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峥嵘岁月

19、峥嵘岁月

在乡下学校的时候,最令我感动的是,那些民办教师非常善于学习。当时师范学校也面向民办教师招生,而且数量不少,这也让民师们有了很强的学习动力。

一般来说,老师对自己教的学科都比较容易考,自己不教的学科,就很难。但是民师们都很刻苦地学习,在教学之余的时间里,努力读书做题,就和现在的高三学生差不多。

这样一来,在备考的同时,也确实提高了老师们的整体文化素质。1984年那一年,我所在的学校,就有两个民师考上了安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变成了公办教师。要知道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的待遇,差别是很大的,简直是天壤之别。

后来我听说那个学校的十几个民办教师,先后有九人都考上了公办编制。有的回到了原学校工作,有的到了其他学校,还有几个人提拔成了领导呢!

这些老师们努力学习的热情也影响了我,让我保持了一直不停读书充电的状态。我也参加了函授考试,后来拿到了本科文凭。这对于我后来的发展还是很有裨益的。

说这些呢,我是想说,希望年轻老师们注意学习,认真接受继续教育,活到老,学到老,不要故步自封,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已经不需要再学习新知识了。

……………………

如果说考住师范学校,是我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那么1985年调到无州三中,就是我人生的第二次重大转折。

之所以能调到无州三中,也是与我在乡镇中学取得的辉煌教学成绩有直接关系的。当然,这里面也不乏机遇的因素。我们无州三中的前身是教师进修学校,后来进修学校并入无州师范学校,1981年在原校址建立中学,当时还是初中嘛!这是一个崭新的学校,需要大量老师调进来。

当时老师们的文凭普遍很低,大多是中专生,像我这样的师专毕业生还很少。那时候一个学校里的专科生,就相当于现在研究生的待遇了。我呢,就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专科生,后来还拿了函授本科文凭,再加上在乡下中学教出了成绩,就被无州教委——那时候还不叫教育局呢——下调令调进城了。

要知道那时候一个乡下的老师,想调进城里是非常难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强大的社会关系,简直不可能办到。但是我却轻而易举就做到了,而且没有找任何关系的帮忙。说实在的,我就是个穷孩子出身,也没有任何的背景,就算想找关系,也是两眼一码黑,不知道找谁啊!

应该说,那个中学的老校长,是一个公正无私、光明磊落的人,他在教委要求推荐老师调入无州三中的时候,推荐了我,而没有推荐那些跟他关系亲近,但是能力一般的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恩典,我为此终生对他感恩戴德。

关于这个事情呢,我还是想说,做人要想取得成功,一方面要有实力,另一方面也要有机遇。还是那句话: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

但是呢,我调到三中以后,却意外地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不能再教一直教的数学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函授的文凭,是河东师大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城里学校要求比较严,你是学的什么专业,就得教什么。不像乡下,哪个学科缺老师,你就可以教那个学科,跟你原来学的什么,没啥关系。所以,以前有句话,笑话数学学得不好的人:

“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其实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这根本不是笑话,这是活生生的真实现象!

那么,在知道安排我教语文之后,我因为没有一点教语文的经验,就在开始任课的那几个月里,拼命学习,可以说废寝忘食,真是连吃饭走路也看书,睡觉都是看书看到睡着,不停地研究语文怎么教学的问题。

结果很快教学成绩就出来了。我教的那两个班,在那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居然分别考了全校第一第二名!超过了很多老教师,这令无州三中的领导老师们对我刮目相看,我在新单位里的威信就竖起来了,与之相应的,社会地位也就渐渐高起来了。

后来我们学校改为高中了,我也是继续教语文,也是经过了一番努力学习,才跟上了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

……………………

刚才说到了函授,我又想起了一段故事。当时我报名参加进修考试,就相当于现在的成人高考吧,这个考试还是在安州举行的。

那时候我们无州还属于安州地区管辖嘛!呵呵,后来我们无州在1992年独立成了地级市。这不是2019年,又成了齐州市下辖的区了嘛!我们这些人啊,都是“生在安州,长在无州,死在齐州”啊!

