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襄阳之守
赞曰:
汉水出地间,
襄阳雄天下,
龙城待飞将,
胡帜满故夏。
襄阳自古英雄城。千年之前,关公挺进中原,在此威震华夏;本朝,武穆以此发动北伐,恢复中原。所以,关圣与武穆并称为“武圣”,不是没有道理的,至少在襄阳这个文化意念上他们是有交集的。
更有郭靖大侠,倾尽一生,坚守襄阳。这郭姓,加上他老丈人的名字,正好凑一个大宋的大厉阶郭药师,也不知金庸怎么想的,他不可能不知道郭药师吧。一般认为,作为蒙古自幼培养的汉人豪杰,为蒙古征战四方,郭靖的原形应该来自历史人物郭侃,不过郭侃虽然也是个有能耐的人,却一生未叛蒙古,并且一生未为汉人出过一点力。《满床笏》中所唱诵的郭子仪持方天画戟,而郭侃正是汾阳王嫡系;水浒赛仁贵郭胜自然也是方天画戟,却是郭靖祖先。民间文化中相同的兵刃、相同的姓氏往往是意味着相同的血脉,郭子仪与郭胜,郭侃与郭靖,如果硬要说一点关系没有,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观点。所以,我私下认为,郭靖作为文学形象,不是一个好的人设。
郭侃与襄阳也是有交集的。《元史》载:世祖即位,侃上疏陈建国号、筑都城、立省台、兴学校等二十五事,及平宋之策,其略曰:“宋据东南,以吴越为家,其要地则荆襄而已。今日之计,当先取襄阳,既克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滩巴蜀不攻自平。”后皆如其策。从大军克襄阳。江南平,迁知宁海州。居一年,卒。
从中东、欧洲转战万里回来,就一头从旭烈兀怀里转投忽必烈旗下,参与攻宋。哪里有活去哪里,这郭侃可称得上劳模了。其人也,有谋,献策平宋;有勇,从攻襄阳。不谈国外堪称玄幻的经历,单在国内表现看,也可称得上“文武双全”了,难怪日本人誉之为中国第一。
襄阳所处的南阳盆地具有东西伸展、南北交汇的特点。无论是东西之争,还是南北之争,南阳盆地都是必争之地。从1235年端平二年蒙军从唐州南下,兵锋直指襄阳开始,蒙古三次南侵,襄阳均首当其冲。直至1273年陷落,整整四十余年,足足可称一代人的时间了。期间蒙古两次无奈地到欧洲武装旅游两次,把整个世界文明踩在脚下,还是未能在襄阳得逞。相比之下,襄阳比君士坦丁堡更适合“永不陷落”之称(钓鱼城虽然也没有陷落,但城市名气与规模,显然也是考虑评价时的权重。)
当时襄阳当面方向的,正是窝阔台大汗三太子阔出带领的蒙古南下主力。阔出是窝阔台属意的继承人,他兵强马壮,不久及占领了襄阳。蒙古人正在享受他们的胜利,如此的轻易使他们决计想不到,他们需要再次做到,并且要到四十余年后。因为“机动防御大师”孟珙,不答应。
孟珙赶到前线时,蒙军正在编造木筏,准备渡江,孟珙的军队一投入战场,立刻连破蒙军二十四寨,打得蒙军溃逃北撤,总算稳住了战局。此后,南宋为收复襄阳,调动大批军队与蒙军在襄阳城下展开长达三年的、异常残酷的拉锯战。孟珙在这次战役中显示出异常卓越的战斗韧性和耐心,他把襄阳附近的蒙军据点一一拔除,终于在1239年依靠内应将襄阳收复。与此同时,攻打南宋的其他几路蒙军也纷纷撤退,第一次襄阳之战以南宋大获全胜,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告终。
最大的成就是,阔出太子殆于此役中。以至于窝阔台只能指定阔出之子孛儿只斤·失烈门为继承人。为后来贵由、失烈门争位,最后被蒙哥一网打尽,打下了良好的铺垫。蒙古人有内斗的传统,但是几乎每一次内斗,都是大宋打出来的战果触发的。格毙阔出太子,可以与斩首蒙哥大汗相提并论,触发的内斗、蒙军尽归大漠争位,为世界人民作出了不可想象的贡献。试想,一个统一的无敌的蒙古帝国,最终只怕只有太阳才是他们的尽头。
