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的故事 觉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祖师的故事
觉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门前一棵菩提树,
心中一座明镜台。
诸天天女散花来。
落地菩提本无树,
虚空明镜不是台。
那个和尚乱出牌。
哪来的花
佛祖拿起了花。
没人知道那是一朵什么花,也不知道那花当时是在哪里。但是我们知道,根据传闻或记载,就连南朝梁武帝时云光法师的讲经,都让诸神感动,散花如雨,何况佛祖亲自登坛说法,岂能不梵天妙香满虚空?
这倒是有诗为证。
不过,佛家不叫诗,叫偈。
偈读如记,原本是佛经中颂歌的唱词,后来则成为佛门弟子或带发修行的居士们,表达理念或者发表感言的文体,它在我们这本书中会不断出现。
诸天散花的偈是:
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
想来那时真是蔚为壮观。虚空之中布满鲜花,有的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有的像骤然而至的急雨,或者匆匆落下,或者扑面而来,或者飘浮不定。那些花儿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应该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吧?
留下的成语,就叫:
天花乱坠
本义是:佛法激动人心。
乱,也不是混乱或者凌乱,而是随意。
佛祖拿起来的,是其中的一朵吧?
也许。
但,拿起来是要给大家看。
这个动作,就叫:
拈花示众
可惜,在场的众多弟子信徒,没有谁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个人破颜微笑。
他叫摩诃迦叶。
诃读如喝,迦读如加,叶读如社。
摩诃的意思是大,迦叶的意思是光明,合起来就是大光明。据说,这位绅士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弟子中最没有执著之念,最不认死理的。
所以,只有他笑了。
于是佛祖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段话专用名词太多,比较难懂,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点就行:佛祖宣布,他刚才已经把最高智慧通过特殊途径传给了摩诃迦叶。就连那特殊途径,也传过去了。
怎么传的?
我拈花示众,他微微一笑。
不说话啊?
当然。
那怎么传呢?
以心传心
所以也叫:
心传
传没传到,又怎么证明呢?
以心印心
印就是印证,也叫印可,也就是承认和许可,就像在文件上签字盖章。古人把图章叫做印,也叫印信或者印章。用印信来证明,就叫印证。
印证跟验证是不同的。
验证必须检验,印证却有印就行。
会心一笑,微微点头,都是印证。
只不过,这印信是心。
所以又叫:
心印
由此留下了一个成语:
心心相印
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这就是微妙法门,现在交给了摩诃迦叶,新的门派、流派或宗派于是诞生。
这就是禅宗,它的宗旨就是: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故事也开始了。
本节故事及引文见《心地观经·序品》,《五灯会元》卷一
唐僧取经
禅宗有个代代相传的组织系统。
第一代祖师爷,当然是摩诃迦叶。
二祖叫阿难陀,简称阿难,意思是欢喜,同样名列十大佛弟子,只不过比摩诃迦叶年轻。
这两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
没错,带着唐僧进藏经楼取经的就是他俩。
当然,是在《西游记》里。
只不过阿难被改名叫阿傩(读如挪)。
据说,他俩带着唐僧看完目录就索要红包:圣僧从东土大唐远道而来,总该意思意思,有点见面礼土特产什么的吧?快拿,快拿,好传经给你。
唐僧吃了一惊:啊?弟子不曾备得。
迦叶和阿傩说:怎么?要我们白给呀?
唐僧完全不知该如何应对。
孙悟空跳起来嚷嚷说:师父,不跟他们啰嗦!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给老孙。
阿傩说:喊什么!这是什么地方,也敢撒野?
这才把经书给了唐僧师徒。
不过,全是白纸,上面一个字都没有。
官司打到如来那里,如来却说佛家提供的原本就是有偿服务。他说,经不可轻传,也不可空取。你如今空手来取,所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你们只认得有字的,那就传这种吧!
回到藏经楼,迦叶和阿傩仍然坚持要好处费。唐僧无奈,只好让猪八戒将唐太宗送的紫金钵盂交出,才换了有字的经书,总算完成取经的任务。
这当然是小说,靠不住的。
但是有意思。
意思在如来的那句话:
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这里面确实有问题。
既然白本乃无字真经,为什么还要传有字的?
对此,冷眼旁观的燃灯古佛倒有解释:东土的僧侣和信徒愚迷,没法传给他们无字真经。
有眼无珠不识货啊?
没错。
照这么说,无字的更好?
应该是的。
那么请问,为什么白本白送,有字的要钱?
答不上来了吧?
让迦叶和阿傩送经书也很奇怪,因为他俩被说成是禅宗的祖师爷。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他们拿出的经书当然一片空白。所以孙悟空一状告到如来那里,如来才会笑着说: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那么,如来派错人了吗?
