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走出第三条路(2/7每日)
长安城。
李道然的楚军进城和董卓那样的西凉军进城差别还是很大的。
包括淮南王英布和梁王彭越,这两个诸侯王到了长安后,由于李道然派人看得紧,一时也没有出什么事情。
李道然可是不止一次的告诫敲打过两人,要好好约束自己的下属,毕竟只要三人的部下到了长安,没有做出什么出格事情。
只要长安的百姓不对楚军反感厌恶,其实本身就相当于已经架空了那些可能还存在反对李道然的大臣贵族势力们。
天下以民为本,没有理由和借口,没有大义,他们想要反叛也很困难,这种名声的作用还是还有用的。
楚王仁慈,良善,有大贤德,当这样的声名传开之后,也就是在人们的脑海中对于李道然这个楚王有了这样的人物设定之后,那很多事情的发展不会不一样。
比如有才能的人想要择主而事,他就会想,应该去投奔谁,这个时候,他就有可能会想到楚王,因为楚王的名声好,他做出的事情,让众人都觉得他不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他求贤若渴,善待士人,尊重这些有能力的人,那么自然而然,日子久了这样的人就会陆陆续续来投奔他。
剩下的就是怎么做事情,将这些真的东西变得更真,让假的东西更加虚无缥缈。
还有一点就是,英布本来就是项羽的手下,其实这个时候,他下属的淮南军,已经大半被李道然渗透的差不多了,也包括彭越的梁军。
正是因为天下归心,所以当这两个王一路打过来,基本没有什么功劳时,也许麾下的将领们,多半也就有改头换面的心思。
跟着淮南王和梁王显然是没有出路的,这两人不如楚王,并且一眼看来今后的楚王只会越来越强盛,而淮南王和梁王,迟早都会出事情,这是人心险恶的想法了。
而就算不出事,最多落个王位享受荣华富贵,这个应该是正常不过的下场。
其实到这个时候,所有的诸侯王想要后悔都已经迟了,如果李道然现在要杀他们,他们插着翅膀也难以飞走,而如果李道然答应放了他们,那么只能说他们赌对了。
李道然一直都在想,他最稳妥的办法,似乎就是在长安直接挟持这些天下诸王,然后取了他们的印信遣送使者到各国收了他们的兵权和铸造钱币的权力,以及任免官员的权力。
此事若成功,天下自然就太平无事。
但这当中还有一个问题,李道然是楚王而不是汉帝。
他如果不打算当这个皇帝,那么迟早是要回去楚国的。
否则在长安待的时间一旦长了,反而不是个事情,到时候反而要找惹祸端。
再就是,他在长安,那他将来如果死了,身后之事怎么处置?
难道蒯通和李左车这样的人,也能留在长安和洛阳吗?
两人说了,两人是楚国的丞相和太师,自然就不会留在这里了,长安也还有萧何这样的人在。
如此,李道然要留在长安这个京都。
那李道然还不如直接当了这个皇帝算了。
这个矛盾点,恰恰就是当初项羽之所以会败亡的原因,他不是皇帝,只是一个霸王。
如何号令天下?
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只能以武力迫使周围的诸侯一时屈服,且没有在真正在关键的地方上对这些诸侯加以控制,从而不能让这些诸侯王真正的意识到,霸王不是这些人的大哥,而是这些人的主子,这些诸侯是他的臣子。
臣子反叛主君就是最大的叛逆。
对比之下,土匪争山头,自然就不讲什么道义了,你不彻底消灭我,我就要和你拼到底。
项羽是旧贵族有自己的底线,但刘邦这样的流氓没有。
老虎是森林中的王者,是因为他的武力强大,但天子不是这样。
天子承天授命,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德。
厚德载物,才是一个王朝太平之本。
李道然如今是楚王,按说他不想当皇帝,有不愿意如同项羽一样,站在自己楚王的角度为自己这个楚王谋取自己的利益。
这个想法恰恰是最危险的。
当皇帝,灭诸侯,平天下是顺理成章。
要当楚王,就如同项羽一样试图恢复周朝制度,搞分封诸侯,维护自己作为一方霸主的利益,从而照顾到其他诸侯的利益,以平稳天下乱世,其实这以项羽个人的角度来看,是正常不过的思维。
如今李道然两个都不要,他要走第三条路,这第三条路要是走不好,他的下场,会比刘邦和项羽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