按说,学校应该鼓励老师们继续进修,考取更高的学历。但是呢,当时有个莫名其妙的政策,参加工作不满三年的,不能参加进修。其实就算满了三年,也不一定有进修的机会。谁想参加进修考试,还需要领导的推荐呢!

这个推荐可以说大费周折,具体情况我就不说了,呵呵,有些话不大好说,呃,这个场合不方便说。反正是很多人都想考,我也为此伤透了脑筋,不得已采取了一些特殊手段,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较量,这才好不容易得到了领导的同意。

但是我去报名的时候,因为到安州的时间比较晚了,已经没有数学这个专业了。查看了一遍,只有语文还有名额,所以我就迫不得已报了语文学科。没想到歪打正着,后来我来到无州三中,就当上了语文老师。

……………………

这里我特别想说说,无州三中语文组的很多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比如亓良老师,写字很规范,粉笔字、毛笔字都很漂亮。学校里需要贴标语什么的,他拿起毛笔来一挥而就,从来都不费二遍事的。而且他的工作作风也很好,上班都是出满勤,干满点,从来不迟到早退,上课都是提前两分钟到教室门口候课的。

再比如王沆老师,不仅一表人才,还才华横溢,笔耕不辍,擅长绘画。听他的课,看他的画,读他写的文章,简直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经常在全国很多刊物发表文章、漫画,可以说他那时候的稿费单,像雪片一样飞到咱们学校的传达室,几乎每周都有好几张,让我们那些年轻人都很是羡慕。我到三中以后,也向他学习,偶尔写点文章,但是限于才力,发表的很少。

再比如孙新老师,是一位很漂亮很文雅很有风度的女同志,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而且待人很和气很大方很宽容,跟同事相处从来都不斤斤计较,跟任何人都没争吵脸红过一次的。

她的善良、温柔、宽容,如果是学校外面没有接触过她的人,是根本不能想象的。有的同事甚至这样激昂慷慨地评价她:

“地球上竟然有这样善良的人,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间奇迹!”

她上课特别温柔,普通话非常标准,跟学生谈话很有耐心,常常一聊就几个小时,也从不厌倦。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无州日报》上,有一篇新闻报道介绍她的事迹,文章不长,写得很好,简直是可以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我印象很深,在这里背诵给大家听一下吧!

……………………

教师风采|以敬业的姿态,诠释语文的善和美

(编者按)借一盏午夜案头昏黄灯光,照亮笔下课本教案茫茫,借一抹清晨山雾风中清凉,润你传道授业口舌干燥,借一段往日旋律婉转悠扬,感念师恩眷眷万古流芳,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

暑假前,无州三中在全校范围开展了“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评选活动,现对他们的教学故事进行展播,展现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精神风貌,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荣获“无州最美教师”称号的孙新老师。

……………………

孙新,中学高级教师,无州市第三中学语文学科组教研组长。曾经荣获无州三中优秀教师、无州语文学科带头人、无州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无州青年文明号先进个人、无州优秀教师、无州教书育人楷模、河东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河东省优秀中学语文教师等荣誉称号。

孙老师是凭借自己的语文特长走进事业的,当爱好与工作合二为一,那种满足感就消解了工作大部分的辛苦。孙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本真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建构健康、进取、高尚的人生坐标,是为了培养人生的大境界,大胸襟,大抱负。孙老师撰文写到:

“语文教学的初衷和终极意义,并不是以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应对考试的技巧,以赚取试卷上的高分。分数没有人不在意,但是如果把眼光只盯着分数,反而弄巧成拙,高分不会眷顾只懂技术没有灵魂的工匠。当我们以一种景仰和交流的姿态走进文本,以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拥抱她的时候,我们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孙老师大量引入经典名作教学,教学独具特色,成绩突出,多次为全市提供示范课,多次为全市学科教学会议提供典型发言。