也不。
其实禅宗自己也说,佛祖圆寂后,把众人召集起来编撰佛经的,就是摩诃迦叶。应迦叶邀请,最先在集会上诵出“如是我闻”并得到认可的,则是阿难陀。换句话说,迦叶和阿傩是佛经编辑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唐僧要取有字真经,不找他们两个要,找谁?
问题在于,这怎么是不立文字?
事实上,拈花示众那个好听的故事,根本就是编出来的。禅宗也是中国化的佛教,甚至中国哲学,与释迦牟尼和印度佛教其实无关。佛教中当然有禅,它的梵文叫Dhyana,音译禅那,本义是静虑,也就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思考,所以也叫禅定或坐禅。
何况,定(Samadhi)的意思是专注,与禅合为一体才叫禅定。这样一种修持的方法跟鲜花和微笑八竿子打不着,更没有什么“教外别传”的意思。
这可真是哪来的花呀!
但,故事却还得编下去。
接下来,便轮到菩提达摩出场。
本节故事见《西游记》第九十八回,《五灯会元》卷一
跟他讲不清
菩提达摩又译菩提达磨。
他是在广州登陆的。
据说,此公是摩诃迦叶的二十八代传人。正是他把禅宗带入中国,所以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这当然未必靠谱。
甚至可以说,这身份根本就是编出来的。
编也不奇怪,因为菩提达摩是印度人,也有人说是波斯人。外来的和尚总是会念经。再说了,没有一个从外国来的得道高僧,禅宗又怎么跟佛教对接?
菩提达摩,非有不可。
所以,与其纠结较真,不如干脆相信这位外来和尚确有其人,相信他到达中国的时间是南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的九月二十一日。而且在登陆一年后的十月一日,被当局客客气气请到了今天的南京。
南京当时叫金陵,是南梁的首都。
国家元首,是梁武帝。
梁武帝是当时最大的佛教赞助商。就在菩提达摩到达中国的半年后,他第一次舍身同泰寺,也就是宣布要舍去凡身,供奉佛祖,不当皇帝,改做和尚。
朝廷只好花了一个亿把他赎回来。
这其实是胡闹。
国不可一日无君。舍身可以,先让皇位啊!
何况这笔钱并不是他的私房,而是民脂民膏。捐款也并非为了弘扬佛法,而是求福报。这家伙认为,学佛就像做生意,投入越多,产出越大。所以,他后来还要多次舍身,用公款给自己在佛国买股票和期货。
显然,作为皇帝,他是混蛋。
作为信徒,他是菜鸟。
梁武帝自己,却认为功德无量。
因此,听说菩提达摩来了,这个二货很兴奋。因为那位高僧是外来和尚,自称活了一百五十岁,见多识广手眼通天,应该能够为他投资的回报做个估值。
他哪里想得到,菩提达摩是来说禅的。
禅宗连文字都不要,又怎么会帮他算账?
两个人的对话,也就无异于鸡同鸭讲。
梁武帝问:朕即位以来,建寺庙,抄经书,度僧人无数,呵呵呵呵,不好意思,请问有何功德?
菩提达摩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大吃一惊,问:为什么?
菩提达摩说:因为都是影子。
武帝问:那你说,如何是真功德?
达摩说:这个世上求不来。
梁武帝又问:那么,神圣真理的第一条是什么?
菩提达摩说:空寂孤独,没有神圣。
武帝说:回答朕问题的又是谁?
达摩说:我不认识。
梁武帝更加听不懂,完全傻掉了。
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并不难懂。
只不过,还得再讲故事。
本节故事见《五灯会元》卷一
真真假假
某天,佛祖拿出一颗摩尼珠。
摩尼珠又叫如意宝珠,底部是莲花座,四周是燃烧的火焰,中间的宝物五彩缤纷。
佛祖问:此珠什么颜色?
众人七嘴八舌,说青,说黄,说红,说白。
佛祖将珠收起,摊开手掌又问:什么颜色?
众人说:没有珠子,哪有颜色?
佛祖叹息说:给你们看世珠,你们五光十色。给你们看真珠,你们却不见颜色。
众人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啊?
当然是打比方。
世珠,就是肉眼能见的珠子。
真珠,则只有佛眼才能看见。
或者说,寻常看不见。
看不见才是真珠,也才真实,这就叫:
实相无相
这是佛教也是禅宗的一个重要概念或者观点。按照这种观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由真实和虚幻的两种存在组成。或者说,有真实和虚幻的两面。
虚幻的,叫色相。
真实的,叫实相。
实相才是真实,也才是本质,所以也叫真如。
比如佛祖,就既有色身,又有法身。
法身才是真身,也才是实相。
实相无相,当然看不见。
因此,每个人也都只认识假我,不认识真我。
就连建寺庙,抄经书,度僧人,都虽有非实。
福报之类,更是色相。
所以菩提达摩说梁武帝没有功德。
可惜梁武帝不懂。
如此鸡同鸭讲,只好分道扬镳。梁武帝依然去种他的福田,菩提达摩则渡过长江继续北上。据说,他随手折了一根芦苇,站在上面便飘然而去。
这就叫:
一苇渡江
后来也有人说,不是一根芦苇,是一捆。
一根不行,一捆就行么?
