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曹父发家:不大光彩贪污史
关于曹嵩此人的行端,还有两点值得注意,因为我们通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曹嵩此人的种种形端我们都可以在日后曹操的身上看到影子。
第一点,曹嵩的发家史。
虽然没有太详细的描述,但是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这点没有疑问。
为了发达,投身宦官作养子,这本身是极不光彩的事情,如果说因为曹操,一般人对曹嵩的行为没什么反感的话,那么提到魏忠贤九千岁的数不清的养儿养孙,五虎十狗五百孩儿之类,我们就无话可说了。
很惭愧,曹嵩就是太监的养子,而且是从这里发家的。
曹嵩的品行和曹操差不多,如此不端,那么收养曹操的这个太监曹腾又如何呢?
再次声明,我没有考证癖,而且坦率讲一句,我的资料来源不多,在这里我只能说一句,在我看到的资料里,对曹腾的评价非常高,他因策划迎立桓帝有功,被封为费亭侯,升为大长秋,加位特进。而且他是在中国历史上,被正式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仅此一人。这一点恐怕让魏忠贤知道能吐血。
针对曹腾的评价,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说他廉洁;第二点说他“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其所称荐,若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
这样一看,曹腾是个太监中的异类,是个大好人,好太监。
但是这两点都是有问题的。
先说第一点,廉洁的问题。
我先做个假设,曹腾若真的清正廉洁,他能在太监位上长保富贵吗?他能养出一个窍国大盗的好儿子曹嵩吗?
显然不能。
事实上史书有明确记载:蜀郡太守因计吏修敬于腾,益州刺史种暠于函谷关搜得其笺,上太守,并奏腾内臣外交,所不当为,请免官治罪。帝曰:“笺自外来,腾书不出,非其罪也。”乃寝暠奏。
这段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蜀郡太守托人向曹腾行贿,被益州刺史种暠发现了,上奏皇帝。但是皇帝因为和曹腾关系好,把这事压下去了。
由此看来,曹腾恐怕也是一个经常受贿的主,只是皇帝没有深究罢了,毕竟曹腾对拥立桓帝有功。
第二个问题是他“进达贤能……其所称荐,若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
这里的问题在于,其实在第一个问题里益州太史已经说了,就是曹腾是“内臣外交,所不当为,”这个也很好理解,在封建王朝,一般太监不得干政,曹腾这些行为如果是宰相来做,那是贤相,但是你一个太监到处推荐人做高官,拉帮结党,想干什么呢?想天下都是你的人,一手遮天?!
事实上曹腾的养子曹嵩能顺利做到九卿,然后买个三公玩,绝对是在曹腾的庇护下。
所以到此可以推出一个结论:曹腾虽然在历史上名声很好,但是这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个就是曹腾虽然贪污结党,但是不是太过份,属于知道收敛的人。第二个就是史书被人动过。
综上所述,曹嵩认这样一个当朝权监作养父,那绝对是非常精明的政治投资,而曹腾能收曹嵩作养子,说明曹嵩在早年时也是非常会来事,比较会讨曹腾的欢心。一句话,这一对养父子都不是啥好人。
这一段公案也让曹操遭受了千古骂名,说他是阉宦之后,非常难听。但要怪,只能怪他爸爸曹嵩为了发家不择手段了。
说完曹嵩的认太监为养父,我们再来看曹嵩的花万金买官,这让我们联想起历史上一个更为著名的人:吕不韦。
关于吕不韦的投机倒把事情就不用说了,我提到这个人是想说明,曹嵩绝对不是一个三国演义里的老好人形像,而是一个充满政治野心,胆大包天,勇作全国第一贪的不择手段的政治老流氓。
在曹操早年的履历里,我在第一章提过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点是曹操少年长期受宠而骄;第二点是曹操乃父曹嵩、养祖父曹腾的品行作为对他的影响;现在我们来看第三点:
即少年时的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判断是:曹操少年时是个武艺高强,行为放荡的剑客。
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而且这个身份对分析曹操日后的行为大有好处。
