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010《爱情》阅读笔记
故事简述:一个年轻人从未婚到婚后的爱情故事,和他对爱情的看法。
故事的时间顺序看似是顺叙,以青年的第一人称开头,讲述写情书的心路历程,接着跨度到了成为未婚夫的日子,最后变成了婚后拿开瓶器的日常生活。全文在时间的处理,画面事件的选择上独具匠心。反复品读之后,感觉这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爱情,可是又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爱情。没有剧烈的冲突,却将烦心事情和欢快事情娓娓道来,产生一种日常的趣味。
1、叙事的特殊应用和第一人称
从翻开的第一场写情书开始,这是一场时间排序上的顺叙。最开始我个人以为这是一篇倒叙中夹杂顺叙的故事。
首先,“现在还是言归正传……”这句话,直接将前面整整一千字的内容拉回到了现在的时空中。这句话让我们产生一种对方和我们倾诉的内容,回去看第一段的口吻,似乎也是说得通。然后我们看到第二句产生这种时空拉锯的话:“现在,我已经成家了。”这句话再一次强调了时间的问题:现在。
我们可以说之前的一切是完全是主角和我们读者产生的对话,这让他的第一人称运用巧妙地混合其中,完成了人称、时间的调借。在这中间重复阅读和思考后,我忽然意识到一点:倒叙通常是把结尾放在最开始。
那么这篇文章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完全不算倒叙。
但是通读全文,我们又可以了解到,主角现在的立场是一个已婚人士,我们大可以将他充作是一场缅怀的对话。所以我至今不敢确定这篇《爱情》到底是怎么做到两个时间完全背道而驰的,更不敢多写下什么分析。
再来聊聊第一人称的事情。全文几乎将笔墨重点放在人物的内心独白上,运用了风景、主角的见解,以及从第三者的角度去描写刻画未婚妻的形象。他将整个故事的视角局限在“我”的身上,确实可以看见,短篇中并没有出现任何上帝视角的存在。
我感触最深的一段话“按我现在的理解,这次约会的主角并不是我,我只是个配角。真正吸引莎霞的不是他的情人,而是约会的那种浪漫和神秘。”
这句话我反复读了几句,佩服得不得了。但要说厉害在哪里,我只能认为这是一种独特的出人意料的说法,却很有道理。在这种主角接近内心吐槽的独白中,我们可以很快地拉近距离。同时我们判断:嘿,我到底喜不喜欢莎霞呢?
这一点在结尾温和的结束,有一种生活中的小刺激。
就像是主角自己说的“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2、环境
现在的短篇小说似乎很少会产生大段的风景描写,多数人认为风景和人物没有关系,同时风景会消耗掉读者的耐心(特别是在网文中,我听到很多这样的说法)但契诃夫在短篇中所应用的风景描写和人物心情融合在一起,借景抒情。其次,他用渺渺几句说明了整个环境的布局,让我们明白一个空间是如何影响到主角“我”的心情的。
首先是第四段。
【原文:我怀着极其愉快的心情把情书封好,不紧不慢地穿好衣服,静静地走出了房子,像带着个宝贝似的走向邮筒。苍穹中,星星的光黯淡了下去,东边的星空已经被一条银河所取代。这银河在阴暗的房顶上泛着白光,某些河段被云彩挡住了。整个天空因为有了这条银河而洒满了淡淡的白光。城市在沉睡。运水工人已经上路了。在远处的某-一个地方,工厂的汽笛声正在唤醒工人们。邮筒上沾满了露水。在它的旁边,你一定会看见一个动作迟缓的扫院人,身着钟形皮袄,拄着扫帚。他在那里静静地站着,说睡没睡,说醒没醒,只能说是半睡半醒。....】
这一段是主角写好情书,准备去投递的路上。在前面他已经写废掉了五次开头,此刻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他惴惴不安。契诃夫在描写这段风景的时候,没有写热闹的夜生活,反而是将整个景色设计得安静、让人宁静。
我们从空间的角度先分析一下这段文字:苍穹中的星星和银河→城市和运水工人→邮筒和扫地人。
这是一个从大到小,从远到近的过程,我们的视角就像是一个慢摇镜头,逐渐聚焦到了主角的目的地邮筒上。为什么要这么写?首先,这是一个即将清醒的早晨(从工厂唤醒工人中可以看出),在一切都要旺盛的时机,主角怀着未来的希望去投递情书,带着一种希望和安宁的氛围。其次突出了主角一夜未眠写情书时间长久的特点。
相比这段自然环境描写,在描写莎霞家中的那段社会环境描写,我觉得更值得学习如何写景。
【原文:到处都是熨斗,到处都散发着硬脂和煤球的味道。玻璃碎片在脚下咔嚓作响。麻布、棉布和细纱像波浪般挂满了两个房间,莎霞从牛“浪花”中探出小脑袋,嘴里还含着线。】
这里运用了嗅觉(硬脂和煤球的味道)、听觉(玻璃碎片在脚下咔嚓作响)。视觉上,描写了各种布料垂挂在房间里的形象。而最出彩的还是莎霞探出头,嘴里含着线。
含,这个字用得真好。(翻译得妙)
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说写景可以运用我们的五官无感去感受。但要做到精准的把握对一个环境的描写,以及突出人物在其中的作用。我自己反思一下,得出了一下几点:
对于环境描写,应该从远近大小入手。但我们要让读者明白,这个环境对于接下来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这个场景是否对主角有帮助有作用。例如这里第一个原文,就是用这种环境反衬了主角心中的焦虑和期待。以及突出和聚焦了邮筒的重要性。
后面,契诃夫也重新提到了那个扫地人,半睡半醒似乎是一种别有目的的暗示。而第二段,则是一段社会环境的描写。我私以为,社会描写和环境描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有没有人的存在感。人文环境例如味道、听觉,我们感知中所遇到的人的行为,或者在这个环境中曾经有人留下的痕迹,那么我觉得都可以归功到社会环境中。
社会环境要注意动感的存在。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含”用得好的原因,一个字,将婚礼前的紧张、慌乱突出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