鳕鱼、琵琶鱼及其同类

鳕鱼、琵琶鱼及其同类

鳕鱼、琵琶鱼及其同类副棘鳍总目因其重要的经济地位而闻名,在年度海洋捕捞量中,鳕鱼及其同类所占的比例极高。副棘鳍总目包括了各式各样的物种形态,从呈典型鱼形的物种,如鲑鲈鱼、鳕鱼、狗鳕、黑线鳕,到那些体形和体色都十分奇特的物种,包括从头到脚扁平得像烤薄饼一样的物种、有极强伪装的物种、栖息在各式各样的无脊椎动物体内的物种,以及那些有生物发光诱饵的物种和能通过性寄生来繁殖的物种。

依据当前系统分类结构,副棘鳍总目最初创建于1966年(分别在1969年和1989年进行过相应修改),包括5个物种目,是除刺鳍鱼(棘鳍总目)的主要类群外的大量类群的总和,也就是说,所有这些物种形态都处于相似的进化等级,但都没有刺鳍鱼的特征。尽管副棘鳍总目的建立能够使棘鳍总目的界定更加简洁明了,但有关副棘鳍总目的正确性仍存在许多争议。这一类群划分在过去数年间不断受到各种困扰和质疑,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该类群物种缺少共有的独一无二的特性。一些最优秀的当代鱼类研究者曾对此进行数度尝试,但至今仍然没有为该类群给出严格的定义,换言之,仍然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基础依据来支持其成为一个自然类群。

几乎所有副棘鳍总目的物种都是海生物种,它们中的大多数栖息在浅水域,也有些物种栖息在非常深的中海区、深海区和世界大洋的海渊区。还有一些(仅有约20个)特殊的非海生物种栖息在淡水中,它们与鲑鲈及其同一物种目的9个物种一道仅栖息在北美的淡水栖息地。

鲑鲈鱼及其同类

鲑鲈目

鲑鲈鱼及其同类都是小型鱼类,最大体长不过20厘米。其结构介于包括鲑、鳟和鲱鱼在内的软鳍原始鱼类与包括岩石鱼和鲈鱼在内的刺鳍鱼类之间,它们是一个曾经分布广泛的大型物种类群在现今的遗留物种,显然属于该类群(海生畸头属)的化石源自晚白垩纪(0.95亿~0.65亿年前)的欧洲,此外还有几个北美的始新世(约0.55亿~0.34亿年前)淡水物种属化石。

鲑鲈科鲑鲈鱼的2个物种因其鳟形脂鳍和模糊的第1条鲈形背鳍而得名,该背鳍前端有刺,而后端则由软刺组成。沙滚鱼的分布仅局限于美国华盛顿、俄勒冈和爱达荷州境内布满杂草、流速缓慢的哥伦比亚河泄洪区。它们的鱼鳞具有栉状空白边(栉鳞),体呈奇特的绿色,上有暗点。其最大体长约为10厘米,只有它们的同类鲑鲈鱼的一半大,鲑鲈鱼比沙滚鱼分布更广泛,涵盖从加拿大西海岸到北美五大湖和密西西比-密苏里河流域。鲑鲈鱼虽然也有2排斑点,但它们的身体却是透明的,因此从侧面就可以看到其腹腔的内层。这2个物种都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它们本身也是许多肉食鱼类的猎物。

分布于美国东部的静水和流速缓慢水域中的喉肛鱼是喉肛鱼科唯一的物种,这种行动迟缓的深色鱼最长可达13厘米,没有鲑鲈鱼那样的脂鳍,以无脊椎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它们最与众不同的特性在于其肛门的奇特发育过程:幼鱼的肛门处于通常的位置,即在臀鳍的前方,但随着鱼的成长,肛门不断前移,因此成鱼的肛门则位于喉下。

洞鲈科包括5个属,其中3个属的物种仅栖息于美国肯塔基及其相邻州境内的石灰岩穴中。沼泽鱼是一种有眼有色物种,栖息于从美国西弗吉尼亚到佐治亚州的静水和滞水中。尽管它们的眼睛具备视觉功能,但仍然躲避光线,在白天藏匿在石头和木桩下。春洞鲈栖息在肯塔基和田纳西的地下水域中,它们虽没有自己唯一同类所具有的黑色条纹,但是仍然有有用的眼睛。这2个物种的皮肤上都有一系列发达的感觉器官,尤以春洞鲈为最。

