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奉天讨逆:曹操结盟李郭

第69章 奉天讨逆:曹操结盟李郭

公元192年,毛玠对曹操说了如下一席话:“现在东汉天下已经分崩离析,天子也东飘西荡,百姓们也无法安居乐业,因为饥荒而到处流亡,朝廷也没有储蓄,这样的局面肯定撑不了多久还要出事。现在袁绍、刘表两强,虽然地大兵强,但是都没有深谋远虑,缺乏成大事的根本;行军打仗,正义的一方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要想长期保持高位就必须有财力支持,将军您应该奉天下以令不臣,注重农业耕种来积蓄实力,这样坚持下去,则霸王之业可水到渠成。”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

毛玠干的是萧何的事情,却能提出张良的建议,这个人虽然名声远没有二荀、郭嘉、程昱和贾诩大,但是这段话却是给曹操的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简单地说,毛玠短短的几句话,给曹操未来的路指明了三个方向。

1,奉天子以令不臣。

世人都知道曹操向来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不知道其实曹操最早的方针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这两句话的区别是多大,大家多读两遍就什么都明白了。

关于这件事,还可以再看一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老人家的一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很多人用这句话来攻击领袖的思想,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句话其实是被人别有用心地改造了,因为领袖的原文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斗与奋斗,一字之差,谬以千里,个中的区别大家也只需读一遍就能明了。

既然曹操没有提过“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这句话又是从哪里出来的呢?!

在史书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出现两次,分别如下:

(1)《后汉书·袁绍传》:“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2)诸葛亮《隆中对》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看到这里,我们就非常明白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先是被袁绍帐下的沮授提出来,后来被诸葛亮拿出来攻击曹操,然后又被《三国演义》引用,这样便坐实了曹操的“罪证”,可谓相当滑稽。

2,毛玠以刘表、袁绍为反例,提出了“兵义者胜”的观点,这和《孙子兵法》中的慎用兵和兵以义动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汉末三国之际,军阀横行,像董卓、公孙瓒这些军阀,一味迷信军队和暴.力,却不知道打仗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样的时候,毛玠向曹操提出来什么样的军队才能最终取得胜利,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为有了这个方针,曹操的军队便能以正义之名得到广大百姓的拥护,这与其他军阀的穷兵黩武形成了鲜明对比;

3,毛玠在这段话中提出要注重农业和储备军需用品,即“脩耕植,畜军资,”这为曹操后来的屯田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按毛玠自己的话来说,这两样才是与天下英雄争锋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有了这两样,哪怕打了败仗也有翻身之日,而没有这两样,哪怕暂时战胜一两仗,最终也将被雨打风吹去。

后来一些大名鼎鼎的诸侯的败亡,都印证了毛玠这段话的正确性。

能在纷扰的乱世提出自己的治世主张,毛玠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治世之能臣”,而曹操知道这种人的珍贵并重用毛玠这种超世之杰,才足以证明曹操自己的英明。

《三国志·魏书·毛玠传》记载: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

功曹这个官职,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选署功劳。

简单地说,功曹就相当于人事部长,当初萧何也是沛县的功曹。

从曹操对毛玠的任用来看,他不但是听进去了毛玠的建议,还把毛玠放在重要岗位,来具体执行这一伟大方针,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曹操才慢慢在天下诸侯之中找到那条惟一正确的方向,并使他最终成就霸业。

在毛玠建议的三个方向之中,对内的方面可以由毛玠来负责一方面,行军打仗是另外一回事,而针对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这又要如何实施呢?

