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一章 难度
第二天上午,杨振再次召见硕托和拜尹图一行。
这次召见,既是答复,又是送行。
再次见面后,杨振发现,硕托和拜尹图两个人神色憔悴,昨晚显然没有睡好。
而且一见面,硕托就抢在杨振开口之前先开口,不再说恢复东线崇德七年四月以前边界的事情了,而是答应与金海镇军队以目前双方实控的区域为界,只要求和议达成之前,双方维持现状不变。
他这么一说,气氛瞬间融洽了许多。
但是紧接着,硕托就又提出,在两国全面停战议和之前,大清国可以先跟金海镇订立全面停战条约,条件是八月在金海镇在盖州北或耀州南设场互市,大清国愿意出高价买粮。
“高价?多高的价?”
杨振知道,过去很多辽东或者东江镇的将领,都以高价倒卖过粮食,甚至是军粮,因此听闻高价,忍不住出声询问。
硕托立刻回答道:
“我方可按崇德四年,也就是贵方崇祯十二年,宣大边市米价的两到三倍买入!”
“那是多少?”
“看成色,一般米麦粟每石至少可给足银十两以上,上等精米,成色好的,每石可给到足银二十两以上!”
“这么说,宣大边市那边糙米每石值银五两以上咯?但是,宣大那边如今还有边市么?”
“都督何必明知故问。”
“呵呵,想来就算还有,恐怕运到你们那边,每石粮也绝对要值银十两以上,而且有价无市了吧!”
面对杨振的这番推测,硕托无言以对。
因为被杨振说中了。
现在的大清国,不论是户部库,还是内务府,又或者其他八旗权贵们银两虽多,但却无处贸易,以至于什么都缺。
真金白银是挺贵重,但是不能吃不能穿,买不来他们需要的物资,那就是无用之物。
包括外藩蒙古部落和北方部落,他们更需要的也是来自汉地的物资,而不是金银。
盛京诚的权贵们或许可以强令外藩蒙古和北方部落进贡特产,什么人参貂皮海东青,战马牛羊之类的东西,但却需要拿大批日常所需的物资去赏赐他们。
名义上是朝贡与赏赐,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或者贸易。
自从杨振崛起于辽东之后,先是断了盛京与宣府那边的贸易渠道,而后移防金海镇,不断北上蚕食,使得清虏这几年之间根本无法再绕道蒙古入关抢掠。
早先抢掠的金银与人口还在,但携带回来的各种物资在这几年间早就消耗一空了。
先前他们还有一个驯服的和宁国,可供他们搜刮稻米、锦缎、箭矢、食盐等物资,但是现在,这个渠道也断了。
去年,多尔衮倒是带着两白旗倒是在辽南搞过一阵子垦荒屯种,但也只能勉强自给。
如今,黄台吉人没了,他成了当家的那个人,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因为他现在要面对的可不只是两白旗自己的粮食短缺以及生活物资短缺问题,而是整个大清国,甚至包括外藩蒙古部落和北方臣服部落在内的粮食短缺以及生活物资短缺的问题了。
也就是现在正好处在夏季,粮食短缺的杀伤力稍稍有所缓和,粮价只是暴涨而已。
若是在冬季,大雪封山,江河冻结的情况下,大清国恐怕早就大闹饥荒,甚至开始出现人相食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硕托没有任何底气反驳,甚至根本不敢再多说什么。
至于硕托他们自以为手里还有筹码的和宁国问题,他干脆闭口不提了。
目前盛京城内还有一批来自和宁国的质子,也就是李倧十二岁以上的所有儿子,还有其他十二岁以上的近支宗室子弟约有十几人。
这些人,原本是作为人质扣押在盛京城里,用来制约和宁国君臣的。
按常理,李倧死了以后,会从被扣押在盛京城里的李倧亲儿子里选一个立为新的和宁亲王,回去汉阳城继位。
但是最这几个月里,鸭绿江以东形势突变,黄台吉派驻和宁国的监国大臣敬谨贝勒尼堪战死,所部兵马已经全军覆没。
现如今,顺从的李倧虽然已死,但是和宁国也已被杨振所控制。
大清国就算想方设法真的把李倧的亲儿子送回去争位,恐怕也无济于事了。
硕托清楚,这个时候如果再拿这个出来说事,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倒不如留待以后。
反正能将目前大清国东线与金海镇的停战状态继续保持下去,他就算完成这次的任务了。
于是,双方都不再说话了。
“这样吧,在你们承认东线现有边界的前提下,我可以把你们想要全面停战议和的请求,呈递到大明京师朝堂上去,包括设场互市的事情,毕竟,谁不想过太平日子呢?”