也不靠谱。
可以肯定的是,菩提达摩到了洛阳。
洛阳是北魏首都和佛教胜地,胡太后修建的永宁寺更是美轮美奂。那里旗幡如林,香烟如雾,飘散的金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梵乐和诵经之声响彻云霄。达摩站在寺中的塔前,情不自禁地顶礼膜拜合掌数日。
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一个山洞。
山洞在河南省少林寺背后的嵩山。菩提达摩在那里一动不动,面对洞壁坐了很久,就连小鸟都要在他肩膀上筑起巢来。达摩却终日默然,一言不发。
这就叫:
面壁九年
奇怪的是,尽管菩提达摩在山洞里与世无争地面壁修行,却有人要谋杀他,五次三番前来下毒。看来佛门也非净土,是江湖就有凶险。到第六次,菩提达摩决定吃下那毒药,并被安葬在熊耳山。
三年后,却有人声称看见了他。
看见菩提达摩的人名叫宋云,是北魏外交官。当时他出使西域,没有得到菩提达摩圆寂的信息,却在葱岭也就是帕米尔高原遇见这位高僧翩然而至。
达摩的手上,拎着一只皮鞋。
宋云双手合十问:大师要到哪里去?
达摩说:回西天。
宋云回到洛阳,向朝廷报告了这件事。众人听了将信将疑,决定开棺探个究竟。结果,他们发现菩提达摩的棺木中空空如也,只有一只皮鞋。
这就叫:
只履西归
一苇渡江,面壁九年,只履西归,这位非比寻常的菩提达摩法师,究竟是神还是人?
当然是人,只不过被神化了。
所以后面的故事,也只能姑妄听之。
本节故事见《五灯会元》卷一,《景德传灯录》卷三
袈裟与钵盂
达摩西归前,已经指定了接班人。
他叫慧可,是在达摩面壁时拜师的。
当时天降大雪,达摩坐在洞内一动不动。
慧可站在洞外也一动不动。
直到黎明时分大雪淹过膝盖,还是不动。
达摩不禁心生怜悯。
他问:你如此这般,要求什么?
慧可流泪说:愿大和尚慈悲,普度众生。
达摩说: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慧可二话不说,抽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
达摩问:你为什么要学佛?
慧可说:我的心不安。
达摩说:把心给我,我帮你安。
慧可说:我不知道心在哪里。
达摩说:已经给你安放好了。
慧可豁然开朗,大彻大悟。
不过,达摩还是给了慧可两件东西。
第一件,是木绵袈裟。
木绵其实就是棉花,不是又叫英雄树的木棉。木绵袈裟的那个绵,偏旁是丝,本义是丝绵。中国古代只有蚕丝做成的丝绵,没有地上长出的棉花。所以,棉花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中国人便把它看作木本的丝绵。
这就叫木绵,当然是稀罕物。
更稀罕的是,这件木绵袈裟据说还是释迦牟尼佛祖交给摩诃迦叶,又传到菩提达摩手里的。这当然非常的不靠谱。二十八代相传,木绵袈裟早就烂了。
烂不了的,只有紫金钵盂。
这是第二件信物。
紫金钵盂也是佛祖给的。他把这衣和钵交给了摩诃迦叶,摩诃迦叶传给阿难陀,最后落到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手里,又交给慧可。如此传承,就叫:
衣钵相传
得到袈裟和钵盂的,则叫:
衣钵传人
正式的说法,叫:
法嗣
问题是,为什么要有这袈裟和钵盂?
因为禅宗不立文字,代代相传靠心心相印,这就难免会有问题。难道历代掌门交班,都靠拈花一笑?口说尚且无凭,微笑岂能算数?不好办啊!
因此,主张心传的禅宗反倒更要物证。
用达摩对慧可的话说就是:
内传法印,以契证心;
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这十六个字的意思是:
内传正法以印证如来的佛心。
外传袈裟以表示师承的不妄。
慧可也因此成为中国禅宗的二祖。
不过到六祖惠能之后,衣钵就不再相传,紫金钵盂也莫名其妙到了唐太宗手里,又给了唐僧。当然,这是小说家言,靠不住的。要知道,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去往西天取经可是偷渡出国,怎么会有这东西?
