识抬举,钟会脸色之下,道:“既然如此,那这酒就别饮了。”钟会放下碗来,接着道:“行刑前,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嵇康对身前十岁的儿子嵇绍说:“有巨源(山涛字)在,你就不会孤独无靠了。”之后,嵇康又叫来自己的兄长嵇喜。
嵇喜,字公穆,与嵇康相比,嵇喜就显得世俗一些,但也是为了济世才为官。
嵇康向兄长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他决定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
之后,嵇康把琴摆好,神气不变,自若弹之,广陵一曲,绝响于京师洛阳。
为他送行的三千名太学生、各方豪杰和大小官吏闻曲皆沉默。
监斩官钟会,外表镇定之下,或许内心也乱作一团,然而事到如今,已无法改变。
以音乐来送别这位天下名流,或许也算最好的成全。
曲毕,嵇康双手搭于两膝,仰头闭目片刻,不由叹息道:“从前袁孝尼(袁准)曾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广陵散》如今要失传了。”
据传《广陵散》并非嵇康独作,而是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而嵇康将《广陵散》发扬光大,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十大古琴曲之一。
叹息之后,嵇康从容起身,走上刑台,等待最后的处决。
不远处的钟会,操作着嵇康最后的生命,这时间或预期晚了点,或比预期快了点。
只见钟会右手微微颤头举起,发布命令,嵇康随之被斩。
现场的人都哭了,数千人发出阵阵悲吟,这场面之凄怆之震撼,无法言语。
钟会,他依旧保持镇定,但心中是否也哭泣,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于是钟会帮助司马昭先是军事上干掉诸葛诞,又在政治上除去嵇康。这样使得司马昭的权威越发巩固,而钟会的名声更为响彻。
钟会的表现使司马昭更为宠信,想必二人将在不久的未来,谋划出更大更惊天动地的事业。那么之后又将发生哪些事,请看下一章:僵局难解季汉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