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 立即行动

06 >> 立即行动

不去做,梦想就只能是梦想

有多少人的日子过得好像流水账一样,无论什么时候,似乎总有很多事要做。每天都在为生活忙碌,连审视一下自己内心的时间都没有。你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真的满意吗?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你是否也曾这样问过自己,然后摇摇头、叹叹气,依旧万般无奈地过着。偶尔闲暇时,你或许会想起自己曾有的那些梦想,但也只是想想罢了,再难有勇气将它们付诸行动。

就算是偶然间萌发的一些小愿望,例如:想去丽江旅游、想在工作之余学学烹饪、想让自己再瘦一点儿……同样无法让你行动起来。因为你总是太忙了,好不容易有点儿时间,你宁愿睡懒觉,也不想把它们浪费在火车、课堂或者运动上。你每天在工作和生活中疲于奔命,所有的愿望都不过是空想。

记得有一段时间很流行一件事,就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种潇洒的方式让很多人羡慕,但真正拿出勇气付诸行动的却没有几个。

不过有个年轻人却真的上路了,他骑自行车从中国到伦敦,花费三个月时间环游了十一个国家。这个年轻人就是云南小伙儿郑盛。

决定旅行的那年,郑盛只有23岁,刚刚从上海理工大学毕业,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在一家著名企业做销售代表。虽然工作上十分顺利,但郑盛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他一直想为自己的青春留下一段深刻的记忆。

在大学期间,他曾去过很多地方旅行,例如苏州、杭州、拉萨等。而且无一例外,每个地方他都是自己骑着单车去的。可是工作后,能够用来旅行的时间越来越少,但他心中对旅行的热爱却从没有消退。他的头脑中甚至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骑着单车穿越欧亚大陆。每当这种想法出现,他的心都激动得难以自持。

不过很快他就冷静了下来,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工作了,并没有多少时间能够用来完成这次长途旅行。他心里十分矛盾,一方面是稳定的工作,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旅行,究竟该如何抉择呢?

后来,他终于想通了,工作可以再找,但如果此时放弃了这个梦想,它很可能就会变成头脑中的空想,以后再难有实现的可能了。所以,他毅然选择了辞职,将所有身心都投入到了这次旅行中。

在旅行开始之前,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来做准备。单单制作地图就花了3个月,买了十几个国家的地图,将每个国家的道路名都翻译成中文。大到出境城市,小到途经每一个国家每座城市的每一条国道、省道,都在纸上做出了精确的标注。就连每天计划走多少公里路,晚上在哪段路上过夜,也都标识的一清二楚。

为了在出发前顺利拿到签证,让各国大使馆认同和支持他此次的跨国骑行计划,他把所有资料都准备得十分充足。包括能证明他是个好学生的奖学金证书和学业证书、能证明他身体健康的献血证、能证明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公民的社工活动资料等。

郑盛的梦想不可谓不大胆,他能为了梦想果断放弃稳定工作的勇气更是可嘉。

不仅如此,从例子中我们还能看到,他的梦想并不是只有浪漫主义的躯壳,还有现实主义的支撑。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竟然愿意花费一年的时间去做准备,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很多人可能在准备的中途就放弃了,因为牵扯的精力太多,要做的事情也太烦琐。

可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郑盛一直没有放弃。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做准备后,他终于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旅程。这一路上,他吃了很多苦,但始终坚持着自己前进的脚步。

在旅途中,每天早晨,他都会发一条微博,好让朋友们知道自己没在荒野的夜里被狼吃掉。在能借宿当地居民家的情况下,他绝不会去住旅馆。点菜时,也只点菜单上最便宜的那一个,省下路费万一有危急事件可应急。

这一路上,他从上海到伦敦穿越了11个国家,什么恶劣的天气都遇到过,什么难走的道路都经历过。甚至还生过病、被打劫过,还在墓地睡过觉。最后,经过136天的时间,他终于到达了伦敦的大本钟下,这是他为自己设定的终点。

后来,当他回忆这次旅行时曾说:“虽然路上经历了很多艰难,但也认识了很多朋友,见过了很多美景。”除此之外,他还表示自己现在还年轻,所以梦想绝不会停歇。下一次,他想要组建一支探险队去南极。他还出了一本书,目的就是告诉所有年轻人,只有积极行动,你的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这本书的名字叫“我的青春在路上”。