当真有,如来也不会要。
白本白送,有字的要钱,原来是阿难陀要把那紫金钵盂收了回去,这倒是物归原主。
总之,在中国禅宗成立之初,木绵袈裟和紫金钵盂都是传法的物证,也是法嗣的身份证明。法嗣们代表的系统无论思想上和组织上都是正统,也叫正宗。
不过谁都没想到,那衣钵会惹出大麻烦。
本节故事见《五灯会元》卷一,《景德传灯录》卷一,但两书都只提到袈裟,钵盂的来历见《旧唐书·神秀传》
接班人是大问题
菩提达摩将衣钵传给慧可,慧可就成了中土禅宗的二祖。此后的序列,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五祖。
时间,是在唐初。
禅宗,也已经成了气候。
弘忍是被道信一眼看中的。
说起来也是缘分。当时,道信法师正好有事去黄梅县城,没想到在街头遇见了弘忍。那个时候,弘忍年方七岁,是个随母乞讨的私生子。然而道信却看出他骨相奇秀,异乎寻常。如果考核合格,应该收为徒弟。
于是道信问:小朋友,贵姓啊?
弘忍说:姓倒是有,但不一般。
道信问:那是什么?
弘忍答:佛性。
佛性的性并不是姓氏的姓,谐音而已。但小小年纪便能如此对答,道信不能不暗暗叫好。
于是又问:难道你自己就没有姓吗?
弘忍说,性空,故无。
没错,实相无相嘛!
道信立即刮目相看。的确,作为私生子,弘忍确实没有姓。但,能够由自己的身世联想到佛法,还知道在佛法看来姓氏不过是色相和假名,也很了不得。
这就是“未入佛门,已然成佛”了。
至少,也说明弘忍有慧根,甚至是法器。
慧根,就是领会佛法的天赋。
法器,则是具有传承佛法才能的人。
当然,他最后也接过了道信的衣钵。
因此,到弘忍七十一岁那年,自觉不久于人世的他决定为自己选择法嗣时,门槛便不可能低。何况,这时禅宗的地位早就今非昔比,祖师的衣钵也成了暗中争夺的对象。选非其人或处理不当,后果都很严重。
老和尚的办法是竞争上岗。
按照当时的规矩,传法要作偈。
禅师以此指点迷津,学徒以此汇报心得。
这就叫:
示法偈
于是,弘忍便对弟子们宣布:你们都各自依照本性作偈来看。谁最有觉悟,衣钵和佛法就传给谁。
结果,很快就有人交了作业。
这个人就是神秀。
神秀是弘忍的大弟子,河南开封人。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博闻强记,入寺后又从砍柴挑水做起,脚踏实地潜心学佛,此时位居上座,可以为受戒者传授礼仪。
事实上,神秀后来的成就也很大。他是禅宗北宗的开山祖师,九十多岁时还被武则天请去,在洛阳和长安两地弘扬佛法,为女皇陛下以及她的两个儿子唐中宗和唐睿宗启迪智慧,史称两京法主,三帝门师。
所以,他要交作业,没人敢竞争。
神秀的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
意思有两个:
对于真理的觉悟。
修成正果的智慧。
菩提树则是一种常绿的榕属乔木,树名原本叫做荜钵罗。由于释迦牟尼觉悟成佛据说是在此树之下,所以管它叫菩提树,也就是智慧树的意思。
后来,树的种子也被用来做念珠。
神秀的意思也很清楚:身体就像菩提树,心灵好比明镜台。只有保持内心的洁净,防止精神的污染,才能达到一尘不染,通透澄明的境界。
此偈一出,僧徒们都暗自钦佩。
弘忍表面上也叫好。按照流行的说法,神秀的偈是半夜三更写在法堂外走廊墙上的,而且是匿名。第二天早上弘忍看见,便对弟子们说:你们焚香礼拜吧!诵读此偈,可以免灾,可以得福。
结果,寺庙中几乎人人都在诵念这首偈子。
弘忍却并没有传衣钵。相反,他在半夜三更将神秀叫进方丈室,问:那则偈子是你写的吗?
神秀说:望和尚慈悲,看看弟子有没有智慧。
弘忍说:唉!你这是尚未入门啊!
显然,老和尚深感失望。
失望是肯定的。因为禅宗主张实相无相,神秀却又是菩提树,又是明镜台,还要时时拂拭清洁,请问这是四大皆空,还是到处都有?全是色相啊!
唯一交卷的,考试不及格。
接班人立马成了问题。
幸运的是,墙壁上很快又出现了一偈。
而且,简直就是唱对台戏。
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回头再看神秀的,不用多说,高下立判。
但是麻烦也来了。
因为写这偈的人非同寻常。
本节故事见《五灯会元》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