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荣耀
众将士手握着兵器,脸上充满了悲壮。
每一名将士都知道,自己现在站在这里意味着什么,踏上了战场,自己的性命就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了。
尽管众将士齐刷刷地列好了阵队,但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次战役实力悬殊,士兵列队里气氛难免有些凝重。
“各位将士们,你们现在有勇气站在这里,你们已经是大明朝的英雄了!拯救大明朝,击退鞑靼人的希望现在肩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灵溪公主走上前,骑上马,对着士兵们高声说着。
“这么久以来,你们的付出我都看在眼里,我相信大明朝的百姓会永远记得你们每一个人,大明朝的安全需要我们来守护,尽管鞑靼人依旧在边境肆意猖獗,但我们不能有丝毫退缩,我们要是做了缩头乌龟,大明朝就见不到明天!”
“我们是希望,是荣耀,是明天的象征,这一仗会非常惨烈,我也明白你们的担忧,但我,灵溪公主,将会一直与你们同在,同生共死,为了大明朝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灵溪公主的脸上充满了视死如归的神情,面对即将到来的惨烈战局,灵溪公主的身上没有一点犹豫,语气中充满了坚定。
众将士听闻灵溪公主的话,心中充满了感慨与动容,将士们明白,他们是前线的士兵,他们肩负的使命是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大明朝的未来掌握在他们每一个人手中。
灵溪公主的话鼓舞了每一个将士,昔日的公主如今与他们一同出生入死,毫不畏惧前方,他们作为大明朝的士兵,又怎能害怕退缩呢?
众将士抬起头,看着马背上的灵溪公主,她紧握长剑,双眼紧盯前方,她的眸子是那样清澈,眼神又是如此的坚毅。
“为了大明朝,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灵溪公主拔出手中的长剑,举起右手,剑指苍天。
阳光落在银霜般的长剑上,剑刃折射出一道耀眼的银光,那是大明朝的希望!
“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众将士举起手中的兵器,跟随灵溪公主一同呐喊着。
“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
雄壮的呐喊声回响在边关地区,大雁发出嘹亮的叫声,在苍白的日空下盘旋,漫天的黄沙里充满的是大明朝将士们视死如归的决心。
这孤寂、空旷的边境地区,此时被大明朝士兵们汹涌的士气填满了每一个角落。
一行人悲壮的迎战鞑靼人,浩浩汤汤的军队朝着北部进发,这一场战争固然残酷与惨烈,但这一支队伍足够坚定与顽强。
灵溪公主走在队伍里,浑身上下散发着逼人的英气,她已不再是大明朝的公主,她是抗击鞑靼的巾帼英雄。
陆时卿在马车里醒了过来,刚刚的眩晕还让她感觉有些发愣,她定了定神,看了看身边依旧处于昏迷状态的李长歌,再撩开车帘看到窗外的柳松柏骑着马带着一行人,瞬间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陆时卿明白,灵溪公主是为了保全她和李长歌,才做了如此决定。
“小二,停车。”陆时卿从马车中探出半个身子,对店小二吩咐道。
“小二,灵溪公主一人带兵奔赴前线作战,此时大明朝所剩的将士根本难以抵抗鞑靼人的进攻,我很不放心公主,我们还是掉头回去吧。”
陆时卿的眼里满是担忧,灵溪公主固然与寻常女子不同,她的英勇陆时卿不是没有见过,但她也终究是个需要被人保护的公主殿下。
店小二摇了摇头,犹豫地说道:“小姐,依我们的作战能力来看,即便现在掉头回去也是送死,何必要白白搭上自己的性命。”
陆时卿明白店小二的担忧,但她心里清楚,这一战就是最终的战役,这一战也决定了大明朝的生死。
陆时卿回头看了看依旧昏迷不醒的李长歌,感到一阵心疼,她轻轻摸了摸李长歌的脸颊,眼眶有些混润,她伏在李长歌的的胸口,闭上了双眼。
“李长歌,你已经为了大明朝付出了太多,你一定要平安,一定要醒过来,大明朝最后的战役,就让我代替你出战......”陆时卿喃喃地说着,眼角流下了一滴泪珠。
陆时卿从身上拿出一袋银子,吩咐店小二停下了马车,柳松柏一行人见状也纷纷停下了脚步。
“小二,你拿着这袋银子,带着李长歌将军回去,你要时刻注意着李长歌将军的身体状况,一路上万万不可出什么意外,一定要将他平安送回都城。”陆时卿走下马车,对店小二轻声嘱咐道。
“小姐,你......”店小二接过银子,眼里满是担忧。
陆时卿摇了摇头,打断了店小二的话语,示意店小二按照自己的吩咐做就好。
“柳大人。”陆时卿走到柳松柏面前,抬眼对着柳松柏说道:“柳大人,如你所见,边境的状况并不理想,这一次战争很可能就是大明朝最后的战役,柳大人是否愿意重回边境,随我一起再入战场,做大明朝的英雄,将来名垂青史。”
柳松柏看着陆时卿,满是激动,他早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与李长歌将军一同出征疆场,保家卫国,如今李长歌将军昏迷不醒,大明朝此时又是危机状态,柳松柏当然要尽一己之力,为大明朝贡献自己的决心。
柳松柏激动地点了点头,高声说道:“能与陆姑娘一同奔赴前线战场,能守护大明朝的土地,我柳松柏定肝脑涂地,义无反顾!”
二人身后几百号百姓与衙役见状,也纷纷表示愿意为了大明朝勇往直前,舍生忘死。
柳松柏带着一行人,跟随着陆时卿又一次踏上了去往前线的路程,此去便是一去不复返,他们所有人与在前线厮杀的大明朝士兵一样,抱着誓死不屈的决心。
尽管相较于数量众多的鞑靼人,大明朝再增加这几百人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但是向前的道路上,没有任何人有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