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呼吸专注与不净观(1)

第一百六十七章 呼吸专注与不净观(1)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毘舍离国的大林重阁讲堂,有一段时间佛陀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教导给众多出家人不净观的修行方法,并且大力的赞叹不净观的修行方法,称赞修行不净观的圣弟子(不净观解释,见第一百三十五章)。

有一天,佛陀对众多的出家人说:“比丘们(比丘解释:出家人),如来将要静坐禅修一段时间,除了给如来送化缘所得食物的人之外,其他人不要让他们来见如来,当然如来在静坐禅修的这段时间里也不会见你们,你们要好好的按着如来所说的法去修行。”

众多的出家人回答:“世尊,我们会按您所说的正法去修行的。”

于是,佛陀就开始了长时间的静坐禅修,出家人们也各自的修行去了。

由于佛陀曾经大力的赞叹不净观的修行方法,称赞修行不净观的圣弟子,这些出家人们就非常重视对不净观的修行,他们对不净观中对身体或尸体的各种肮脏、恶臭、腐烂、不干净的形象与状态做了细致的实践观想。

他们为自己拥有这个肮脏、不干净的身体而感到羞愧、惭愧、不安,他们厌恶、讨厌自己肮脏、不干净的身体,由于佛陀曾经说过自杀会产生巨大的罪业,他们不敢自杀,于是就到处寻找杀手,要求杀手将他们自己杀死,就这样,刚开始是每天十个出家人自己要求被杀死,之后是每天二十个出家人自己要求被杀死,后来发展成为每天三十个出家人自己要求被杀死。

半个月后,佛陀静坐禅修完毕后,就召集众多出家人到自己的身旁。佛陀对阿难尊者说:“阿难,为什么比丘僧众的人数变少了呢?”

阿难尊者说:“世尊,是这样的,您静坐禅修前对比丘们讲说了不净观的修行方法,并且大力的赞叹不净观的修行方法,称赞修行不净观的比丘,于是很多比丘就非常重视不净观的修行方法,他们就非常认真的去修习不净观,结果由于他们过于的较真,导致了他们由修行不净观而开始厌恶、讨厌他们自己肮脏、不干净的身体,他们对自己这个肮脏、不干净的身体而感到羞愧、惭愧、不安。于是他们就到处寻找杀手,要求杀手将他们自己杀死。

世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每天有很多比丘僧要求杀手将他们自己杀死,我和其他尊者也劝阻过他们,可是他们不听我们的劝说,还是坚持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

世尊,如果您能够教导比丘僧众其他的修行方法,用来取代这个不净观的修行方法就好了,教导比丘僧众另一个能够指引、引导他们最终证悟完全智的修行方法那就很好了(完全智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陀说:“阿难,如来明白了。阿难,你现在去召集所有的比丘僧众到讲堂里来。”

阿难尊者说:“世尊,请您稍等片刻,我现在就去召集所有的比丘僧众到讲堂里来。”

没有过多久,所有跟随佛陀出家修行的出家人都来到讲堂之中坐好。

佛陀对众多的出家人说:“比丘们,如来之前为你们讲说不净观的修行方法,是为了让你们熄灭、平息、灭尽对身体的贪欲、渴爱,是为了让你们放下对身体的执着和挂念。

比丘们,虽然身体是肮脏、不干净的,但是修行要想有所成就还是要依靠这个身体,不依靠这个身体就无法证悟各种解脱的果位,就如同乘坐航船渡过大海的时候,虽然航船的底部会接触到海水,会被不干净的海水侵泡、污染,航船的表面会被各种污秽的尘土覆盖,但是不依靠航船就无法到达解脱的彼岸。

因此,你们在修行不净观的时候,要明白虽然身体是肮脏、不干净的,但是放弃了生命,舍弃了这个身体也是无法达到修行的目标的,也是无法证悟各种解脱果位的,不净观的修行是让你们熄灭、平息、灭尽对身体的贪欲、渴爱,是让你们放下对身体的执着和挂念,而不是让你们放弃生命,不是让你们舍弃身体。

比丘们,自杀的罪业大,要求别人将自己杀死的罪业也很大,不管是自杀还是要求别人将自己杀死都无法获得解脱,要依靠这个身体去修行才能获得最终的解脱。

比丘们,你们不要自杀,你们不要要求别人将自己杀死,你们要依靠身体去修行如来的正法,这样你们就能最终证悟解脱的果位,到达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彼岸。