是啊,趁着我们还年轻,何不赶快行动起来,如果只是将梦想珍藏在自己的心里,那它何时才能实现呢?别说什么“早晚有一天”,这“早晚有一天”无限拖延下去,就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了。

梦想不去做,那就只是空想。就算你有一百个空想,也抵不过一个实际行动。

年轻的日子那么美好,可以让我们尽情做梦。可是,你所有的梦有多少变成了现实?你想在工作中取得好成绩,却从不肯多加一会儿的班。你想充实自己的头脑,却连简单的阅读都做不到。你想减掉身上的赘肉,却连一点儿运动都坚持不下来……你所有的愿望都仅限于在头脑中想想,不但辜负了年轻的大好时光,也辜负了自己。

人的一生时间有限,为何要让自己活得毫无乐趣呢?与其总是在那儿空怀幻想,不如逼自己一把,拼命努力一回。如果你总是让自己被生活逼迫着前行,你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究竟能做到什么地步。

你要“准备”到什么时候?

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分为很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很多事情可做,怎么忙也忙不完,怎么理也理不清。所以,有些人的一生永远处于一种“准备”的状态中,等我准备好了就去旅行,等我准备好了就结婚,等我准备好了就开始……可是这种“准备好了”根本就是一种理想型的状态。因为很多事你不开始做,你就根本不知道它该准备什么。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如此。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如果我们一味地等待下去,宝贵的时间就在无意中白白浪费了。

央视经常播放一则公益广告,广告上一个年轻的妈妈对正在上学的孩子说:“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享福了。”孩子一天天长大,大学毕业时妈妈说:“等你找到工作,妈妈就享福了。”儿子找到了好工作,妈妈又说:“等你结了婚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儿子结了婚,孩子也一天天长大,此时的妈妈已经白发苍苍,小小的孙女看着年迈的奶奶说:“奶奶,等我长大了,你就享福了。”

这则广告看得人内心酸楚,父母的一生都在为我们操劳,我们却为了自己的工作、生活不停地奔波,能真正陪在他们身边的日子真的很少。我们总是想:“等我这件事忙完了,再去陪他们。”可是,忙完一件事还有另一件事,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疲于奔命,只能将尽孝的事一拖再拖。

直到某一天,再也没有尽孝的机会了,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亏欠了父母那么多,我们的爱还没来得及告诉他们,却再也没机会说出口了。

无论是子女对父母,还是父母对子女,只要我们心中有爱,那就立即行动,大声地告诉他们。千万不要等到没有机会时,徒留遗憾。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是美国第40任总统,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演说家和演员。在他的演说和表演中,他曾对很多人都说过“我爱你”,但唯独对自己的儿子,他从没这样说过。因为这个原因,他的儿子甚至觉得父亲对自己的感情也许并不深厚。

可事实上,父亲哪儿有不爱儿子的。当里根知道儿子的想法后,心里十分内疚,但他想:“再等等吧,等我不那么忙了,或者不需要再承担这样的责任了,我就多陪陪我的儿子,让他知道我有多爱他。”

然而,当这位父亲终于卸下了自己肩上的重任,意外却发生了。他突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老年痴呆。他的头脑越来越不清楚,很多事似乎都在不知不觉中遗忘了。更有甚者,他已经连自己的儿子都认不出来了,更别提告诉他自己有多爱他了。

每次见到儿子,他只会咧着嘴傻笑,并且告诉旁边的人,这就是那个经常拥抱他的人。

无论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在我们的工作上,最怕的就是“来不及”。生活中“来不及”,我们就会留下里根总统那样的遗憾。工作上“来不及”,我们就会总处于慌乱中,很难有所成就。

在做事时,很多人都喜欢一拖再拖。他们总能为自己找到各种借口,例如“我先去做点别的”或者“等我吃完饭再干吧”,因为这些借口,他们很难真正的付诸行动。很多工作最后不得不在仓促间完成,或者干脆选择放弃。这样的人要想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我们想要做某事时,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马上行动”。虽然中国讲究“万事三思而后行”,但有时候考虑得太多,只会让借口乘虚而入,让你越来越丧失行动的勇气。

有一次,沃尔特·B.皮特金在好莱坞时,有一位年轻的支持者向他提出了一个电影投资方案,这个方案十分大胆,很有建设性。在场的大部分人都觉得可以考虑看看,至于最后能不能做,还要看仔细考虑后的结果。