该科的其他4个物种都是盲物种。南方洞鲈不仅无眼,也没有体色和腹鳍。它们的身体和尾鳍上有几排乳突,对波动十分敏感。它们分布在从美国奥克拉荷马到田纳西和北阿拉巴马的大片地区,人们认为这是因为它们能在地下水域穿行所形成的。北方洞鲈呈白色,有着被皮肤覆盖的微小眼睛和细小的腹鳍。与其近族一样,北方洞鲈的身体上也有垂直排列着的乳突。它们的繁殖机制很特别:雌性产下少数几个相对较大的卵,待其受精后,雌性便将受精卵置于自己的鳃腔内长达10周,直至其孵化出来。洞鲈科的最后一个属宽吻盲属特别稀少,仅包括阿拉巴马洞鲈1个物种,该物种被IUCN列为极危物种。

新鼬鱼及其同类

鼬鳚目

新鼬鱼及其同类包括5个外表十分相近的物种科,它们都有着非常小的头、逐渐变细的长身体和长长的背鳍,它们的臀鳍向后延伸,通常与尾部相接。当有腹鳍时,其腹鳍位于身体前方的鳃盖下甚至喉下,有的也位于下颌之上。

隐鱼或者珍珠鱼(隐鱼科)大多栖息在温暖的热带海洋中,它们都是纤细修长的物种,有伸出的长尾巴。它们的生命史十分复杂,需经过2个不同的幼鱼期,即跗端幼生期和房客幼生期。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人们曾将这2个幼鱼形态视为2个毫无关系的单独类群。

所有的隐鱼都是潜行的,栖息在各种各样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身体里,包括海参、蛤、被囊动物、海胆,或其他任何有着合适体腔的动物。牡蛎体内的一些小型隐鱼物种被埋于其壳壁内,因而被称为“珍珠鱼”。普通珍珠鱼是一种常见的地中海物种,体长约为20厘米,栖息在大海参的体腔内。与其许多近族一样,普通珍珠鱼也是以尾巴先入的方式通过肛门进入到海参体内的;它们素以宿主的内脏器官为食而闻名,着实令人惊讶。其幼鱼营自由生活,只有成鱼才具有半寄生的习性。隐鱼通常以底栖无脊椎动物或小型鱼类为食。

鼬鳚科包括一些并不知名但却十分有趣的鱼类,通常即指新鼬鱼或鳚鱼。它们都是有着长背鳍和臀鳍的长体鱼类,其臀鳍通常与尾鳍连在一起。鳚鱼的身体通常比新鼬鱼宽厚,其头部也比鼬鱼宽得多,它们的头部末端还有线形腹鳍。新鼬鱼的腹鳍也具有类似形状,位于喉的下方。部分物种的雄性有着阴茎状的插入器官,此器官可以把精子包传入雌性的生殖道中。部分物种为产卵物种,另一些则在母体内孵化受精卵,孵化后出现的就已是完全成形的新生个体。

知识档案

鳕鱼、琵琶鱼及其同类

总目副棘鳍总目

目鲑鲈目、鼬鳚目、鳕鱼目、蟾鱼目、鮟鱇目

约1225个物种,分为267个属和39个科。

分布:呈世界性分布于各大洋热带和温带水域中。

鲑鲈鱼、新鼬鱼和鳕鱼的代表物种

1.鲑鲈鱼,鲑鲈科;2.喉肛鱼,喉肛鱼科的唯一物种,其物种2a的特性是,随着鱼类的不断生长,其肛门的相对位置也随之不断变化——幼鱼的肛门位于身体的极后端,当其发育为成鱼时,肛门则向身体的前端移去;3.珍珠鱼,隐鱼科,其成鱼栖息在海参体内;4.新鼬鱼,鼬鳚科;5.长尾鳕,长尾鳕科;6.发光鳕鱼,发光鳕鱼科;7.非洲鳕或蓝牙鳕,鳕鱼科;8.大西洋鳕鱼,鳕鱼科;9.蝌蚪鳕鱼,稚鳕科。

