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趣事(五十七)

学院趣事(五十七)

“老教授,您来自理学院?”

叶栀待老教授全部记录完毕,停笔歇息时,主动地问。

老教授还穿搭着理学院某一科技研究部的白色工体服。想必,他等某一科研项目结束后,就马不停蹄地赶来文学院旁听此次公共课,来不及换服。

文学院的公共课内,像这样来不及换服就来旁听的中老年教授,特别多。(注:教授,是学子们对导师的一种尊称。与之相类似的尊称,还有许多。)

“理学院076所团队成员之一。有幸见面,向你问好。”老教授的话语,隐隐有些中二(自身想法脱离现实情况的奇异幻想症状,泛称为“中二”。天启帝国中,越中二者,往往越有成就)。

“老教授居然来自高能离子研究应用部门。幸会!幸会!”叶栀听见“076”代号,瞬间树起尊敬。

对于自己院校的详细信息,这家伙还算有些了解。

叶栀现在所处的文宇学院,其实只能算是一所分校。真正的学院本部,并不位于临青城,而是位于五千里之外的昌平城。

这家伙没有去过昌平城,是故,至今都没进入过学院本部。但这不妨碍他对学院本部的了解,或者说,对天启帝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了解。

天启帝国的许多学院,都会在帝国各地设立观测站和实验点,围绕这些观测站/实验点,建立一大批学院分部。这些学院分部,通常都含有不同作用性的地底实验场、高天实验场或水底实验场,规模宏大,构造复杂。

叶栀听闻过这些传闻中的厉害场所,只是从未亲眼见识过。他所在的文宇学院,也并不建有这些巨大实验场。因为这只是一所主修经济管理的文学院。它围绕时刻更新的帝国图书馆而被建立。(注:天启帝国的高等教育,有明显的文理之分。文,即指专门研究人类活动的一切产物;理,即指专门研究非人类活动的自然规律。)

不过,临青城的文宇学院,实际上,有两处。除了最被人熟知的文学院,还有一处不怎么被人所了解的理学院。理学院比文学院更早建立,可惜入院人数稀少,院所名气逐渐被文学院所拿走,此后便不再闻名于临青城。

那抢走理学院名气的文学院,其诞生,颇有那么一点偶然性。它与新生的“临青城”有关。临青城,乃是一座新生之城。它的建诚历史,只有简短的二十八年。此前,这块原叫为“陈沟岭”的围湖湿地区,基本没有人类踏足。这里,最早是候鸟的迁徙地。后来,某一大型裂谷实验场在此建立,人类活动才慢慢兴盛。自愿在此扎根的科研家属们,几乎见证了一整座临青城的完整诞生。他们/她们也被称为“临青城”的“初代居民”。

临青城建立后,并不一直都有人类痕迹。它曾有一段时间的荒废历史。原因在于:大型裂谷实验场的正式废弃。那一大型裂谷实验场,完成研究目标后,按流程被彻底拆除。研究地还归自然。大部分的科研人员及家属,被送返至故乡进行调养。临青城的初代居民,全部送返。随后的几年,新生的“临青城”,完全沦落为真正字面上的“无人之城”。空旷冷寂的街道内,绝对找寻不到半点人类活动痕迹,更甭提人类身影。

后来,昌平城重新进行城区规划。某一帝国图书馆和资源数据库被分移至“临青城”。五所围绕帝国图书馆及其资源数据库而被建立的学院分,不得不随之转移,临青城方才恢复了热闹的人类活动。

重归热闹的“临青城”,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自动转变成了奇特的“学子之城”。因为它的居民构成体,只有学子,即临青城的“二代居民”。(注:五所转移院校,至今,只有三所,真正搬入临青城。其余两处,学院场地还在建设、测试之中。院校还未成功搬迁,仍滞留于繁华的昌平城。那三所成功搬入的院校,最初的场地规划,也不完善。第一期建设工程,并不包括“导师宿舍楼”方案。因为,那时候,导师们的工作量,更集中于昌平城的学院本部。许多导师都不肯舍弃本部的研究任务。所以,到现在为止,临青城的大多数导师们,都不休歇于学院之内。每个工作日早晚,他们/她们都要统一乘坐悬浮载具,往返于五千里间隔的双城,莫名辛劳。只有特殊情况,导师们才在临青城的学生宿舍里过夜。基于此,临青城的二代居民,并不包含“导师”。临青城,是一座特别奇特的“学子之城”。)