杨振“终于”松了口。
然而,正当硕托和拜尹图暗自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杨振话锋一转,说道:
“但是,你们回去告诉你们那位主子爷,本都督可以赞成朝廷与你们全面议和,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去除帝号,奉大明正朔,然后再谈其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不可能!”
“可不可能,你们不用跟我说,回去跟多尔衮说。总而言之,除了东线边界问题,若是朝廷将来征询本都督有关和议的意见,这会是本都督的第一条意见。”
对此,杨振倒是相当“坦诚”。
他知道多尔衮一方同意这一条的可能性不大,但他不在乎。
他本来就是要给全面停战议和的事情上难度,自然要提出一些义正辞严的要求。
一方面,消息传出去,单就这一条,就能抵消掉私下面见清虏使节的大部分罪名。
另一方面,在维持现状的前提下,不提出一个既大义凛然又带有高难度的要求,似乎也不足以令盛京方面相信自己的“诚意”。
但是看着好像又要据理力争的硕托,杨振摆了摆手,说道:
“不必白费力气,这是本都督作为大明臣子必须提出来的。至于将来和议的结果,则是由我大明京师朝堂决定。这个就看你们派到辽西的使节,与朝廷议和的最终条款是什么样的了。”
听见杨振这样说,硕托十分难得地与他的正使拜尹图彼此对视了一眼,然后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什么。
杨振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但是本着做戏做全套的思路,再次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当然,我金海镇前线大军也不会无限期等你们一直议而不决,三个月,三个月内若是议和无果,我们今日所谈的一切一律作废。”
杨振是不会等三个月的,最快一个月,最迟两个月内,他就能做好全部准备了。
到时征东军整编装备完成,各路兵马集结到位,加上金海、登莱二镇各路秋粮丰收,可谓兵精粮足,正是大举进军辽沈的最好时机。
崇祯十五年七月十三日上午,第二次短暂的会见结束,杨振即在安庆后、张国淦陪同之下,前往秀岩城南门外新起的移民集散营地,视察各项准备情况。
有一批在登州过海后,被秀岩城接引兵马领着,走半岛东海岸陆路北上的淮北齐鲁等地移民,即将在两三天内到达他们这趟移民旅程的终点站。
这批严格筛选出来的根底清白的移民,共计一千八百户,多达万余口男女老少,正是杨振两个月前答应给秀岩城的。
秀岩城不大,眼下驻军又很多,根本容纳不了这批新来的移民到城中安身。
因此,选在了南门外五六里的山岭下,一个靠山又近河的地方,搭建了一处足以临时安置一千八百户移民的简陋窝棚营地。
同时预备了相应的锅灶、柴薪、五谷杂粮,还有准备无偿分配给移民的简陋农具、番薯藤蔓等等大量的物资。
新到的移民们,会在这个集体的营地里,居住十天到半个月,直到他们在确认分得的荒地上面建好自家的窝棚安顿下来为止。
虽然从一开始,整个金海镇的大移民行动,都是杨振拍板发起的,但是对于具体的移民安置事务,他很少亲自参与其中。
这次恰逢其会,自然要去看看。
至于硕托和拜尹图一行,则是换上了来时的一身明军装束,继续由金海北路盖州城的钟令先率队,将他们原路遣送回去。
他们从杨振这里没有得到最想得到的东西,但也基本得到了杨振三个月内维持双方现有边界,互不轻启战端,等待和议结果的承诺。
崇祯十五年七月十六日午后,烈日炎炎,一支一眼望不到头的上万人的移民队伍,在秀岩城军民的欢迎之下,陆续抵达了早已预备好的临时安置营地。
杨振带着一支百人卫队,登上了附近的一道山岭,看着络绎不绝鱼贯而入山下营地的移民队伍,心中欣慰不已。
仅此一举,目前秀岩附近地区的汉人百姓数量,就差不多恢复到万历年间的水平了。
杨振正感慨着,远远望见安庆后领着一小队马兵,快马奔山岭上行来。
“都督,有总镇府的公文和夫人的书信!”
安庆后策马来到杨振等人所在的地方不远之处,一边下了马,一边拎着一个红布包裹的长方形匣子,说着话,快步来到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