新鼬鱼大多为栖息在温暖海洋的潜行穴居小型物种。太平洋东部的泰勒唇鼬鳚以尾巴先入的方式在沙地或岩石缝隙上掘穴;当它从洞里出现时,会将自己的身体调整到垂直方向,只将身体的后部留在基质内。岬羽鼬仅分布在南非近海从鲸湾港到阿尔戈湾的区域内,栖息在50~450米深的广大水域里。岬羽鼬最长可至1.5米,是新鼬鱼中最大的物种。其肉质极佳,尤以肝为最,深受美食家的追捧。由于对它们的捕捞并无规律可循,所获数量也不多,因此经济价值并不明显。

鳚鱼呈世界性分布,大多栖息在深水域中。少数栖息在浅水域的物种较易受惊,喜潜行生活,躲藏在岩石或珊瑚间。这种避光性可能导致了墨西哥犹卡坦半岛和古巴的穴居物种的产生。它们的洞穴都靠近海洋,里边均为咸水,但咸度不一。墨西哥盲穴鱼仅栖息在墨西哥犹卡坦的巴拉姆穴中,十分稀少,仅有极少的几个标本可供研究。它们的眼睛很小,上面还覆盖着皮肤。盲须鳚物种是该科中最具淡水生特性的物种,它们的体色多变,从白色到深紫罗兰色或深棕都有,令人印象深刻。它们能产下完全成形的新个体。就目前所知,岩穴盲须鳚仅在巴哈马群岛有一处与外界隔绝的分布,它们是1967年在靠近拿骚的石灰岩地区里的小面积淡水水池——美人鱼池被发现的,1970年,它们被界定为新的物种,其未来如今正受到商业开发的严重威胁。

鳕鱼及其同类

鳕鱼目

鳕鱼目包括鳕鱼及其同类,是5个副棘鳍目中最大的一个,约含500个物种。它包括无数极具经济价值的物种(占世界海洋捕捞量的1/4强),如大西洋和太平洋鳕鱼、狗鳕、黑线鳕、青鳕,还有许多栖息在深水域的小型物种,这些小型物种的生物特性虽十分有趣,但其应用价值甚微。

鳕鱼类群广泛分布于各深海和浅海中,涵盖从热带到南北极地区。它们大多为长体鱼类,腹鳍位于身体的极前端,一般在胸鳍之前。它们的背鳍和有时与尾鳍相连的臀鳍都很长,背鳍常分为2或3个独立的单元,臀鳍常分为2个独立的单元。它们的鱼鳍上都没有真正的刺。

许多具有经济价值的鳕鱼都聚集成群,在未遭受严重的过度捕捞之时,各鱼群包含的个体数量往往十分惊人。许多年来,每年在北大西洋捕获的大西洋鳕鱼约有4亿条,其间的任意时间中,该物种的数量都相当巨大。一条雌性大西洋鳕鱼一般能产下超过600万个卵,因此,有些生物学家预测,如若任其发展,那么它们的总量会在很短时间内恢复至其原有水平。

在鳕鱼目已确认的12个物种科中,有部分物种经济价值相对较小,因此只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

包括长尾鳕或鼠尾鳕在内的长尾鳕科是一种栖息在深海、分布广泛的大型物种科,有逐渐变细的长身体。它们的嘴位于大头的背面,几乎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前伸的长吻。其中许多物种的雄性的鳔上都有鼓肌,能发出震耳的声音,这应该是为了生殖的需要而吸引异性的注意吧。它们多有功能不明的发光器官,纵向排列于其腹部皮肤之下,发光器官与外界连接的开口正好在肛门之前。

稚鳕科是一个呈世界性分布的深海鳕鱼科,几乎遍及各大洋,从南极到北极无所不在。它们包括约100个物种,分为18个属,其中近一半物种都属于须稚鳕属和丝鳍鳕属。它们的背鳍和臀鳍配置各异,一般有1~2条背鳍,极少物种有3条背鳍,此外还有1或2条臀鳍。该科物种很少长至90厘米长。