正当大家热烈地讨论时,皮特金拿起电话向华尔街拍出了一封电报。在电报中,他将年轻人的方案陈述清楚,并表达了自己希望马上能将此方案付诸行动的意愿。于是,只是通过一个电报,一个一千万美元的电影投资就立项了。

看见皮特金的作为,很多人发出质疑,他们认为这一项目涉及的金额太大。皮特金这么轻易地下了决定,显然过于草率了。但皮特金却说:“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案可行,那为何不马上行动呢?如果非要把这个方案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很可能就流产了。与其那样,不如立即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再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改进。”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我们无法“马上去做”,所以才给了自己拖延的借口。事实上,与其在拖延中浪费时间,不如马上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随时改进自己的计划。千万不要非得等到“万事俱备”才行动,那样你就永远没有开始的一天了。

只有“马上去做”,我们才不会给借口可乘之机。要想有所成功,我们必须把想法付诸实践。如果只是一味地顾忌这个顾忌那个,最后很可能一事无成。

一个人能否成功,这和他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就算你面前是条通向成功的笔直大道,如果你只站在原地等待,或者一再拖延迈出的脚步,依旧到达不了终点。相反,就算成功的道路十分曲折,但只要你能迈开脚步,勇往直前,总有高举胜利桂冠的一天。

人生就是在不停地取舍,如果马上去做,我们成功的机会有一半,如果一味地等待或拖延,那就一丝成功的可能性都没有了。

最重要的,是迈出第一步

曾经有段时间,特别流行一句话,叫“让我们趁着年轻,尽情去折腾吧”!其实,所谓的“折腾”就是一种勇于尝试的表现。

很多人不愿意尝试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具备那个能力。可是我们别忘了,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都是在不断地尝试中积累起来的。例如我们刚出生时,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只能挥舞着小手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不断揣测模仿他人的做法,最后不也学会说话和走路了吗?

列宁说:“要想学会游泳,你就必须先下水。”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它告诉我们,只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你才有成功的可能。如果你想学游泳,却不敢下水,那就只能在岸边羡慕别人。如果你连迈出第一步的勇气都没有,又怎么能期待接下来的成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讲的就是尝试的不易。尝试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因为你会面临一些全然陌生的东西。可如果我们因此就放弃尝试,安于现状,那就只能永远困在原地。

一个池塘中生活着几条鳄鱼,炎热的夏日来临,池塘的水就快干涸了。

面对这种情形,鳄鱼们虽然着急,但却无计可施。只有一条小鳄鱼打算动身去寻找新的水源,当它劝导其他鳄鱼和它一起走时,其他鳄鱼却不愿意动。它们认为即便是最近的水源,恐怕也要走很远,到时候还没等找到,自己可能就已经渴死了。而且,它们周围到底还有没有其他水源,这个谁也不能确定。

迫不得已之下,小鳄鱼只得独自动身。

在它走后不久,池塘的水全部干涸了。一些强壮的大鳄鱼为了活命,开始吞噬身边的同类。即便如此,最后依然没有坚持多久,所有鳄鱼都渴死了。

至于那条出走的小鳄鱼,它的勇敢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在跋涉了几天后,它在干旱的大地上成功地找到了一块绿洲。

小鳄鱼敢于尝试,所以成功地拯救了自己的生命。大鳄鱼们害怕改变、安于现状,所以最终难逃丧生干渴的厄运。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千万不要像大鳄鱼们那样,因为惧怕改变而不愿意尝试。就比如说换工作,有些人明知新环境可能会带给自己更多机会,依然会因为害怕改变而犹豫不决。

还有一些人不敢尝试是因为他们害怕被别人拒绝。

美国的《黑人文摘》在1943年创办之初,并不被人看好。这本杂志的创办人约翰逊为了扩大发行量,决定撰写一系列文章,主题是“假如我是黑人”。他想利用这些文章来呼吁大家关注黑人的处境,希望大家可以把自己摆在黑人的位置上,对黑人的生存环境进行设身处地的着想。

为了增加文章的号召力,同时为这本杂志做宣传,他打算给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利诺写一封信,请求她来写第一篇文章。

