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去战场割韭菜
见朱允炆要御驾亲征,吓得盛庸四人一哆嗦。
一来御驾亲征太让人分心了,自己得时时刻刻注意保护皇上,万一皇帝被暗箭射伤了,自己的官身丢了不说,搞不好就得抄家。
二来鞑靼只有五万大军,需要搞那么大阵仗御驾亲征吗?
不过此时朱允文却有自己的想法。
首先自己杀敌肯定没问题,毕竟从小学过武术,一般人近不了身,加上刚刚获得的天子剑,更是如鱼得水。
其次就是想看看盛庸的排兵布阵,想知道盛庸能不能挑起担子,在以后宁王造反的过程中起作用,不行就换,他可不想在以后的靖难中嗝屁。
当然,重中之重是自己的金手指,这玩意需要杀人获取积分,然后再在珍宝阁兑换东西的。
那么就杀人而言,还有比战场更合适的地方吗?
他刚刚可是探查过珍宝阁了,岳飞岳鹏举才要五千积分!!!
那五万鞑靼大军妥妥的韭菜啊,一茬一茬的,此时不割更待何时?
到时候岳飞在手,还怕即将到来的靖难之役吗?
所以御驾亲征必须要提上日程!
见盛庸几人要开口劝阻,朱允文一拍龙案开口道。
“朕,宁可战死失社稷,绝不拱手让江山!”
盛庸四人闻言身体一震!
好!这话说得好!
此言颇具太祖遗风!
几个人到嘴边的话也咽了下去。
大明皇帝就该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气魄!
“臣盛庸愿为吾皇牵马坠蹬!”
“臣等意愿前往!”
朱允文见四人拜倒在地,点了点头
朱允文知道,历史上的盛庸可是作战好手,多次击败朱棣。
而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不但俱是忠义死节之臣,而且也是多谋善断之辈。
由他们四人相助,朱允文平定鞑靼更加容易。
次日,校场点兵
朱允文身披金甲,腰胯天子剑,四平八稳的走上了点将台。
兵部、五军都督府众人位列两旁随时候命,在他们后面有五十万大军。
“盛庸听令,朕命你率十万精骑为前军,即刻开拔鸡鸣驿。”
朱允文话闭,给身边小太监一块将令,小太监快步下台交给盛庸。
“齐泰,朕给你十万大军,为中军拱卫在朕的身边。”
“方孝孺,朕给你三十万大军,让你坐镇后方押运粮草。”
“黄子澄,朕命你总领内阁,代朕处理日常事物。”
一条条命令宣读下来,就会有小太监端着将领下去。
宣读完毕,盛庸带人先行出发。
朱允文位居中军,俯观全局。
饭后也是拔营启程,一时间尘土如浪潮般滚滚而起。
因为此次带出来的是轻骑,所以行军速度比较快,一路风驰电掣,昼夜兼驰,只用了十五天,大军便到达了宣府,宣府将领以及在宣府就藩的谷王朱橞立刻前来拜见朱允文。
虽然朱橞名义上是朱允文的十九叔,但是朱允文见了也没多说什么,只是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毕竟历史上就是这货大开金川门,把朱允文坑死的。
“陛下,鞑靼此次可谓是来势汹汹,据最新战报,他们驻扎地仅距宣城三十里,这一仗有点艰难。”
盛庸拿出地图,面色比较凝重的望向朱允文。
朱允文点了点头,望向朱橞:“不知皇叔可有什么建议?”
朱橞微微一愣,躬身开口道:“臣觉得可命盛大人作先锋,至于吾皇可以坐镇宣城居中调度。”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确实,皇帝只需要坐镇宣城就行,毕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万一皇帝被暗箭所伤从而领了盒饭,那众人难辞其咎。
朱允文不置可否,心里暗自思索。
虽然这次亲率大军五十万,但其实能作战的只有二十万,那三十万是负责押运粮草的。
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
现在四倍于敌人,可以尝试直接进攻鞑靼。
第二天太阳初升,朱允文身披盔甲站于宣城城墙之上。
盛庸则带人出城而去,来到战场之上。
玄黄团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黄龙像是要冲破旗子出来一般。
鞑靼将领,倒提关刀,纵马出阵,开口叫嚣道。
“居然打着玄黄团龙旗,莫非是那个乳臭未干的小皇帝朱允文?”
“呔,那朱家小儿,敢不敢披甲上阵跟你爷爷战上三百回合?”
鞑靼将领声如洪钟,城头上众人听得一清二楚。朱允文没有言语,反倒是朱橞一脸紧张。
“陛下万不可中了歹人奸计,您乃是天之骄子,犯不着跟蛮夷之人一般见识。”
朱橞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
说实话朱橞现在慌得一批,就怕朱允文去给人家送经验送人头。
万一皇帝在自己这里凉了,自己不死也得脱层皮。
“我相信有盛庸做先锋,鞑靼逆贼翻不起什么大浪来。”朱允文双手放在墙头,一脸道然,别人不知道朱允文可是知道,历史上的盛庸是狠人一个,盛庸跟朱棣作战四年,多次击败朱棣,斩杀多个朱棣大将。
果然没多久盛庸便一个横劈把鞑靼来将斩于马下,振臂一呼,鼓声响起明军杀向鞑靼敌军。
战事一触即发,杀伐之声振聋发聩!
朱允文看到这里手不禁有些颤抖。
原来这就是战争,顷刻间就可以掀起腥风血雨,继而是横遍野。
朱允文深吸一口气快步走下城墙,牵过一匹御马,让人打开城门自己要出门作战。
朱橞还以为朱允文被战争的惨烈吓出了尿意,也没有在意朱允文走下城楼,直到他看到朱允文策马出城,才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
朱橞瘫坐在地上,一脸懵逼,觉得眼前天旋地转。这他姥姥的不是瞎搞吗!
原本两军交锋井然有序的进行着,直到朱允文策马加入到战场之中。
原本士气不算高涨的两军瞬间跟打了鸡血似的,明军觉得皇帝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可眼下却跟自己并肩作战,如何不激动,一来士为知己者死,众人愿为这样的皇帝赴死,二来也想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一下。
至于鞑靼更兴奋,只要斩杀或生擒了明朝皇帝,几辈子的荣华富贵唾手可得!
当然,几家欢喜几家愁,两军倒是兴奋了,可城墙上朱橞等人心里却像被泰迪哔了一样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