蓝狗鳕分布于北太平洋、大西洋北部和南部、印度洋约500~1300米深处,其实是一种稚鳕物种。它们短小的第1背鳍的第1刺十分长,其体色从深紫直至深棕。红稚鳕也是一种稚鳕,是澳洲南部、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近海的常见物种,是那里的食用鱼类。与其近族相比,红稚鳕的栖息地要浅得多,从50米深处就有其踪迹,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200~300米的深处用拖网将其捕获的。它们的第1个标本是詹姆斯·库克船长在其第2次航程(1772~1775年)中获得的,并在1801年由知名的马库斯·艾利瑟·布洛赫与乔安·歌特洛·施奈德团队正式予以描述确认。日本稚鳕有发光器官,该科中的许多其他物种也是如此。这种发光器官呈球根状,并有一条管将其与肛门附近的直肠连通起来。它们的腺体上有反射体,光就通过肛门前的无鳞区域射向外界。

通常所称的海鳅是海鳅科物种,该科包括约12个物种,均属于一个属(海鳅属),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表面水域中。它们都是海生物种,也有少数能进入到河口区域。它们的臀鳍和第2背鳍互成镜像,都较长,前后两端高而中间较低。它们的第1背鳍仅有1条单刺,从头部的背面延伸出来,其水平位置正好位于眼睛之下。它们都是小型鱼类,最大体长仅为约12厘米。与该科的其他物种相比,麦克克莱得海鳅的地理分布极广,而且栖息的深度范围也较广,从水面延伸至4000米深处。海鳅科物种很难界定和辨识,人们对它们的生物特性几乎一无所知。

无须鳕科狗鳕的身体较长,有短小的第1背鳍和长得多的第2背鳍;它们的第2背鳍和臀鳍都与其尾部分开。太平洋狗鳕的臀鳍和第二背鳍上都有深槽,几乎但并不完全将这些鳍一分为二。欧洲狗鳕的分布范围延伸至地中海,最长可达140厘米,重逾15千克。在历史上,它们一直是西欧人民的重要食用鱼物种。欧洲狗鳕在夜间摄食,它们的大嘴喜捕食鱿鱼和小型鱼类,甚至还捕食自己的同类。人们能在水域中央捕获到它们,但它们在白天就会栖息在水底附近。它们的产卵开始于12月,或直至4月才开始,常在180多米深的地方产卵,但随着季节的变迁,它们也会迁徙至较浅的水域产卵。它们的卵漂浮在水面,将来的个体数量主要由当时的气候决定。若风将卵从食物丰富的海岸地区吹走,那么能存活下来的新生幼鱼就十分有限,从而导致今后几年的捕捞业都不甚理想。

细长臀鳕是一种小型的鳕鱼物种,大量分布于大西洋东部和地中海。它们在当地是食用鱼类,也可制成鱼粉产品。

深海无须鳕分布在南非,特别是食物丰富的南非西海岸地区。它们与欧洲狗鳕外形相似,但体型较小,其雌性(82厘米)和雄性(53厘米)的最大体长差异明显。该物种栖息在近水底处,即深度为200~850米的大陆架面上。它们的产卵可能发生在9~11月间,与欧洲狗鳕形成鲜明对比。人们主要靠海底拖网来捕获该物种,有时也用多钩长线进行垂钓。新鲜的深海无须鳕肉质鲜美、口感上佳;其陈鱼的味道和质感都较为逊色。

狗鳕也分布在新西兰近海(南方狗鳕),以及南美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分别为南太平洋狗鳕、智利狗鳕以及阿根廷狗鳕)。与该科的其他物种一样,这些物种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即使不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也能制成宠物食物、鱼粉和肥料。

鳕鱼科大概是副棘鳍总目中最具经济价值的物种科,包括约30个物种,其中大多数都分布于北半球的大陆架上,只有1个属(三须鳕属)的岩鳕鱼物种也分布在新西兰、克革伦群岛以及南非的沿岸海域。鳕鱼有2或3条背鳍,1或2条臀鳍,其鱼鳍都没有刺。其中许多物种都有1条下颚须,部分物种的吻上还有其他长须。

