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黄大仙儿
看到几个人还是无所谓的样子,王队长继续说:
“咱们出发的时候,整个队伍是一百人。如果到了兵站,我们的队伍成了一百零一个人,和兵站的解放军首长怎么解释?难道说我们的队伍随意收留外人参加?万一出了什么问题,谁来负责?”
老吴撇撇嘴:“解释什么?咱们的任务是送军粮,只要军粮按时送到就行。能出什么问题?难道敌人会派一个特务到咱们运粮队里来?”
一边说,一边给烟袋锅点火,滋溜吸了一口烟。火星猛然一亮。
老赵也点点头说:“那小伙子一看就是地道的庄户人家出身。你看那身上晒得黝黑,手上的茧子,这都是下地干活磨出来的。”
王队长说:“我当然也知道这个小伙子身份没有什么问题。我是在想,队伍里突然多出来一个人,怎么交代。”
“这个好办。”老周一拍巴掌说:“让那个李文山回家去,小谢顶上不就行了?”
“让李文山回家去?为什么?”王队长奇怪的问道。
“刚才休息的时候,我听到有个人说,那个李文山,早上有人捎信儿来,说他媳妇儿重病,让他想办法赶紧回家去。晚了说不定就见不到了。他正犯愁呢。”老周解释说。
“这样啊。好吧。那就让这个小伙子顶替文山去送粮。让文山回家吧。万一回去晚了见不到人,咱们回去也得被人戳脊梁骨。”王队长一听出了这样的事儿,立刻拍板。
然后,王队长转身来到少年面前,对他说道:
“谢晋元,经过运粮队党支部研究决定,你可以留下来,加入我们。记住,我们是济南支前十一支队。我是王德海。这个支队的队长。”
王德海说完对旁边一招手,叫道:“文山,你过来一下。”
李文山正在愁云满面,忽然听到队长叫自己过去,立刻三步两步过去,说道:“队长,你找我?”
王德海对他说:“我听说听说你媳妇儿病了?”
李文山满面忧愁的点点头:“是啊队长。”
“你怎么不早点跟我说?”队长埋怨道。
李文山说:“说了有啥用?粮食没送到地方,我也走不开呀。”
“把你的车子给这个小谢。你给他交代交代,然后就可以回家看你媳妇儿去了。”队长对李文山的态度很满意。
可以回家了!李文山脸上立刻阴转晴,满面欢喜,对王德海说:“太好了!谢谢队长。谢谢队长。我原来还以为要等到了兵站之后才能回去,正着急呢。”
王德海摆摆手说:“不用谢我。要不是这个小谢刚好来顶替你,你现在也走不了,必须要等完成任务之后才能回去。”
李文山立刻转身对少年说:“谢谢你啊,小谢兄弟。你可是帮了我的大忙了。来来来,我教你怎么推这个车子。”说着,拉起少年的手离开了。
叛逆熊孩子落跑,是从来不会考虑家人的感受。
日薄西山,田地里劳作的人纷纷收工回家,空旷的田野里只剩下一片寂静。根儿他娘从家里脚步轻快的出来,进了谢大嫂的院子。跟谢大嫂简单打了个招呼,就左看右看,举止让谢大嫂不明所以。
这个女人对谢大嫂说:“你家二孩没回来吧?”
谢大嫂点点头:“现在还没回来。不定又去哪儿玩去了。”
女人神秘的小声说:“谢大嫂,我可是亲眼看见你家二孩跟着队伍走了呢。”
“怎么会?”谢大嫂闻言吃一惊。
女人说:“可能我眼花,看错了。我回家做饭去了。”
说完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快步离开了。
谢大嫂急匆匆的来到自己家的田地里,在少年离开的地方四下张望了一阵,然后捡起草帽和锄头返回家里。一边走还一边念念叨叨:
“这个二孩儿,脾气真倔。不想下地就跟娘说啊,怎么就一声不吭的跑了,也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孩子出门的时候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带,这下子可怎么好?”