一二五一年,蒙古蒙哥汗即位。一二五八年初,蒙哥发动三路大军侵宋。蒙哥亲自率领主力军入侵四川,皇弟忽必烈率军攻打鄂州,又命侵入云南的兀良哈台军北上攻潭州,企图在鄂州与忽必烈会师。这次主攻方向在四川,襄阳不是主战场,且蒙哥战死于合州,忽必烈回去争位。襄阳再一次安然无恙。这是一次更大的奇迹。亦即《神雕侠侣》中描写的背景。大概唯一与当时历史挂得上钩的,是书中一句“大将王坚带领弓箭手在城头放箭”了。不过那大抵是合州钓鱼城的情景,而不该出现在鄂州襄阳城。如果一定要描摹襄阳城头的大战而又不出现什么大侠、丐帮,那一定是“高达带领弓箭手在城头放箭”,很二次元,是不是?按照网上的调侃,可以引用为“不是蒙古无精骑,奈何宋军有高达。”
公元1261年,忽必烈听取了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再次攻打襄阳,作为打破宋蒙对峙的突破口。1267年,襄阳之战正式拉开序幕。为了夺取襄阳这一战略要地,忽必烈调集阿术、阿里海牙、刘整、张弘范、史天泽等一大批名将进行围攻。根据史天泽的意见,蒙古军在襄阳城南筑起了长围,堵死了襄阳以南的陆路交通,截止1269年,蒙古军基本上完成了对襄阳长期围困的军事部署,襄阳和樊城变成了两座孤城。
当时守襄阳的,正是金庸笔下的吕文德。要说此人,与贾似道互为表里,贪赃枉法,但对蒙古还是坚决的,说白了就是一军阀。大宋想尽办法防军阀防了一辈子,最终还是把性命交到了军阀的手里。可见人治再美也是不可长久的。吕文德守襄阳这么多年,蒙古大举南下虽然只有三次,平日里骚扰总是不断的。吕文德没有功劳也算有苦劳,可惜最后一把让蒙古忽悠了,平白设了榷场,让蒙古人从容设置据点。从1267年起,蒙古一面在襄阳、樊城四周筑城,以切断城中粮食的补给,一面得刘整操练水军,向襄阳缓缓逼近。结果如刘表般在北军兵临城下时惊惧而亡。这吕文德的继承人是他兄弟吕文焕,可比刘表的接班人刘琦刘崇牛逼多了,在蒙古精兵的疯狂围攻下,坚守了六年。
襄阳能在无敌蒙古前支撑那么多年,与其独特的地形有关。襄阳樊城双城夹汉水,而草原民族没有水军,双城矢贯相接,汉水保证后勤源源不断,故蒙古纵然横行天下,在襄阳前并没有太多办法。此次,蒙古调整策略,步步为营,誓取襄阳。刘整操练的水军截断汉水,张顺、张贵兄弟先后败亡于汉水突破,襄阳的陷落已大势难挽了。何况,还有西征阿拉伯带回的回回炮,火器水平也已不弱于宋军。当时,吕文焕守襄阳,范天顺守樊城,范天顺是混赖范文虎的儿子(这范文虎是有名的祸害,在哪边就坑哪边)。这吕文德、范文虎都不是东西,这吕文焕、范天顺倒都是一等一的豪杰,可见南枝北枝论无所不在。
1273年,蒙军对樊城展开最后攻势。经过激战,蒙军烧毁了樊城与襄阳之间的江上浮桥,樊城彻底孤立。刘整率战舰抵达樊城城下,用炮轰开西南角,蒙军随即拥入城内。范天顺自杀,更加显得范文虎当汉奸的鄙下。宋将的拼死反抗激怒了蒙军,为了震慑襄阳,蒙军在樊城陷落后将樊城内的军民全部屠杀干净。蒙古入宋屠城不多,除了拖雷当初借道宋境搞屠城外(实在看不出这个所谓郭靖安塔有什么可取之处),也就樊城有屠城吧。吕文焕无力回天,为免一城百姓惨遭屠戮,只能投降。
襄阳既失,则国之屏障尽去。吕文焕后来一路招降宋军,实乃顺势而为了。虽说大节有亏,但与刘整之穷凶极恶不可相提并论。孤守襄阳期间,身后有贾似道、范文虎等不断地坑害,实非战之罪也。如同方先觉,你可以讽刺他们“见说李陵生,不若张巡死!”但不能强求他们取道德高限,何况他们的忍辱偷生,是以避免大规模人道危机为能的,也没有返身恶狠狠地杀向同胞,与那种主动投效、恶毒献策、凶狠杀人还是有区别的。
蒙古攻宋近五十年,实是当时天纵的蒙古强兵攻取各国所没有它例的,这也足够南宋骄傲了。事实上,蒙古是足足熬掉了大宋最强的一代人方得其手,包括赵葵、孟珙、章梦飞、余玠、王坚、高达等,至于后来的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李庭芝辈,只能歌颂一下他们的气节罢了;当然,蒙古还不是也不过崛起了一代人,包括黄金家族以及四杰、四獒罢了,短短百年未到,已经轮到让人感叹脱脱、王保保们的无力回天了。
谬史氏曰:五十年不能下的名城,可称得上是一个世界守城史上的奇迹,更何况是在攻无不克的蒙古军团面前。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