一般说来,鳕鱼物种都是海生的,而有斑的棕色鳗形江鳕却是个例外。它们的第1背鳍较短,正好与长长的第2背鳍相接;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的寒冷滞水或静水中。20世纪,它们在从约克郡南部至英吉利东部的英国东海岸一带十分常见,如今它们在那里可能已经灭绝了,近年来,人们再也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其出现的可靠报告。对当地排水系统和管道的疏浚是造成这种灭绝状况的主要原因,疏浚不仅移除了能给新生江鳕提供保护的杂草,也使江水的流速变快,素喜滞水的江鳕则无法适应这种新的环境。

江鳕在冬季和早春产卵,就其整个分布地区而言,其产卵集中于11月至次年5月间,但加拿大江鳕的产卵季则是从1月至3月。江鳕的大型雌性素以能产下数量惊人的卵而著称,人们估计在加拿大,一条34厘米长的江鳕能产下45600个卵,而一条64厘米长的江鳕则能产下1362077个卵!江鳕多数在夜间活动,以无脊椎动物和底栖鱼类为食。尽管江鳕的肉质营养丰富,其肝脏还富含大量维他命A,但却未能被广泛用做人类食物。不过,芬兰、瑞典、俄罗斯的欧洲地区都将其视做商业捕捞的对象,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江鳕也有少许经济价值。

江鳕是鳕鱼目中唯一的完全淡水生物种,它们以下颚上的单须为其特征,栖息在流速缓慢的宽阔河流或深湖中,在黄昏或夜间摄食。

长鳕(鳕属)包括2个物种,外形类似大型海生江鳕。蓝鳕分布在巴伦支海和西至格陵兰岛(包括冰岛)及纽芬兰岛的地区,以及环英格兰岛和南至摩洛哥的地区,并延伸至地中海。其姊妹物种简称为鳕,它们的分布区域几乎与长鳕重合,但它们在格陵兰岛水域的分布区域更小,也几乎未在地中海西北部出现。它们在水下约300米处最为常见,一条大型雌性鳕可存活15年之久,重达22千克。鳕经济价值很高,但它们却素以出众的繁殖能力闻名于世。人们曾在一条1.5米长、24千克重的雌性鳕的卵巢内发现了28361000个卵,这也是脊椎动物中产卵数量的最高记录。

大西洋鳕鱼和黑线鳕都是北大西洋出产的倍受推崇的食用鱼类。19世纪当北大西洋渔场刚被开发出来时,曾经在那里捕获到长2米重达90千克的大西洋鳕鱼;由于密集捕捞之故,如今那里一条18千克重的大西洋鳕鱼就可被称做巨型鱼了,而多数商业捕捞的个体尚不足4.5千克。在其分布区域中,大西洋鳕鱼的种群呈现极强的离散性(一般称做亚种),但它们的个体会从一个种群迁徙至另一种群,这也避免了其亚种状态的一致化。

长期以来,大西洋鳕鱼都是一种极具经济价值的鱼类物种,但在21世纪初期,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使物种数量极大萎缩,尤其是北海地区最为严重。

冬末和早春,大西洋鳕鱼会在180米以上深度处产卵。它们的卵漂浮在水中,随着水流广泛扩散开去。新生仔鱼在水面被孵化出来,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当它们约2个月大、长至约2.5厘米长时,便会栖息在靠近水底的地方。

大西洋鳕鱼的成鱼以大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但在其生长的过程中也捕食大量的鱼类。白天它们会聚集成群在水底活动,夜间它们就会“单打独斗”,营或多或少的单生生活。北方大西洋鳕鱼物种会向南迁徙产卵。黑线鳕的生活形态类似于大西洋鳕鱼,但它们体型更小,很少能重达3.5千克。