比丘们,现在如来给你们讲说另一个修行的方法,这个修行方法就是「对呼吸专注」的修行方法。

比丘们,经常修行「对呼吸专注」的修行方法,就能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寂静、胜妙的清净境界之中。

经常修行「对呼吸专注」的修行方法就能让内心不被世间的事物或念想扰动、污染、影响,就能安住在单个、纯一的平静、宁静境界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一旦内心生起邪恶、不善的念想,「对呼吸专注」的修行方法就能将这种邪恶、不善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境界之中。没有生起邪恶、不善的念想,或者邪恶、不善的念想被灭尽了,就不会去说恶言,就不会去做恶行,灭尽了恶念、恶言、恶行就不会造下罪业,就不会导致不祥、危险、不幸的结果。

比丘们,犹如在夏季炎热的月份,空中经常因为干燥而漂浮着无数的尘埃,这时如果天空中下起大雨,那么这些漂浮在空中的尘埃就将被大雨冲刷到大地上,大雨将会让这些空中漂浮的尘埃消散,回归大地,大雨将会净化天空中漂浮着的尘埃。比丘们,同样的道理,经常修习「对呼吸的专注」就能净化内心中念想的尘埃,就能将邪恶、不善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境界之中。没有生起邪恶、不善的念想,或者邪恶、不善的念想被灭尽了,就不会去说恶言,就不会去做恶行,灭尽了恶念、恶言、恶行就不会造下罪业,就不会导致不祥、危险、不幸的结果。

比丘们,如何修习「对呼吸的专注」才能净化内心的念想尘埃呢?才能将邪恶、不善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境界之中呢?

世间人或众生不管是在山林野地,或是在某个大树下,或是在某个空屋中,不管身处何处,都盘腿坐下来,挺直身体,先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脸上,或者专注在嘴鼻上,或者专注在眼睛上,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自己的脸上。然后开始将对脸的专注转移到对呼吸的专注上,只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吸气与呼气上。

当吸气的时间比较长的时候,自己明白:「我这次吸气的时间比较长」;当呼气的时间比较长的时候,自己明白:「我这次呼气的时间比较长」。

当吸气的时间比较短的时候,自己明白:「我这次吸气的时间比较短」;当呼气的时间比较短的时候,自己明白:「我这次呼气的时间比较短」。

学习体验吸气的时候,气体经由鼻子、喉部、胸部、腹部进入身体时膨胀的整个感觉、感受,也就是体验吸气行为的开始,持续的中间过程,一直到结束这段时间内,整个身体的感觉、感受。

同样的学习体验呼气的时候,气体从腹部、胸部、喉部、鼻子呼出身体之外收缩的整个感觉、感受,也就是体验呼气行为的开始,持续的中间过程,一直到结束这段时间内,整个身体的感觉、感受。

学习体验不做其他行为和动作,只集中专注在呼气行为时,整个身体由于停止其他行为只专注在呼气行为上所产生的宁静、寂静感觉;同样的学习体验不做其他行为和动作,只集中专注在吸气行为时,整个身体由于停止其他行为只专注在吸气行为上所产生的宁静、寂静感觉。

比丘们,修习「对呼吸专注」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去体验吸气和呼气的感受与感觉。

比丘们,你们要注意修习「对呼吸专注」时,吸气和呼气都是要去体验的,不能任选其中一种,要二者都要去体验。

比丘们,如果你们希望:「远离欲望,舍离不善法后,进入有寻、有伺,隔离痛苦,生起喜乐的初禅清净境界之中,并让内心安住在初禅的清净境界之中。」你们就应该重视「对呼吸专注」的修行。比丘们,你们要注意在初禅的境界之中还会对外界的事物有细微的分别、区别。

比丘们,什么是有寻、有伺呢?什么是寻、伺呢?就是进入初禅境界的时候,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不会产生贪欲和喜怒哀乐情绪的清净事物上,由此替换掉贪欲、渴爱等等烦恼和痛苦。比如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呼吸的次数上,数吸气的次数,或者数呼气的次数。比丘们,注意不是同时数吸气和呼气,而是在数呼气和数吸气这两种行为中选择任意一种。或者数呼气,或者数吸气,如果两个都计数反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又比如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对一片树叶的观察上,除了对这片树叶的关注不再想其他的事情。

有寻、有伺就是需要用集中专注某种清净事物的方法来转移注意力,转移什么注意力呢?转移对贪欲、渴爱等等烦恼和痛苦的注意力。简单的说有寻、有伺就是:要用注意力集中专注的修行方法。