刚入临青城的学子们,花费了近两年时间,方将临青城改造成宜居之城。临青城能有现在的舒适安稳、青春活力,全凭了他们/她们的智慧和努力。

至于叶栀这批进入临青城的学子,则是临青城的“三代居民”。

二代居民,到三代居民的完全置换,有七年时间过渡。这七年,临青城没有任何新学子进入。甚至于,各处院所场地的建设进程,都被暂止。一切资源和劳动力,都被优先用于改造临青城。临青城,在这七年时间,正式迎来自身的建城期。学子们,一同联合,在浩渺的湿地区上,成功建立起一座具有完整运转功能的人类之城。后来,这是临青城学子们必会提及的骄傲之一。

学子们对临青城的七年改造,使之成为了真正层面上的州城之一。但遗憾的是,第一批入住临青城的学子,并没能享受到这片州城的舒适安稳、青春活力。他们/她们早已毕业,只留下一座美丽的城,作为自身送给学弟学妹的见面礼。

叶栀这一批进入临青城的学子,便是临青城被改造后,所迎接的第一批新学子。他们/她们自然成为了临青城的第三代居民之一。这一代居民构成,与前两代居民,明显不同的是:构成体不再单一,即不再只有科研人员家伙和临青城学子。虽然学子占第三代居民构成的主体,约莫百分之七十总量,但非学子首次进入临青城的居民构成之中。这是临青城的一大进步。这标志着:临青城正逐步向繁盛的主城迈入。(注:临青城的非学子,大多是从境内各地安置过来的灾难流民。老人居多。这座小城,是一座老幼界限特别明显的新生之城。)

好了,简单介绍完与学院有关的临青城历史,接下来,还要粗略介绍下临青城的各学院架构情况,方便了解临青城各学院的共通环境。

临青城的学院场地架构及日常教学安置,与叶栀降世前,自身学院时代的认知经历,大为不同。

临青城的五所学院(分部),全被安置在同一处,共同组成半围岛式的大学城,共享资源,互帮互助。(注:院所的确切安置地,是一块荒凉的半岛屿,三面都被无尽湖泊所覆盖。其与被改造后的临青城相隔绝,来往全靠架桥。附注:半岛屿面积太狭小,并不适合建立州城。所以,第一批临青城学子,把临青城建立于半岛屿之外。)

这座半围岛式的大学城,是叶栀认知中,至今仍觉得奇幻的独特之城,至少比其降世前所经历的大学场景华丽先进得多。叶栀有时都会自想,降世前的大学场景还是太落后和简便,完全没有那种眼界大开的新鲜与期待。临青城的大学城建造,则有很明显的贵族享乐式风格。大学城的建造基准之一,便是:让学子一次性体验完物质生活的所有享乐,之后,便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业研究,再难以受到干扰。

此处大学城,又名“半浮空城”。学院内的大多建筑,都为悬浮式结构,且可随时节任意变组调换,搭配不同场景和氛围,非常具有科幻性。学子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也很便捷舒适,且一切可使用之物资,完全免费。(注:大学城内,一般都会开辟全新的专业种植区,用于供给。专业种植区由机械军团来管理,学院无权插手。此外,大学城内的物资完全免费,仅限于天启学子。异国学子,只能享受价格优惠,必须花钱购买。)

学院的环境氛围也很自由,基本没有固定的规矩表和课程表。学院的授课内容,是24小时全天候进行,不论白天黑夜。并且,所有教课资源及拓展内容,都会永存在图书馆大数据库之内,供学子随时调取使用。也因此,有学子一整年都扎根在图书馆,不去上课。这不算什么稀罕事。(注:学院的各处实验室,大多与图书馆为邻。边学边实践两不误。)

图书馆,还是大学内唯一一处完全联通大学内部各处基础建筑的奇异之地。从宿舍门口到图书馆也只需两秒。空间传输装置,在大学城内部,极其常见,不用惊讶。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院内内其实并不怎么需要导师。导师的存在,更多是一种引导。学校内的优秀学子,一般都通过图书馆资源和“脑中世界/知识包”进行自学。有优秀学子甚至从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就没接受过导师授课,一直自学成才。此事,同样不必惊讶。

可惜篇幅有限,学院架构的基础情况,暂时到此为止。日后随叶栀的脚步来慢慢揭晓。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乱世风华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乱世风华录
上一章下一章

学院趣事(五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