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专注呼吸的修行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经常修习一种法,就能获得极大的功德,就能证悟极高的果位,是哪一种法呢?这种法就是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呼吸上。简单的说这种法就是:专注呼吸的修行。
比丘们,如何去专注呼吸,才能获得大功德,证悟大果位呢?世间人或众生不管是在山林野地,或是在某个大树下,或是在某个空屋中,不管身处何处,都盘腿坐下来,挺直身体,先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脸上,或者专注在嘴鼻上,或者专注在眼睛上,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自己的脸上。然后开始将对脸的专注转移到对呼吸的专注上,只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吸气与呼气上。
当吸气的时间比较长的时候,自己明白:「我这次吸气的时间比较长」;当呼气的时间比较长的时候,自己明白:「我这次呼气的时间比较长」。
当吸气的时间比较短的时候,自己明白:「我这次吸气的时间比较短」;当呼气的时间比较短的时候,自己明白:「我这次呼气的时间比较短」。
学习体验吸气的时候,气体经由鼻子、喉部、胸部、腹部进入身体时膨胀的整个感觉、感受,也就是体验吸气行为的开始,持续的中间过程,一直到结束这段时间内,整个身体的感觉、感受。
同样的学习体验呼气的时候,气体从腹部、胸部、喉部、鼻子呼出身体之外收缩的整个感觉、感受,也就是体验呼气行为的开始,持续的中间过程,一直到结束这段时间内,整个身体的感觉、感受。
学习体验不做其他行为和动作,只集中专注在呼气行为时,整个身体由于停止其他行为只专注在呼气行为上所产生的宁静、寂静感觉;同样的学习体验不做其他行为和动作,只集中专注在吸气行为时,整个身体由于停止其他行为只专注在吸气行为上所产生的宁静、寂静感觉。
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吸气行为进入初禅境界时的感觉,同样的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呼气行为进入初禅境界时的感觉。
比丘们,什么是初禅呢?远离欲望,舍离不善法后,就能进入有寻、有伺,隔离痛苦,生起喜乐的清净境界之中,在这种清净境界中还会对外界的事物有细微的分别、区别,这样的清净境界就是初禅。
比丘们,什么是有寻、有伺呢?什么是寻、伺呢?就是进入初禅境界的时候,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不会产生贪欲和喜怒哀乐情绪的清净事物上,由此替换掉贪欲、渴爱等等烦恼和痛苦。比如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呼吸的次数上,数吸气的次数,或者数呼气的次数。比丘们,注意不是同时数吸气和呼气,而是在数呼气和数吸气这两中行为中选择任意一种。或者数呼气,或者数吸气,如果两个都计数反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又比如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对一片树叶的观察上,除了对这片树叶的关注不再想其他的事情。
有寻、有伺就是需要用集中专注某种清净事物的方法来转移注意力,转移什么注意力呢?转移对贪欲、渴爱等等烦恼和痛苦的注意力。简单的说有寻、有伺就是:要用注意力集中专注的修行方法。
那么「寻」与「伺」又有什么区别呢?「寻」注意力集中专注的范围要大一点。「伺」注意力集中专注的范围要小一点。比如:注意力不仅集中专注在对一片树叶的观察上,还集中专注在对树叶上水滴的观察上,这就集中专注在了两个事物上,一个事物是树叶,一个事物是水滴,这就被称为「寻」,如果只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树叶上,只集中专注一个事物那就是「伺」。
「寻」与「伺」的区别就在于注意力集中专注的范围上,范围大的称为「寻」,范围小的称为「伺」。
比丘们,你们要注意:如来在这里解释寻、伺时讲到的数吸气次数或数呼气次数的例子,与如来之前解释「专注呼吸的修行」时,提到的体验吸气和呼气的感受与感觉的例子是不太相同的。
当数吸气或呼气次数的时候,是在数吸气次数与数呼气次数中选择其中一种行为来计数,或者选择数吸气的次数来计数,或者选择数呼气的次数来计数,二者选择其一。
当体验吸气和呼气感受与感觉的时候,不需要去数呼吸的次数,只是体验吸气和呼吸的感受与感觉,并且这两种感受与感觉都要去体验,是两者都要去体验,不是二者选其一。如来之前解释「专注呼吸的修行」时提到的吸气和呼气都是要去体验的,不能任选其中一种,要二者都要去体验。
比丘们,简单的说:「专注呼吸的修行」需要同时体验吸气与呼气的感觉与感受;而在数吸气次数或数呼气次数的时候,只需要在数吸气次数和数呼气次数这两者中选择其中一种计数。
「专注呼吸的修行」是吸气和呼气都要去体验。
「数呼吸的次数」要在吸气和呼气二者中选择其中一种行为去计数。
「专注呼吸的修行」是体验吸气和呼气的两种行为。
「数呼吸的次数」是在数吸气次数与数呼气次数中选择其中一种计数。
比丘们,你们这样去记忆会更加简单:「专注呼吸的修行」是专注吸气和呼气的两种行为;「数呼吸的次数」是专注吸气与呼气中的其中一种行为。
「专注呼吸的修行」专注的是两种行为;「数呼吸的次数」专注的是一种行为。
比丘们,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吸气行为进入二禅境界时的感觉,同样的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呼气行为进入二禅境界时的感觉。
比丘们,什么是二禅呢?进入初禅境界后,平息「寻」与「伺」,平息集中专注的事物,平息对外界事物细微的分别、区别。不再分别、区别外界的事物,将内心安住在一处,安住在一境,不散乱,由此进入注意力不专注事物,内心平静、安宁、清净的境界之中,在这个内心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中会生起清净的喜乐,这样的清净境界就是二禅。
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吸气行为进入三禅境界时的感觉,同样的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呼气行为进入三禅境界时的感觉。