那么「寻」与「伺」又有什么区别呢?「寻」注意力集中专注的范围要大一点。「伺」注意力集中专注的范围要小一点。比如:注意力不仅集中专注在对一片树叶的观察上,还集中专注在对树叶上水滴的观察上,这就集中专注在了两个事物上,一个事物是树叶,一个事物是水滴,这就被称为「寻」,如果只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树叶上,只集中专注一个事物那就是「伺」。

「寻」与「伺」的区别就在于注意力集中专注的范围上,范围大的称为「寻」,范围小的称为「伺」。

比丘们,你们要注意:如来在这里解释寻、伺时讲到的数吸气次数或数呼气次数的例子,与如来之前所说的「对呼吸专注」的修行是不太相同的。

当数吸气或呼气次数的时候,是在数吸气次数与数呼气次数中选择其中一种行为来计数,或者选择数吸气的次数来计数,或者选择数呼气的次数来计数,二者选择其一。

修习「对呼吸的专注」是体验吸气和呼气的感受与感觉,不需要去数呼吸的次数,只是体验吸气和呼吸的感受与感觉,并且这两种感受与感觉都要去体验,是两者都要去体验,不是二者选其一。

比丘们,简单的说:「对呼吸专注的修行」需要同时体验吸气与呼气的感觉与感受;而在数吸气次数或数呼气次数的时候,只需要在数吸气次数和数呼气次数这两者中选择其中一种计数。

「对呼吸专注的修行」是吸气和呼气都要去体验。

「数呼吸的次数」要在吸气和呼气二者中选择其中一种行为去计数。

「对呼吸专注的修行」是体验吸气和呼气的两种行为。

「数呼吸的次数」是在数吸气次数与数呼气次数中选择其中一种计数。

比丘们,你们这样去记忆会更加简单:「对呼吸专注的修行」是专注吸气和呼气的两种行为;「数呼吸的次数」是专注吸气与呼气中的其中一种行为。

「对呼吸专注的修行」专注的是两种行为;「数呼吸的次数」专注的是一种行为。

比丘们,如果你们希望:「在进入初禅境界后,平息「寻」与「伺」,平息集中专注的事物,平息对外界事物细微的分别、区别。不再分别、区别外界的事物,将内心安住在一处,安住在一境,不散乱,由此进入注意力不专注事物,内心平静、安宁、清净的二禅境界之中。」你们就应该重视「对呼吸专注」的修行。比丘们,你们要注意在这个内心单个、纯一的二禅清净境界中会生起清净的喜乐。

比丘们,如果你们希望:「在进入二禅后,远离喜乐的感受,让内心归于平静、宁静,保持修行的正念正知(正知、正念解释,见第一百四十六章),不忘失修行的正知正念,进入清净的三禅境界。」你们就应该重视「对呼吸专注」的修行。比丘们,你们要注意如来所说的「在进入二禅后,远离喜乐的感受」这种喜乐的感受是由身体与外界事物生起的快乐、喜悦、欢喜感受,是由物质事物生起的快乐、喜悦、欢喜感受。

比丘们,如果你们希望:「在进入三禅后,灭尽快乐、痛苦、忧愁、喜悦等等喜怒哀乐的感受,进入不苦不乐的清净境界。让平静、宁静的境界布满内心,让内心安住在念想纯净、纯一的四禅清净境界之中。」你们就应该重视「对呼吸专注」的修行。比丘们,什么是念想纯净、纯一的清净境界呢?就是内心的注意力只集中专注在清净、宁静这种单一的念想上,念想单一、纯正。

比丘们,如果你们希望:「在进入四禅后,不再挂念和执着世间一切的物质事物,不再执着和挂念物质世界,不再执着和挂念由物质事物生起的一切念想,明白虚空是无边无界的,进入空无边处的境界之中。」你们就应该重视「对呼吸专注」的修行。

比丘们,如何才能做到「不再挂念和执着世间一切的物质事物,不再执着和挂念物质世界」呢?那就要超越物质事物、物质世界。超越的意思就是内心不会被物质事物、物质世界扰动、影响,不管物质事物、物质世界发生什么变化,内心都不会随着物质事物、物质世界的变化而产生波动,发生念想的变化,内心清净的境界始终保持不变,保持恒定。简单的说就是:内心的清净状态始终保持不变,不会受到物质事物、物质世界的扰动与影响。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佛陀的本怀:如同大海般深广的智慧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佛陀的本怀:如同大海般深广的智慧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七章 呼吸专注与不净观(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