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还栖息着许多经济价值不太明显的小型鳕鱼物种属。细长臀鳕在大西洋十分常见,数量众多,据说味道不错,但尚未对其进行大范围的捕捞。在丰年,长臀鳕每年的产量为22000余吨,蓝鳕每年的产量为708000吨。青鳕虽然经济价值较低,但却常被制成新鲜或冷冻制品销往市场。经济价值很高的绿青鳕与大西洋鳕鱼和黑线鳕十分相似。在太平洋中,太平洋鳕鱼和阿拉斯加青鳕则是鳕鱼科中数量最多、最重要的物种,其中太平洋鳕鱼如今已是大不列颠哥伦比亚拖网捕捞上来的主要底栖鱼类物种。加拿大和北太平洋西部所采用的主要捕捞工具是拖网,有时也使用多钩长线、曳绳和手执钓丝。太平洋鳕鱼虽由许多具有不同行为模式的各异种群组成,但其总体的生物特性还是与大西洋鳕鱼迥然不同。壁眼青鳕如今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底栖鱼类资源,它们在北太平洋有12个主要的分布点,近年来其产量已超过6700000吨。

蟾鱼

蟾鱼目

蟾鱼是在滞水底栖的物种,大部分都分布于较浅的温暖海洋中。它们的身体短而粗壮,头部较宽,眼睛位于头部顶端。它们的大嘴中有牙齿,这也反应了蟾鱼的肉食性生活方式。其中许多物种都有与其背景相适应的掩护体色。部分物种还有育幼行为,如美洲东部沿海的牡蛎蟾鱼。它们在有保护的地方产下大卵,琵琶鱼可简单地分为3个类群:第1个类群包括鲉鮟鱼或和尚鱼,第2个类群包括躄鱼、掌鱼、阔口鱼和蝙蝠鱼,第3个类群包括深海角鱼。鮟鱇目约包括310个物种,几乎所有物种都以位于吻尖的第一背鳍刺为其特征,它们的这根刺能作为其钓鱼的工具。上述前2个类群主要由底栖物种组成,而最后1个类群则主要由栖息在海洋中部、深海及深渊地区的浮游物种组成,除了少数物种能进入到河口区域外,大部分物种都仅分布于海洋中。

琵琶鱼

鮟鱇目

鮟鱇鱼或和尚鱼(鮟鱇科)包括约25个物种,是身体扁平的大型底栖物种,其头部和嘴十分巨大。普通鱼广泛分布在从巴伦支海到北非的欧洲沿岸,以及从地中海到黑海的区域,栖息深度从水面直至1000米深处。它们体长能达1米,是十分凶猛的肉食物种。琵琶鱼通常喜欢在水底摄食,它们躲藏在岩石和植物之间,半埋在沙砾或泥土中,它们的一系列肉质皮肤片使其整个身体轮廓不再清晰可辨,此时它们会摇动其色彩绚丽的诱饵,将猎物吸引至自己的大嘴附近。然而,它们也与该科的其他物种一样,常常会游至水面攫取鹅、在幼鱼孵化出来之前,都由雄性负责护卵。毒蟾鱼仅分布于加勒比海南美沿岸的30~60厘米深处。正如它们的名字所显示的那样,毒蟾鱼会给毫无戒心的沐浴者和捕捞者造成十分严重的伤害,据说它们的扎刺是所有鱼类中最为发达的。它们的背鳍和鳃盖上的刺中空,与其毒囊相连通。毒蟾鱼埋在沙砾中,通常只将眼睛露出来,当它们被踩时,其刺就如同皮下注射针一般扎入侵入者足中,并释放出毒素。

太平洋的太平洋平鳍蟾鱼和大西洋的大西洋蟾鱼白天躲在穴中,它们的两侧都有一种发光器官,能用于求偶。在求偶时,它们的鳔鼓肌还能发出各式各样的声音,包括口哨声、咕哝声,乃至咆哮声。

印度洋——太平洋的小孔蟾鱼属的部分物种能栖息于淡水中,有时也在观赏鱼店铺中售卖。它们的鳃盖上也有毒刺,因此观赏鱼爱好者在购买这种神秘的肉食性鱼类之前可要再三考虑。