孙老师一直反对单纯为考试而学语文,她自己就是一个自幼热爱语文并且视文学为生命的人。孙老师认为教语文是一项崇高又具有审美意义的工作,文学世界睿智而妩媚,她愿意以自己的工作诠释语文的真、善和美。

孙老师对待教学似乎是不知疲倦的,下班后仍时常看到她伏案耕耘。于她而言,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工作里有生活,生活里也有工作,她将语文教学与人生智慧完美的糅合在一起,实在令人心生敬意。

孙老师酷爱诗词,曾连续多年担任无州电视台“国学小名士”电视大赛评委。她的桌案上摆着形形**的诗词书籍、名家鉴赏,说她是流动的“中华诗词库”也一点都不为过。她喜欢读书,勤于写作,指导的学生曾荣获“语文报杯”作文大赛特等奖。

晚自习和课间总能看到孙老师指导学生的身影,因为比赛和活动时常忙得饭都顾不得吃,可这似乎已成为她的常态。“我都习惯了”,孙老师如是说。

她致力于打造美丽声音,取得了河东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擅长朗诵和演讲,曾荣获无州职工演讲比赛第一名和河东省优秀演讲员荣誉称号。

她喜欢带着学生朗诵,她说她会陶醉地看着站在舞台上的学生,他们用自己的声音演绎家国情怀、英雄气节、相思怀远,那一刻,每一位学子都光彩照人。她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匠人”,是生命教育的摆渡者,一朝一夕、点点滴滴都诠释着工匠精神。

孙老师相信人性本善,人一生的修为就在于守住善的本性。将热情投入事业,将爱心播洒在身旁,这就是最感人的善和最朴素的德。

孙老师的敬业和爱心,让她一路行来,一路风景。她最深刻的感悟是:奋斗、向善,从不是艰苦卓绝的修行,而是通向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快乐旅途!

……………………

呵呵,说实在的,虽然咱们无州三中的老师都这么优秀,咱们的师资力量在无州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但是咱们学校学生的水平却是参差不齐的。

咱现在的生源不很好,是有历史原因的,其实从建校不久,就是在夹缝中生存。人家一中、二中是老学校,建校几十年了,生源一直有保证。咱们学校呢,没有自己的自留地,在生源划片中,一直与一中共片,建校以后的生源,基本上就是城区没考上一中的学生,大多数是工矿企业里学习不好的孩子。

关键问题在于,那时候还有“接班”这个事儿。一个老同志退休了,政策允许他(她)的一个孩子来这个单位,继续干父(母)的那个工作。可以说我们学校的这些孩子,根本就不愁找工作的事儿,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就参加工作了。甚至初中还没上完,家里老人就给操作了单位上的关系,孩子就接班工作去了。

所以这些孩子真正认真学习的人很少。但是就是在这种生源极不理想的情况下,我所任教的两个班,在参加高考的时候,一个班考住了16个专科,3个本科,我当班主任的那个班更牛掰,考住了24个专科,5个本科!

……………………

这个高考成绩,在当时的整个无州县,简直是放了一颗光芒四射的卫星!我为此而获得了高考一等奖,评上了市级优秀教师、市级优秀班主任,还到好几个学校做过巡回报告呢!

那个时候的高考奖,不像现在仅仅是精神奖励,还实打实地发奖金呢!我记得那年我是发了四百七十多块钱。现在乍一听,似乎不多,可是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一百元呢!这笔钱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三四万吧!真是一笔大钱了,我结婚买家具什么的,就是靠的这笔钱,让自己这个家里帮不上忙的穷孩子,没受着什么难为。

孔夫子说:“学而优则仕。”咱们学校里面的情况呢,一般是“教而优则仕”。就在那年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校长就任命我当了无州三中的团委书记,不久又让我当了办公室主任。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伏渊潜龙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伏渊潜龙
上一章下一章

19、峥嵘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