我们先不谈曹操,先来看看另外三位曹操终生的大敌,当时割据一方的诸候,他们是怎么样的人。
第一位,抱歉,不是刘备,也不是孙权,而是袁绍。
袁绍此人,以后还会详谈,此时我只列举《三国志》两处记载。
第1处:(袁绍)又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
第2处: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㈠绍既出,遂亡奔冀州。
从第1处,我们看到袁绍喜欢结交游侠,基本上也是江湖中的一个大哥,这里看不出袁绍本人的武艺,只能做些推测,就是能让江湖中人敬服的,肯定不是一般人;
从第2处,董卓与袁绍商议废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袁绍耍了个诡计,让董卓与他的叔父袁隗商议,董卓比较放肆地说姓刘的断子绝孙也没什么,袁绍不说话,拔刀行礼,扬长而去。
受三国演义影响,一般人总觉得袁绍好大喜功,多谋寡断,是个一无是处的混蛋,曹操在煮酒论英雄里和刘备有一段著名对话:
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这一段在《三国志》里也能找到出处,即“(曹操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但是从我上文引用的第二段记载,袁绍在兵强将横的西凉名将、当朝太师董卓面前敢拔刀退走,董卓还不敢拿他怎么样,可见在袁绍年轻时,他也是个身怀绝技的亡命之徒,至少也可以用“一身是胆”来形容了;
说过袁绍,我们再来看看刘备,这个算是曹操一生中第二个大敌吧。
还是先看《三国志·先主传》里的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又是一个“好交结豪侠”,而且还“年少争附之”,而且还“喜怒不形於色”,一句话,和三国演义里那个好哭鬼老好人的刘备不同,事实上刘备在早年时就是在江湖中享有盛名的大哥,是一般江湖中人遇到要翻身拜倒喊一声“哥哥”的;
说完刘备,再来看孙权。
且不说有号称江东猛的乃父孙坚,还有那个有“小霸王”之称的乃兄孙策,在《三国志·吴主传》有记载:权生,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象。及坚亡,策起事江东,权常随从。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
这段话很多人看过,我只是提醒读者四个字“好侠养士”,这四个字便透露了孙权不为人知的一面,那就是,身为将门之子,孙权这孩子虽然没有乃兄孙策勇猛,但也绝对不是个好捏的软柿子,人家是从小就养了一批侠客,是当之不愧的江湖大哥!
如果诸位不相信,我再上个证据,这是《张昭传》里的:
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然犹不能已,乃作射虎车,为方目,闲不置盖,一人为御,自于中射之。时有逸群之兽,辄复犯车,而权每手击以为乐。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
这段话是说孙权每次打猎都喜欢乘马射虎,而老虎也不是吃素的,经常能扑上来扑到孙权的马鞍上。张昭就拉下老脸劝谏,主公您应当统御英雄贤士与诸候争锋,怎么能够跟猛兽畜牲比勇武呢?一旦有个三长两短,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按说这话说得够重了,可是孙权虽然道歉了,但是仍然不改,现在不乘马了,干脆弄个射虎车,上面还不弄盖子,让人拉着他去射虎,有时候有猛兽从兽群中窜出来,能扑到车上,孙权就徒手攻击,乐此不疲。张昭虽然屡次谏争,孙权也就一笑了事,根本不往心上去。
这一段我今天看起来仍然是触目惊心,要说艺高人胆大,孙权算是到了家了,历史上有过很多打虎的记载,印度人越南人泰国人要骑象才敢接近老虎,而孙权就牛了,骑匹马就敢打虎,而且是手格猛兽,身手比武松估计不会差到哪里去,这样的人难道就是三国演义当中那个“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孙权?显然不是!
所以以我的观点来看,曹操的几个对头,袁绍、刘备、孙权个顶个的都是身怀绝技的江湖大哥,没有一个是善茬。
换句话说,今天我们坐在电脑前面打打字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如果真放到三国时代,遇到那些尸山血海,估计吓也吓死了,别提与逐鹿中原了。
曹操的对手如此生猛,那么曹操本人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