在太平洋中潜水员身边的躄鱼

在开放环境中,躄鱼奇特的外形十分容易辨认,一旦它们躲

在岩石丛中,其掩护体色就能为其提供极强的保护作用。

鸭、鸬鹚、鸥和其他海鸟(它们的俗名“鹅鱼”也由此而来)。曾有不止一例的报道称琵琶鱼由于吞食了过大的海鸟被噎致死,还曾有报道称在拖网中的鮟鱇鱼即使已然满腹其他鱼类,仍然无法克制地继续吞食拖网中的鱼类,这更证实了它们的贪食性。鮟鱇鱼对食物并不挑剔,能吞食任何其附近的东西。

该科中的鱼及其他物种通常在春季会迁徙至较深水域中产卵,如与鮟鱇科密切相关的拟鮟鱇属、黑鮟鱇属和宽鳃鮟鱇属。雌性产下的卵包裹着一层特殊的带形黏液鞘或膜,这层膜长9米,宽60厘米;该浮力较大的膜能将卵带至水面,它们便在那里被孵化出来,取食水面丰富的浮游生物并不断发育起来。最后当其发育成熟时,便固着于水底而栖。

虽然常有人将鱼的外形描述成“松散又可憎”,但这一外形却恰好掩饰了其肉质鲜美的本质,事实上它们在欧洲十分受欢迎,在售卖时常被称为和尚鱼。它们尾部的肉呈白色,质地有些类似挪威海蛰虾。然而不幸的是,在它们的分布区域中,鱼及其近族遭到了严重的过度捕捞,如今它们的数量日渐减少,受到了严重威胁。

躄鱼科的躄鱼很少长至约30厘米长,它们或两侧扁平,或呈近球形。这种十分神秘的物种几乎都躲藏在水底的海草、岩石和珊瑚之间,只有斑躄鱼1个物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温暖水域中,附着于漂浮的海草丛上。与该科的其他物种一样,斑躄鱼的长胸鳍和长腹鳍都为肌肉质,如同胳膊和腿一般能使其在漂浮的植物丛中“爬行”。斑躄鱼的诱饵并不发达,只比纤细的小丝略强一点。而与之关系密切的底栖物种的钓具结构则十分复杂,如躄鱼科的其他物种。其中许多物种的钓具较长,长度约为其身体的一半或更长,其终端还有通常为亮色的肉质钓饵。部分物种的钓饵模拟小型水生生物的样子,如蠕虫、虾和其他甲壳类动物。热带太平洋西部的疣躄鱼的钓饵则类似于小鱼,不光钓饵的形状与鱼相似,琵琶鱼本身也模拟鱼游泳的方式在水中舞动自己的钓饵。

富于进攻性的鮟鱇鱼是鮟鱇科物种,它们常作为和尚鱼被大量售卖。除开头(其头部能达整个身体长度的一半)外,它们可能毫不起眼。

单棘躄鱼科由2个物种属组成,即单棘躄鱼属和渊躄鱼属,但其所含物种的数量尚不可知。许多科学著作都称它们只含1个分布广泛的物种,但部分鱼类学家估计其物种数量应为14个。单棘躄鱼科物种有大嘴和松弛的皮肤,身体呈球形,栖息在90~2000米的水底深处,体长最大可达约35厘米。该科所有物种的体色从粉色至深橘红色不等。

琵琶鱼和蟾鱼的代表物种

1.牡蛎蟾鱼,蟾鱼科,这一物种有带毒的背鳍刺,分布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南部的大西洋沿岸和西印度群岛;2.鮟鱇鱼,鮟鱇科,它们向上的大颌上还有纤细的弯曲齿;3.长饵躄鱼,躄鱼科;4.副棘茄鱼,一种蝙蝠鱼,蝙蝠鱼科;5.琵琶鱼(黑犀鱼属),黑犀鱼科;6.琵琶鱼(树须鱼属),树须鱼科——其大舌骨须显示应为雌性;7.琵琶鱼(大角鮟鱇属),大角科,其吻的末端有一个长长的鞭状钓饵。

