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绍兴六年
绍兴五年,正月初六。
当民间百姓还在走亲访友过大年的时候,一场关乎大宋国运的朝会准时开始。
每逢岁首举行“大朝会”,是始于西周的一种礼仪规格最高的朝仪,秦汉直至明清,历代承袭不衰。
“大朝会”即百官朝见天子。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这便是对“大朝会”的解释。
诸侯、百官朝见天子的时辰是早晨,故称之曰“朝”。
天子接见诸侯、百官的政治目的是“图天下之事”,同时询问地方的治理情况,谓之“图考绩”,类似今天对各级官员的“绩效考核”或曰“目标管理”。
在周代,天子询问诸侯国内的治理情况,诸侯需作详尽汇报,故诸侯朝见天子亦称“述职”,相当于后世领导干部一年一度的“述职报告”。
大宋自立国以来,每年元旦朝会时,百官朝服依品阶班立,各路举人解元亦随同冠服位列,由“朝集使”更名的诸州“进奏官”则各执方物入献。
此元旦,非后世采取西历公元纪年法确定的年初第一天,而是采取农历的第一天。
到了赵构登基之后,因为最初几年被金兵追的惶惶不可终日,连固定的京师或者说都城都没有,所以,一次正式的大朝会都未曾举办过,而是以朝会这个模棱两可的称谓取而代之。
朝廷将行在固定于杭州,并将杭州更名为临安之后,逐渐安稳。
尤其是最近两年,从西往东,依靠各路将士和军民的奋勇抵抗,大宋获得了对金国和伪齐的连续几场攸关存亡的胜利,因此朝会的规模得到了一定恢复,而时间也固定在了正月初六。
按惯例,大朝会应该是在正月初一。但惯例也是人定的,自然就可以更改。
试想,百官在除夕夜里陪着赵构在皇宫里面一起“嗨”到了正月初一的凌晨,一个个困成了马,到时候站在崇政殿里面,哈欠连天,谁还有心思或者体力来议论国家大事?
所以,在征得百官的同意之后,赵构便将新年第一次朝会的时间挪到正月初六,既能让百官过一个安稳的年,还给了大家私底下交换意见,达成某些共识或者承诺的时间。
秦颂站班的位置并不如何靠前和显眼,因为他的官职跟政事堂、枢密院的大佬们,以及六部九卿等官员相比,还是低了太多。
不过,因为他的年龄和身高,再加上他作为皇帝宠臣的身份,就算默不作声的站在许多官员之中,还是会引来不同方向的视线一直默默关注。
新年朝会的第一项,由政事堂的宰辅赵鼎出班,简要的将绍兴四年大宋的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等整体形势进行回顾总结,并对各地表现突出的官员提出表彰建议。
张浚、李纲、张守、陈规、李光、赵开、刘子羽等文官的名字和吴玠、岳飞、韩世忠、吴磷等武将的名字都在建议表彰的名单内出现,有的名字甚至反复出现数次。
赵鼎的这个发言草稿,在除夕之前便发给枢密院、各部及大理寺等重要部门征求过修改意见,所以此时在照章宣读的时候,朝堂上的百官和高坐在龙椅上面的赵构基本上都清楚大致内容。
之所以在如此严肃正式的场合进行宣读,便是为了统一论调,然后交给专门负责记录的史官,最终将之变成正统的历史内容。
经过赵鼎的“暖场”之后,新年朝会进入第二项议程,也就是各部官员出班汇报年度工作方向或者说目标。
首先是礼部侍郎常同出班,重点提及了绍兴五年的科举大考,还有建议朝廷扩大乡学数量,鼓励世家大族出资建学等内容。
基本上都是老调重弹,没有多少新意。
不过,礼部提出收集全国各地书籍孤本,抽调饱学之士进行集中编撰和刊印的建议,倒是引起了不少官员的兴趣和支持。
兵部侍郎兼史馆修撰王居正进言:“四库书籍多阙,乞下诸州县,将已刊到书板,不拘经、史、子、集、小说、异书,各印三帙赴本省;系民间者,官给纸墨工价偿之。”
赵构不是糊涂皇帝,更不是文盲皇帝,自然清楚修书的价值和意义,他让户部从发行黄金债所得的一千万贯之中拨出三十万贯,作为挽救各地孤本书册散失的启动资金。
三十万贯虽然听着不多,但这只是第一步,只要后面能够见到成绩,朝廷自然舍得继续往里面投钱。
礼部取得开门红,第一个从黄金债券的所得中分走了一杯羹,这让后面的各部跃跃欲试,各自想着如何争取更多的款项。
一千万贯被用掉三十万贯,不过一个小角而已,后面还有九百七十万贯呢!