说干就干,他给总统夫人寄去了一封信,言辞非常诚恳热切。很快,他就收到了总统夫人的回信,不过她在信里表示,自己很忙,并没有时间写什么文章。

总统夫人的拒绝让约翰逊不太好受,但他转念一想,如果自己现在就放弃的话,《黑人文摘》就很难引起大家的关注了。于是,他鼓起勇气,再次给总统夫人写了一封信。

然而,这次得到的答案和上次没什么区别。不过这种拒绝反而激起了约翰逊的斗志,从那以后,每隔半个月,他就会给总统夫人写一封信,言辞十分恳切。

不知写了多少封信后,约翰逊终于等来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当时约翰逊正居住在芝加哥市,而不久之后,因为公事,总统夫人恰好会在芝加哥逗留两天。

得知这个消息的约翰逊欣喜若狂,立即发了一封电报给她,恳请她能在芝加哥逗留期间为《黑人文摘》写篇文章。幸运的是,这一次,他的诚心终于打动了总统夫人。没过多久,总统夫人就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寄给了他。

总统夫人为《黑人文摘》写文章的消息迅速席卷全国,这本原本销量只有每月两万份的杂志在一个月内一下子增长到了每月15万份。

正是因为不怕拒绝,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约翰逊才获得了成功。如果他在埃利诺夫人第一次或是第二次拒绝时就选择了放弃,那就不会有之后驰名世界的《黑人文摘》了。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者,无不具备勇于尝试的精神。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做灯丝,对6000多种材料反复试验,共尝试了8000多次。还有研制出炸药的诺贝尔,发明了第一架飞机的莱特兄弟……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哪一项不是勇于尝试的结果?

可以说,尝试就是开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勇于尝试的精神。

在卡夫卡的作品《在法的门前》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乡下人来到法的门前,请求守门人让他进去。可是守门人不同意,并且告诉他:“如果你非得进去,那不妨试试。但是你要知道,每个大厅都有守门人,我只是最低级的那个。越往里走,守门人也就越厉害。就算是我,仅仅是面对第三个大厅的守门人,我都会害怕。”

按照乡下人原本的预想,法的大门应该是永远敞开的,什么时候想要进去就什么时候进去。守门人说的困难完全超出了他的意料之外。即便现在大门敞开着,他也不敢进去,只能在门口不停地探头向里看。

偶尔,他也会瞄一眼严肃的守门人,每当看见他威严的表情时,他就会想:“再等一会儿,如果他允许了,我再进去。”后来,守门人拿出一个小凳子递给乡下人,乡下人就在守门人旁边坐着,等着他的应允。

每隔一段时间,乡下人就会询问守门人能否让他进去,但守门人始终没有松口。日子一天天过去,乡下人始终在门口等着,眼睛总是紧盯着守门人。似乎在他眼里,他进入法的大门的唯一阻碍就是第一个守门人,其他的守门人早已被他遗忘了。

最后,已经变成老人的他再也看不清什么了,这时他不禁疑惑道:“为什么这么多年只有我自己来这儿呢?不是所有人都在努力到达法的面前吗?为何这么多年我没有见过其他人呢?”

在他临死之前,守门人终于给了他答案,原来这扇大门就是专门为他而设的,其他人是进不去的。可是现在他要死了,所以守门人也要将大门关上了。

终其一生,这个乡下人也没敢迈出第一步,最后郁郁而终。

其实,人生就是一次次尝试的过程。每一次成功的开端都是一种尝试,如果不敢尝试,只愿意在原地徘徊,又何来成功呢?

行动力强,才能抓住机会

世上不是没有好运,但好运有很大的偶然性,我们不能拿自己的一生去赌。与其整天想着撞大运,不如努力抓住身边的机会。

1850年,美国西部发现了大片金矿,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淘金热就此掀起。家境贫困的李维·施特劳斯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可是到了地方后,李维发现自己把一切想得太简单了。淘金的人太多了,要想发财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人们每天在地里挖啊挖,与其说是在淘金,不如说是在等着撞大运。

淘金的地方十分偏远,买生活用品十分不方便。李维发现了这点,于是,立即放弃了淘金,转而开始倒卖各种生活用品。他乘着船,从市集上买来很多日用品,还有搭帐篷的帆布等。日用品和其他东西很快就卖光了,唯独剩下了帆布。