蝙蝠鱼(蝙蝠鱼科)是身体极其扁平的物种,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从其上方看去,它们的形状或为三角形,或为圆形,身体后方还有一条窄而长的尾巴。其嘴巴位于末端,位于背部的眼睛很大,臂状胸鳍直指向后。它们的腹鳍位于身体前方的咽下,能像许多其他深海琵琶鱼的腹鳍一样,与胸鳍一起一前一后地拍动,使自身在海底“行走”。它们退化的鳃孔靠近身体的后端,正好位于胸鳍之前。蝙蝠鱼大多栖息在深水域(甚至约2500米)中,白天则都在水底诱捕猎物。大部分蝙蝠鱼体色灰暗,介于浅灰和棕色之间,但巴哈马群岛和墨西哥湾的圆点蝙蝠鱼则周身覆盖着黄色和橘红色的斑点,尾尖为黑色,腹部为亮铜红色。南非物种圆蝙蝠鱼曾有出现于淡水中的记录,当时它们已远离海岸游至纳塔尔的盖拉河中。分布于北大西洋西部的蝙蝠鱼科中最为人熟知的物种当属短鼻蝙蝠鱼,那里的蝙蝠鱼素以吞食各种螺、部分多毛蠕虫和甲壳类动物而著称。究竟螺怎么会被蝙蝠鱼所舞动的诱饵所惑,还值得研究。

原棘鳍总目乃至所有动物中最怪异的物种就是深海角鮟鱇鱼。鮟鱇鱼、躄鱼及其近族的第1背鳍刺都在身体前端,位于吻尖之上,这根刺在那里精准的肌肉控制下能像钓竿一样四处活动,加上其末端还有一个肉质物,能作为钓饵。这一整套系统在有日照的浅水域十分奏效,但在角鱼所栖息的乌黑的深水域中就毫无作用,因此这些深海物种的肉质钓饵便进化为生物发光器官,依靠数百万个紧密成簇的共生细菌来发光。角鱼约160个物种中的梦角物种短杆琵琶鱼和剑状棘蟾鮟鱇的钓具都很短,只相当于附着在吻上的一个球状发光器官;而大角鮟鱇属物种的钓具长度则是其体长的5倍多;毛颌鮟鱇属物种的发光钓饵上甚至还附有一些锋利的骨质钩。

奇鮟鱇目前仅有约30个标本可供研究,是一个人们知之甚少的物种,它们的钓具穿透其口腔顶端,也就是说,其钓饵正好悬于它们的犬牙状大齿之后。这些物种中最难以琢磨的也许要算新角鮟鱇,它们居然没有钓具,没有人知道它们究竟如何摄食。

深海角鮟鱇鱼与其浅海近族的区别还在于,它们呈极强的两性二态性,还具有独一无二的繁殖模式:矮小的雄性附着(暂时性或永久性)在相对巨大的雌性身体之上。其中部分物种的附着甚至使两者的组织结合在一起,最终它们的循环系统也融为一体,这样雄性就永久地依赖雌性的血液所传送的营养物质而活,而雌性则成为一种自我受精的雌雄同体物种。

尽管角鮟鱇鱼呈世界性分布,遍及从高纬度的北极到南部大洋的各个区域,但其分布却并不连续,倾向于栖息在食物丰富的水域中。一般说来,它们在热带水域的栖息深度比在北极的栖息深度更甚。但所有这些概述都会受到当地因素的影响。部分栖息在较浅水域的物种,如卡氏梦角,在300~400米的深度最为常见,但它们中许多种的栖息地却更深,平均介于1000~2500米之间,甚至还有部分栖息在至少深及3700米的地方。也有一些物种紧贴水底而栖,如双杆琵琶鱼。身体扁平的奇鮟鱇属物种则毫无疑问营完全的深海生活。而最令人吃惊的发现则是,潜水艇拍摄到大角鮟鱇物种颠倒着在水底游动,它们的钓饵拖在基质上,显然是在钓海底栖息的生物体。

疣躄鱼的体色依据其栖息地的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它们栖息在印度洋——太平洋的岩石缝,用其大型的鱼形诱饵摄食。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鱼:全世界300种鱼的彩色图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鱼:全世界300种鱼的彩色图鉴
上一章下一章

鳕鱼、琵琶鱼及其同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