谢晋元的娘姓孔,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农家妇女。据说是曲阜孔家开枝散叶嫁后到这里的。丈夫是个很本分的人,前些年在枣庄煤矿挖煤,被日本人当做游击队抓捕,死在的监狱里。她独自一人拉扯着三个孩子生活。好不容易两个大儿子拉扯大。大儿子谢晋才原先也在家里务农,后来等到谢晋元能够下地干活之后,他就去县里跟人学做生意。谢大娘带着小闺女操持家务,喂猪养鸡,小日子过得平淡。
知子莫如母。她早就这个二孩的心有点野,以前就流露过不愿意呆在村里的意思,不过因为年龄小,一直没有机会。现在终于忍不住离家出走了。
要是放在现在,家里的孩子跑丢了,可是一件天大的事儿,警察也要立案调查的。可是在当时,经过多年兵荒马乱,人口失踪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能够一家团聚反而是很稀罕的。更何况,在这个战乱时代,人们已经见惯了生死离别,对亲人分离有了很强的抵抗力。所以老谢家少了一个后生,村里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即使谢晋元的娘,虽然对他的离家出走不满意,但是也没有感到十分惶恐不安。村里在外面讨生活的人多的去了,指不定谁哪天就会回来。
但是村里的孩子们还是在意谢晋元离开的。因为谢晋元是孩子王。
那个年代,村里还没有学堂,这些孩子都不上学,当然也不用写作业,于是就有大把的时间玩耍。这些孩子精力旺盛,思想单纯,整天跟着这个晋元哥哥的屁股后面,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野地撵兔子,爬高上低,疯玩的很开心。
忽然间,听说晋元大哥一言不发的抛下他们走了,孩子们不禁沮丧起来。有个孩子抱怨道:“柱子,都怨你。要不是你说那样的话,晋元哥也不会离开。”
这个叫柱子的男孩子说:“这怎么能怨我呢?是他自己要走的。”
翘家是谢晋元自己的主意,但是和柱子的话有关。
正是因为柱子提到送粮队,谢晋元心里就长了草,于是才有了他这次离家出走的行动。
老大谢晋才不做农活,在县城跟着别人学做生意,每天晚上回家。吃完饭的时候看见母亲和小妹二人,就奇怪的问道:“晋元呢?”
母亲一边招呼大儿子和小闺女吃饭,一边唉声叹气的说:“他跑了。撂下锄头,从地里跑了。也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刚发现二儿子跑了的时候,她心里还是有些伤心,有些担忧,现在已经过了两个小时,心情已经平静下来了。虽然说老二跑掉了,不是还有老大在家么?山东这里的传统,父亲不在的时候,长子就是一家之主,她也要听儿子的主意。所以她现在的态度,看上去就好像自己的二儿子不是离家出走了,是出去玩儿去了一样。
老大闻言皱眉,问道:“晋元走了,地里的活儿怎么办?”
母亲无奈的说:“还能怎么办?我去做呗。”
“那怎么办行?”谢晋才说。他觉得地里的活应该是男人干的。女人是屋里人,应该做些养鸡喂猪操持家务这样的活。
“怎么不行?村里其他人家不都是这样吗?”
母亲觉得下地干活没什么大不了的。村里没有青壮劳力的家庭很多,都是女人下地干活。
谢晋才闻言默然。他也知道村里这个情况。
妹妹没心没肺的说:“二哥走了也好。可以替家里省下一笔结婚的钱,就给我当嫁妆了。”
农村的女孩,很小就知道要为自己出嫁做准备了。
母亲指点小女儿芸芸的额头说:“你这个孩子,说这话真没良心。”
“不说了,吃饭,吃饭。”大儿子一摆手。显示出一家之主的气派。
母亲在饭桌上摆上晚饭。虽然不是什么好吃的,但是也有两样绿菜,一个腌萝卜,配上金黄色的包谷面糊糊和窝头,颜色看上去也赏心悦目。母亲来自孔家的血脉传承,即使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也不愿意凑合,会尽量过的有仪式感。这是谢晋才最佩服母亲的地方。
一边吃饭,母亲一边说:“黄大仙儿算卦算的真准啊,他说过咱家里留不住二孩,今天算是应验了。”
大儿子知道,母亲说的算卦应验,是两年前母亲去邻村找黄大仙儿算的一卦。
小女儿芸芸问道:“妈,什么时候也去给我算算卦?”
母亲摆摆手:“人家不给女孩子算卦。”
“为什么?这不公平!”芸芸叫起来。
“好了,别闹了。”大哥说话了。芸芸安静下来。
黄大仙儿原名叫黄德章,是邻村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从小不务正业。仗着家里有几十亩田产,吃喝嫖赌抽大烟,到了不惑之年,硬是把家产差点折腾光,家里只有空荡荡三间瓦房。然后拍拍屁股离开家去闯荡江湖了。
不到二年时间,他就跑了回来了,从此不再出去。大家传言他不知道在外面惹了什么人。他回来的时候两袖清风,于是,他开始到县城摆摊算卦。他的算卦本事从哪儿学的,没有人知道;他的卦灵不灵也没有人知道,但是总归是没有人来砸他的摊子,他也确确实实赚到了不少钱。这大概是因为,多年连续的战乱,人们失散亲人的情况很多,对算卦的需求很大,所以他的生意很好。
第四章集体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