刑部侍郎刘岑出班,先是汇报了今年的工作重点为核实各地流民的准确身份,从中筛查出在家乡犯法后混入流民之中的逃犯。另外,刑部想借鉴吏部为官员画像入档案的做法,也为在押的各类犯人画像,让犯罪案底更加充实准确。
赵构对刑部的年度计划表示满意,顺便提醒刑部各级官员,要专门派出官员前往荆湖南北两路,对那边响应杨幺乱贼造反的随众进行逐一的审判,确保不漏一人。
从赵构对于刑部的指示来看,皇帝的心胸并不是特别开阔,就算湖湘一带已经平复,但秋后算账的事情哪怕是拖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也没有忘记。
刘岑谨遵上谕,顺便提出刑部的办案人手不足,前往各地办案的经费以及完善各地犯罪档案有较大的缺口,恳请在往年的基础之上额外拨款,以便专款专用。
赵构没有驳回刑部的专款申请,同样给专门管理黄金债券的陈规指示,要求拿出三十万贯补充给刑部。
接下来,工部、兵部、户部、吏部的侍郎也纷纷出班,向赵构和朝中百官汇报了年度的打算,然后顺便提出了申请拨款的充分理由。
赵构今天似乎格外的好说话,没有驳回任何一个部门的拨款请求,但也没有任着各部狮子大开口,而是一碗水端平,每个部门增拨了三十万贯。
另外,还给御史台、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各拨了十五万贯,给翰林院、秘书监、国子监、将作监各拨十万贯。
最后,给政事堂预留了一百二十万贯的专款额度,给枢密院预留了一百万贯的专款额度。
给政事堂和枢密院预留的这两笔巨额款项,属于东西两府的机动资金,使用权在宰辅赵鼎和枢密使富直柔的手里,几位次相和副枢密使也有一定的话语权。
这样一来,就把五百万贯分掉了。
这五百万贯基本上不会产生利润,基本上属于提政务和军务效率的开销,跟投资开发完全不同,用掉了就用掉了。
还剩五百万贯。
除了个别提前得到一些的官员,朝堂上大多数的官员,心里都在琢磨着剩下的这些钱怎么使用。
专门负责黄金债券相关事宜的陈规出班,向皇帝大声汇报:“驻守于池州一带的刘家军派人来临安,每天守在户部门口不肯走,恳请朝廷增发黄金债券。驻守淮南西路的张家军也派了武将田师中前来,每天到户部磨缠,恳请增发黄金债券。”
“苏州、建康、明州等地的民众听说了朝廷在临安销售黄金债的消息之后,纷纷涌到临安,购买债券的热情日益高涨。为了安抚军心,稳定民心,臣建议增发黄金债,请陛下授权!”
听完陈规的汇报,赵构没有露出喜悦的神情,反而皱着眉头,似乎有些烦心。
“黄金债券是用户部库房内的金锭作为信用担保,原本是按照一百万两黄金兑一千万贯进行发售,若是冒然增发,朕从哪里去给户部再找几十万两的黄金?”
“最关键的是,黄金债券等于是用朕和朝廷的信用向民众借钱,这些借来的钱是有利息的!一千万贯钱,到了今年年底不仅要还本,还需要一百万贯的利息,敢问诸位爱卿,谁能告诉我,如何用剩下的五百万贯在一年时间内连本带利赚回来一千一百万贯呢?”
赵构发问,大殿内的百官都觉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纷纷把脖子缩了起来。
皇帝没有直接反驳陈规的请求,但似乎已经表明了态度。
正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在角落里面响起。
“臣不才,愿替陛下和户部分忧!只要借臣一千万贯,年底连本带息还给户部一千六百五十万贯!”
百官纷纷回头,用不解的眼光看着秦颂。
赵构露出感兴趣的表情,抬臂挥手,示意秦颂出班站到距离他近一些的位置回话。
站在秦颂前面的官员往两边分出一道缝隙,让秦颂好从后面走出来。
在上百双的目光注视之下,秦颂走到了陈规身旁,双手捧着伆板,安然站定。
“秦卿,户部现在就剩五百万贯现钱,就这,还是发行黄金债所得。你让朕从哪里再给你弄来五百万贯?”
皇帝说话的语气很和蔼,似乎压根就没有怀疑秦颂刚才的说法是在哗众取宠。
秦颂朗声回答:“臣支持陈侍郎增发黄金债的提议,并以为增发的数目控制在五百万贯为宜!”
赵构点点头,自语说道:“如果增发五百万贯,黄金债券的总数目便是一千五百万贯,到年底连本带息需还一千六百五十万贯。秦卿倒是好大口气,只是你让朕如何放心的把一千万贯交给你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