比丘们,什么是三禅呢?进入二禅后,远离喜乐的感受,这种喜乐的感受是由身体与外界事物生起的快乐、喜悦、欢喜感受,是由物质事物生起的快乐、喜悦、欢喜感受,内心归于平静、宁静,保持修行的正念正知(正知、正念解释,见第一百四十六章),不忘失修行的正知正念,进入清净的境界,这样的清净境界就是三禅。
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吸气行为进入四禅境界时的感觉,同样的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呼气行为进入四禅境界时的感觉。
比丘们,什么是四禅呢?进入三禅后,灭尽快乐、痛苦、忧愁、喜悦等等喜怒哀乐的感受,进入不苦不乐的清净境界。平静、宁静的境界布满内心,内心安住在念想纯净、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什么是念想纯净、纯一的清净境界呢?就是内心的注意力只集中专注在清净、宁静这种单一的念想上。念想单一、纯正,这样的清净境界就是四禅。
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吸气行为进入空无边处境界时的感觉,同样的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呼气行为进入空无边处境界时的感觉。
比丘们,什么是空无边处呢?进入四禅后,不再挂念和执着世间一切的物质事物,不再执着和挂念物质世界,不再执着和挂念由物质事物生起的一切念想,明白虚空是无边无界的,这时就进入空无边处的境界。
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吸气行为进入识无边处境界时的感觉,同样的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呼气行为进入识无边处境界时的感觉。
比丘们,什么是识无边处呢?进入空无边处境界后,明白了虚空是无边无界的,进一步明白了自己的念想、认识、分别、判断也如同虚空一样是无边无界、永无止境的,这样就进入了识无边处的境界。
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吸气行为进入无所有处境界时的感觉,同样的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呼气行为进入无所有处境界时的感觉。
比丘们,什么是无所有处呢?进入识无边处境界后,明白了无边无界的虚空,自己无边无界、永无止境的念想、认识、分别、判断全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全部都是不存在的。其实什么也没有,其实什么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呢?因为世间的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念想、认识、分别、判断在内都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都是由各种条件生起的,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有灭尽、消失的时候。内心认为无边无界的虚空,认为自己无边无界、永无止境的念想、认识、分别、判断全部都是不存在的,由此就进入了无所有处的境界。
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吸气行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境界时的感觉,同样的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呼气行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境界时的感觉。
比丘们,什么是非想非非想处呢?进入无所有处境界后,明白了无边无界的虚空是不存在的,明白了自己无边无界、永无止境的念想、认识、分别、判断也是不存在的,就不会再在内心中生起任何的念想,虽然如此,可是内心中偶尔也会闪出一些微小的杂念,这些杂念非常的微小,就如同大海海面上漂浮着一滴菜油一样,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内心除了偶尔出现的极微小的杂念外,已经不会再生起任何的念想,这样就进入了非想非非想处的境界。
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吸气行为进入没有念想、没有感受、没有细微杂念的想受灭境界时的感觉,同样的学习体验由集中专注呼气行为进入没有念想、没有感受、没有细微杂念的想受灭境界时的感觉。
比丘们,什么是想受灭呢?进入非想非非想处的境界后,为了除灭极微小的杂念,就要灭尽一切的因缘条件,就要去修习缘起法(缘起法解释,见第十八章、第十九章)。也就是:「无明」完全褪去、消除、灭尽的时候,「行」就灭除了。「行」灭尽了,「识」就灭除了。「识」灭尽了,「名色」就灭除了。「名色」灭尽了,「六处」就灭除了。「六处」灭尽了,「触」就灭除了。「触」灭尽了,「受」就灭除了。「受」灭尽了,「爱」就灭除了。「爱」灭尽了,「取」就灭除了。「取」灭尽了,「有」就灭除了。「有」灭尽了,「生」就灭除了。「生」灭尽了,忧愁、悲伤、苦闷、忧虑、绝望、衰老、死亡就灭除了。修习缘起法,灭尽一切的因缘条件后,就不会产生任何的感受、念想,连最微细的杂念都不会产生。无念想、无感受、无微细的杂念就不会有任何的烦恼和痛苦,这样就进入了想受灭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其实就是不生不灭涅槃的境界,由此世间一切的烦恼和痛苦就灭尽了,生死轮回也由此永远的灭尽,再也不会出生在世间(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一百一十二章)。
比丘们,这样去修习对呼吸的专注就能获得极大的功德,就能证悟极高的果位。比丘们,经常修习对呼吸的专注就能最终引导、指引自己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境界。”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