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终

第二百二十七章 终

一路回到河西镇,出去时是六千军马,能带着满脸骄傲和一身疲惫回来的,还有五千零几十个人,将近一千兄弟,永远长眠于那西陲之地。

至于吐谷浑那三万人马,以在伏击吐蕃北路十万大军时就通知他们撤退了,有鉴于他们逃命的功夫,想来也不必替他们做什么担心。

河西府,我悄悄拉了拉李治的袖子,李治会意,屏退了左右。

“殿下,对于逝去的兄弟,此时还是先行祭奠一番才好。”我黯然说道:“至于给陛下上奏之事,低调即可。以殿下之睿智,当明白此中关节。”

李治虽然还年轻,可这心智也绝非常人可比,闻言立即点点头:“乐休所言极是,奏折可不忙着写,先祭奠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才是当务之急。”

一点就透的主,多说就没意思了。

祭祀已故将士,乃是趁热打铁的收买人心,这对于提高李治在军中的声望,有百利而无一害,李治自然是愿意之极的。

至于低调的上报奏折,更是一种韬光养晦的方式。既然功劳已经立下了,军中的口碑也起来了,那何须大肆表功?说到底,李治还是殿下,而不是陛下。这功劳名声还是先由李大帝担着好了。也只有这样,李治的位子才能更稳,好处才能更落到实处。

如今看来,李治虽然年轻,但脑子还是很清楚的,并没有被活捉松赞干布的喜悦冲昏了头脑。

想想又不由得哑然失笑,人家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高宗,我什么时候有资格去评论人家了?

既然诸事安排妥当,那剩下的,就是看李大帝如何利用好这个意外之喜,来跟吐蕃打擂台了。呵呵,对于这个,就更不是我所需要考虑的范畴。

…………

…………

对阵亡将士的祭奠简单而庄重。

李治腰系白绫,头戴白巾,亲自主持了这场祭奠。一片悼词写的慷慨激昂,豪迈悲壮。

青青草原上,一方纪念碑耸立于天地之间,上书两行斗大楷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河西镇全体唐军将士,素服白袍,单膝跪在碑前,这些用自己血肉之躯捍卫着大唐边疆的铁打硬汉,此刻也哽咽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虽然一肚子豪言壮语,但却说不出来。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不是一句豪言,而是一声悲吟。

…………

…………

报捷的军报呈上去了。如今要做的就是等,等李大帝乾坤独断。

边境上,吐蕃二十万大军还在虎视眈眈,却因投鼠忌器而不敢轻举妄动。

而与此对应的,唐军也虎视眈眈的,大有趁你病,要你命的架势。可咱自己人都知道,这也就是假象,还是那句话,那片高原,对于如今的大唐来说,没啥吸引力。

都说等待是最漫长的,但时间终究还是在流逝的。

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初三,消息终于传来。

李大帝亲自来边陲了。而随同这个消息一同传来的另一个好消息是双儿顺利为我生了一对双胞胎——俩姑娘。看来我这李府还真有变成女儿国的危险啊!

……………

……………

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初八,李大帝亲临河西镇。

一场大交易下来,吐蕃上书请降,割地求和,承认永为大唐属国,此后年年请安,岁岁朝贡。

同年九月初一,李大帝携我等一行鞭敲金蹬响,人唱凯歌还,举国大庆。

此次参与诸将皆有封赏,或进爵,或加官,总之人人高兴,各个开心。

而我,也爵进一级,正式成为大唐琅邪国公。但与此相应的,免却了我所有官衔,只留一句回京另用。

自此,大唐四边安定,威震万邦,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世第一强国。

………………

………………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贞观二十三年春,李大帝病危之时,一道圣旨,遣琅邪国公送倭国遣唐使返倭。

呵呵,又这一套,父抑子扬。李大帝到底还是不放心我啊。

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那就干脆去祸害祸害倭国人好了。

长安城外,李治淡淡一句:“乐休此去,多则一年,少则半载,定可悠然而回。”

笑笑,挥手告别了前来送行众人。踏上了远去倭国之路。(全书终)

………………

《唐农》写至今,也算结束了。越往后写越痛苦,越写越感觉写不出自己喜欢的文字,也不敢再污了大家的眼。所以,还是就此打住吧。感谢一路支持至今的书友,正是你们的支持,让小鬼我坚持至今。小鬼我鞠躬拜谢了!等小鬼我理顺了心情之后,还会继续写故事,到时希望大家能来凑个热闹!

呵呵……咱们回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唐农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唐农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七章 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