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百姓的智慧

第154章 百姓的智慧

李祐半蒙半猜那些圈圈圆圆的含义,给刘七姐儿读了一遍二蛋写的信。小姑娘大眼睛一瞬不瞬盯着李祐手中的信笺,仿佛上面能看出花儿来。

李祐读了一遍见她又祈求地看着自己,便从车辕上跳下来,找了块干净的石头坐下,把小姑娘拉到身边,用手指指着信笺上面歪歪扭扭的字迹,一边给小姑娘读,一边让小姑娘自己认。

“……你看,这个就是你的小名儿,刘七。这两个字是你二蛋哥哥的名字。你二蛋哥哥学认字儿还是时间太短,许多字都不会写,只好就画上个圈儿代替。小刘七这么聪明,要是也去齐州跟着学识字的话,估计比二蛋学得还要好呐。”李祐笑着对小姑娘道。

“二蛋哥哥好厉害的,俺都不识字。”小姑娘有些羞怯地对李祐道。

“没关系,你爹娘要是能带你去齐州,就能和二蛋他们一样,学读书写字啦。”李祐笑着摸了摸小姑娘的头发,道。

李祐读信的时候,围在周围的马家塬庄户一点儿都没见少。名叫刘七的小姑娘也不介意二蛋哥哥写给自己的信被邻里乡亲全听了一遍。小姑娘从李祐手中拿过那封信,小心看了几遍,在自己名字那两个字上面摩挲了片刻,才小心翼翼折好,重新放进信封中。

“不敢打扰贵人。”刘七爷凑过来,对李祐打问道,“这跟着齐王殿下去齐州的人家,在齐州能过得去?”

“这最开始的半年,总归要辛苦一些。”李祐笑着对刘七爷道,一边说着,一边拍了拍身边的石头,让刘七爷也坐下说话。“这年后齐王带着三千多人去齐州,从长安带去的粮食有限,齐州也不是就有熟地等着长安去的人过去直接种地收粮食,总归还是要自己开荒的。不过齐王殿下花钱买粮食供着人吃,倒也能填饱肚子。”

“要说齐王殿下正经不错。”老头儿便笑道,“俺们村里也分了几架曲辕犁,县里来人说,这是齐王殿下在齐州开荒,觉得原来的直辕犁不好使唤,才改了这犁架,俺们开春儿种地用这曲辕犁,倒是真比那家传的老犁要好使得多。齐王殿下这么尊贵的人都要开荒,手底下的人不卖力气怎么行?这么好的主家,可不得好好供养着?辛苦一些就辛苦一些,总归太平年月了……”

李祐便笑了笑,道:“七爷,齐王可不是这些人的主家。”

“怎么不是?”老头儿却较了真儿,瞪着眼睛道,“这满天下的百姓,不都是皇帝老子的子民?齐王殿下是皇帝老子的亲儿子,这些人又都是皇帝老子让跟着去齐州的,齐王殿下怎么不是主家了?”

“呵呵……”李祐笑了笑,没再理会这茬儿,转而道,“七爷觉得刚才那娃儿写的信怎么样?”

“听这说法,这叫二蛋的小子也和七姐儿年岁差不多?”刘七爷砸吧一下嘴,道,“这么大的娃儿,能认字儿能写信就顶顶有出息了,庄户人家有这样聪明的娃儿,祖坟都得冒青烟嘞!就是花花肠子多了些,小小的娃儿都知道要和女娃儿写信嘞。”

“哈哈……”李祐就朝刘七爷竖了竖大拇指,接着道,“七爷家里几个小孙子?可愿意让他们爹娘带着到齐州去?”

老头儿又砸吧了一下嘴,眯着眼睛看李祐,道:“你是齐王殿下的伴当吧?也是个有花花肠子的!咋的非得当着俺们的面儿念那娃儿写的信呐?就是勾搭着庄户往齐州搬吧?”

“老爷子眼睛亮着那!”李祐也不隐瞒,笑着道,“齐州那边人口还是少,这关中人口稠密,就应该往人少的地方搬一些。如今小娃儿生下来只要平安长大,就有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关中能有多大的地方?早晚分不过来!”

“嘿嘿,这是皇帝老子和朝堂的官儿们才考量的事情,老汉也就最多看着自家子孙平安长大就好。”老头儿狡黠地笑着道,“不过要是娃儿能读点儿书识几个字,那就更好了。”

“七爷也愿意自家孙子读书识字?”李祐便笑着问道。

“这不是明摆着吗?”老头儿鄙夷地看了李祐一眼,道,“你这伴当也不是很聪明的样子,也不知道齐王殿下怎么选中的你来给送信。齐王殿下为啥让娃儿写信?不就是知道读书写字对庄户人家来讲,是天大的好事吗?不晓事!切莫坏了齐王殿下的好事啊小子!”

怪不得这老头儿不叫自己“贵人”了,原来是看出来本王“不太聪明的亚子”……李祐有些尴尬地摸了摸鼻尖。

“行了小子,赶紧回城吧,再晚了就进不得长安城喽!”老头儿站起来拍了拍屁股,对李祐道,“别人不敢说,反正俺是动了心了。俺这辈子生了四个儿子,活了三个。如今有了五个孙子,送一个儿子两个孙子去齐州不是坏事,开枝散叶嘛,大话人家讲究这个,小门小户不是不愿意,是没那个路径!齐王殿下把这路都铺到俺们脚底下了,俺们不能不识好歹。”

老头儿背着手,一副哲人的模样,嘴里小声嘀咕,声音却又恰好让李祐能听得见:“要是儿孙去了齐州,能把他们的永业田和口分田保留几年就更好了,左右在齐州混不好,还能回来种地。”

李祐闻言微微一笑,这老头儿不光眼睛毒,心思也转的快!这话说得没错,回头就和自己的便宜老子商量商量,移民齐州的百姓暂时保留口分田和永业田三五年的时间,留给亲戚朋友耕种也好,官府出面帮着佃出去也好,总归要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老头儿说得对,要是在齐州混不好,还能回来种地!

虽然李祐觉得这事儿也就是个心里安慰,以后回来种地的人恐怕不会很多,但这样的心里安慰却极有用,尤其是对于一辈子没离开家乡百里范围内的普通百姓。

李祐等老头儿背着手走远了,转头看了看四周窃窃私语的其他人,估计今天晚上马家塬的百姓,许多都要睡不着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祐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祐唐
上一章下一章

第154章 百姓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