要知道,此时的天子汉献帝,可是掌握在李傕、郭汜手中。

其实,如果我们分析“奉天子以令不臣”这句话,就可以发现,毛玠的这个主张,根本就没涉及把汉献帝抓在手中,只是让曹操和汉献帝建立联系,以天子的名义来征讨四方“不臣”罢了,说到底,毛玠并不认为曹操此时需要继续出兵与西凉军团打仗,这对曹操刚开始要与董卓的西凉兵团死磕的建议是一个很大的修正。

很幸运,曹操也意识到了其中关节并及时对他的战略作出调整。

这个调整,具体来说,就是派使者去和李傕、郭汜为首的西凉军团讲和,并且通过李傕、郭汜建立与汉献帝的联系,让自己回到东汉朝廷的系统内部,成为李傕、郭汜的盟友。

众所周知,袁绍、袁术与董卓的西凉军团一向是势不两立的,现在董卓死了,李傕、郭汜是董卓势力的延续,而曹操在名义上是袁绍的盟友,他这种行为,无异于抛弃袁绍“单飞”。

但是形势比人强,曹操此时一面与袁绍保持联系,一面与李傕、郭汜结盟,其实是符合“远交近攻”的原则的,至于袁绍的反应,再次被曹操有选择的“无视”了。

从曹操这个作为,我们可以再次推断:曹操和袁绍的联盟关系极其松散,基本谈不上是“一家”。

但是曹操要想和李傕、郭汜结盟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曹操现在的地盘在兗州,大概在现在山东和河南交界的地方,而现在的朝廷在长安,从山东到西安,大家看看地图就知道有多远了,曹操的使者要想到达长安,就必须经过一个人的地盘:“四张二公孙”之一的河内太守张杨。

如前文所述,张杨是袁绍的人。

曹操背着袁绍去和李傕、郭汜结盟,张杨肯定不会答应,如果一直是这样,那曹操和李傕、郭汜结盟的事情也就算完了,但是在这个时候,又有一个人出来给曹操说话,这个人是董昭。

拜《三国演义》所赐,很多人还是知道董昭的,但是董昭做过的事情,大多数人却并不十分清楚。

但是董昭对于促成曹操的霸业,却又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尤其在促成曹操迎汉献帝这件事情上。

而且更难得的是,董昭还有着和贾诩类似的处世智慧。

简单地说,在王允这样的伪名士被淘汰之后,汉末三国这个时代是属于贾诩和董昭这批人的。

董昭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慢慢再聊,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董昭在这次出场之前都做过哪些事,而董昭又为什么要帮曹操呢?!

董昭(156-236),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人。

从年龄上看,董昭比曹操和孙坚小一岁,到公元192年的时候,也有37岁了,他在早年曾经做过瘿陶长、柏人令等地方小官。

说起来,和荀彧一样,董昭开始的时候还是袁绍的人,大概因为董昭做地方官颇有名声,就被袁绍请去“参军事”。

如前文所述,在袁绍和公孙瓒进行“界桥之战”前夕,由于公孙瓒的势力远大于袁绍,所以当时很多郡守就背叛了袁绍改投公孙瓒,这其中就包含了一个人:钜鹿太守李邵。

袁绍自然不甘心白白丢掉巨鹿,于是便任董昭为钜鹿(今河北刑台市附近)长官,前去和公孙瓒争夺巨鹿。

在出发之前,袁绍还问董昭要以何种方略来收回巨鹿。

董昭的回答很有意思,他没有像后世袁崇焕回答崇祯帝那样大包大揽,也没有像韩信、诸葛亮那样纵论天下大势气吞山河,但是我认为他的回答同样精彩。

董昭说:“我一个人力量太弱小,不可能与众人相抗,现在的办法,最好是诱使郡人说出他们想要什么,然后赞同他们的主张,得到他们的拥护,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制服他们。计划赶不上变化,你要我具体说出一二三我还真没想到。”

我认为,董昭的话深得《孙子兵法》之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的精髓,而且他的策略也非常注重实际的变化,正是这种务实的态度,让董昭和贾诩一样,能够在错综复杂的东汉三国局势中成为魏国政坛“常青树”。

董昭到任后,假传袁绍的檄文,斩杀了图谋不轨的郡中大姓孙伉等人,一郡皆惊。董昭随即安抚了巨鹿郡,这种做法得到了袁绍的称赞。这时,魏郡太守栗攀被士兵杀害,袁绍又让董昭去任魏郡太守。当时魏郡郡中大乱,人数上万,派使者前来要求做买卖。董昭表面上答应,暗地里使用离间计,并趁机征讨,两天内三传捷报。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阳谋三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阳谋三国
上一章下一章

第69章 奉天讨逆:曹操结盟李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