有一天,一位淘金者来他这儿买东西,李维赶紧上前推销自己的帆布。可是淘金者说:“我已经有帐篷了,要帆布也没有用,不过要是有像帐篷那样耐磨结实的裤子就好了。为了分拣矿砂,我每天都要在地上跪着,裤子总是穿不了多久就会被磨破。”听见这话,李维脑中灵光一闪,心想为什么不把这些结实的帆布做成裤子呢?于是,他说干就干,将所有剩下的帆布都做成了裤子。没想到,这种结实的裤子一出现,立即大受欢迎。工人们都称呼它为“李维氏工装裤”。

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就这样诞生了,西部牛仔和淘金者们都很喜欢这种裤子,李维接到了大量的订单。于是,他果断地成立了公司,这个公司正是日后著名品牌“Levi’s”的雏形。

萧伯纳说:“在这个社会上取得成功的人,都是那些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如果没有机会可抓,他们就自己创造机会。”

无论对谁来说,机会都是很重要的,因为抓住了机会,就意味着我们有可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即便机会到了眼前,他也抓不住。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就曾说过:我们多数人的毛病是,当机会朝我们冲奔过来时,我们仍然兀自闭着眼睛,很少有人能够去追寻自己的机会,甚至在绊倒时,还不能看见它。这句话让我想起一则寓言:

以前,因为一场大风雨,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被困到了一座荒岛上。于是,他开始不停地向上帝祈祷。

这时,海边来了一艘船,他没有上船,继续在那儿祈祷。又过了一会儿,天上飞来一架飞机,他依旧继续祈祷,视而不见。

死后的他来到天堂,愤怒地质问上帝,为何他这么虔诚却没有得到救赎呢?上帝说:我已经派出小船和飞机去救你了,是你自己对机会视而不见。

人们抓不住机会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惰性和习惯,有的是因为害怕失败和冒险,还有的是因为安于现状,不想改变。

一般情况下,伴随机会而来的还有风险和挑战,那些没有足够勇气的人,自然抓不住。只有那些勇于挑战和不畏困难的人才能抓住机遇,让自己的人生实现质的飞跃。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些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就算给他机会,他也驾驭不了。例如:同样上大学的两个人,前者用四年时间阅读上百本书,学会两种外语。后者四年来不是逃课就是睡觉,上课稀里糊涂,考试次次挂科。当有好的工作机会,前者自然能够抓住不放,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后者就算给他一个好职位,他也没有能力胜任。

2011年,在山东电视台《我是大明星》海选的济宁赛区出现了一个人,他穿着一件破旧的军大衣,戴着破旧的帽子,手握话筒,紧张得直哆嗦。

无论是评委还是观众,都不看好他。可是,随着他一张嘴,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歌声传出后,全场都震惊了。就这样,“大衣哥”朱之文一炮而红。

后来,他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的舞台,坐上了月冠军的宝座。并在2011年12月19日,参加《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获得第五名。2012年,更是登上中央电视台龙年春晚的舞台,以一首《我要回家》感动了无数华人。

很多人都觉得朱之文幸运,得到了好机会,但却忽略了他背后的努力。他之所以能抓住机会技惊四座,是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准备了整整三十年。

从小,朱之文的嗓门儿就大,爱唱歌,村里人都称他为“三大嘴”。在他11岁时,父亲生病去世了,这对原本就困难的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迫不得已,朱之文只好辍学回家,帮母亲干活儿。

家里条件不好,他自然无法接受正规的声乐训练。不仅如此,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朱之文还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他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程度,很多字根本不认识,更别提看得懂曲谱了。所以,国产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曲、插曲成了他学习音乐的主要途径。例如《冰山上的来客》《戴手铐的旅客》等,都是他一遍又一遍看着电影学会的。

朱之文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靠种地和打零工维持生计,全家年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而且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但即便如此,朱之文也没有放弃唱歌,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河边树林,都能看到他练歌的身影。直到2011年,《我是大明星》举行济宁赛区的海选,朱之文怀着忐忑的心情报了名,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人生。

无论何事,我们都要比他人早做准备。这样我们就能更早地进入状态,更早地找到方法,更早地付诸行动,也就能更早地取得成功。只有随时做好准备,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不会错过。无论哪个领域,机会总是愿意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未来的你,一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未来的你,一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上一章下一章

06 >> 立即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