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术简史
记忆术简史1.记忆术简史
已知的最早的记忆术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期,它在古代修辞学(辩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更确切地说,记忆术已使用了2000多年,在6世纪开始缓慢衰落前,对西方文化艺术方面的作品和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常常用的记忆术
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前,古希腊一个撰写条约的抄写员极力推荐有助于记忆的3条原则:集中注意力、重复、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例如,为了记住“勇气”一词的概念,可以在脑海中构想战神阿瑞斯或者特洛伊战争英雄阿喀琉斯的图像。
组合记忆法
约编撰于公元前86~前82年的《献给海伦留姆》提出把伴随着所有思维的“天生”记忆同“人造”记忆区别开来,后者通过组合加工可以更好地把想法或词语固定在脑海中,从而强化前者。演说家、政治家或者律师经过长期锻炼,可以不求助于任何笔记即席演讲(脱稿演说),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参议院或者诉讼中的一段讨论中断时。像西塞罗这样伟大的演说家,可以在几小时内不求助任何辅助工具不停地演说。
——地点记忆法的发明——
公元前477年,希腊诗人西蒙尼·德·瑟奥斯发明了“地点记忆法”。在斯科帕斯组织的一次宴会上,西蒙尼本应该只背诵一首主人要求的诗歌,但是他还用赞美诗歌颂了一对双胞胎神卡斯特和波吕丢克斯。为此斯科帕斯非常不高兴,仅付给他一半的钱,并建议他去求双胞胎神付给他另一半。过了一会儿,有人告诉西蒙尼有两个年轻人在宴会大厅外等他,于是诗人走了出去,但是没有看见任何人。
就在西蒙尼出去的时候,宴会大厅的天花板坍塌了,其他客人都丧生了。有人说,作为对赞美诗的感谢,卡斯特和波吕丢克斯救了西蒙尼。
不幸的是,遇难者的残骸已变得无法辨认,他们的家人根本无法将遇难者搬走。最后凭借优秀的视觉记忆,西蒙尼回忆起每一位宾客就座的确切位置。据说这就是最早的地点记忆法。
组合法不仅便于记忆观点,还适用于对词汇和文学作品的记忆,甚至倒着背一段演说或者一首诗歌。
地点与图像记忆法
“地点记忆法”最早是由希腊诗人西蒙尼·德·瑟奥斯提出的。这种方法首先要在脑海中创建一条记忆路线,例如散步时的休息处或一幢房子的构成元素(门、厅、柱子)等,然后在每个“地点”放置一幅与需要记住的想法或词语相关的图像。
记忆的空间支持思想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例如,我们很容易想象一条关于自己熟悉的房间或者城市的路径,并且知道如何辨别不同的地点和找出与之相关的特征(一幅挂在墙上的画);我们能自觉地运用空间的比喻(首先……)来引发一系列的联想。
我们借助图像识别星群——大熊座、公牛座、狮子座等,正如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这些图像不是由某些早期人类凭空幻想出来的,而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掌握夜空中星星的位置。诗人西蒙尼的故事也许是个杜撰的传说,但地点记忆法却最终成为我们永不忘记的记忆术。
⊙服务于基督教的记忆术
公元1世纪,基督教的兴起将记忆术引入了宗教领域,从此,它就开始被用于精神救赎。
不要忘记上帝:沉思与祷告
记忆术的应用首先出现在最初的修道士身上,普通信徒履行完家庭与社会职责后就从现实生活中退隐,致力于祷告和经文的记忆。在祈祷或者冥想的时候,精神游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有时候思想会落在日常活动而非上帝身上,借助记忆术有助于集中思想,心理成像法能够阻止我们“糟糕的好奇”。与此同时,通过构建心理图像也便于记住《圣经》中有难度的片断,更好地掌握基督教的教义。
记忆术和基督教艺术
在宗教生活中,心理成像法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给祈祷或者冥想,也给所有基督教艺术(文学、绘画、建筑等)提供了灵感。美国女研究员玛丽·卡瑞特斯追溯了整个中世纪的记忆术历史,她发现心理成像法是当时思想的重要工具。
事实上,记忆被认为是把知识归于己有的最佳方式。这不只是涉及用心强记,最终的目标是“掌握”或者“吸收”知识,正如今天我们对一个学校科目所做的那样。人类的记忆能力是极其巨大的,伟大的理论家托马斯·阿甘(1225~1274年)能够先在脑海中构想作品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不求助于笔记或者手迹,之后再同时让4个秘书来记录他述说的内容。
上图是18世纪弗雷德里克二世创作的《猎鹰训练术》中的一页。封面上大量的彩色插图除了装饰作用外,还有着帮助记忆的功用。
记忆书
中世纪的一些作家具有高超的“熟记”本领,他们能够像在书中或图书馆中查找资料那样,在自己的脑海中“检索”知识。
在古代的手迹中,词汇或者句子之间并不是相互断开的。如果以不同的方式断句,一首用拉丁文写就的著名诗歌读起来就像一首希腊文的诗歌。引入标点符号的目的是为了断开一篇文章,使其成为容易记忆的小单位。中世纪的手迹或者章节,起首的字都以色彩或图案装饰,目的是帮助读者记忆文字内容。起始字母周围的点缀图案概括或暗示了文章内容,是用来引导背诵的。在书页的空白处,我们有时候能找到一幅有助记忆的隐喻插图,这也是用来提醒阅读或者祈祷的。
⊙所谓的记忆术
从中世纪末开始,甚至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在大学教育中有过一次背诵与其他口头记忆形式的衰退,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手抄本和书籍来学习。一些人文学者,比如伊拉斯谟(1469~1536年)和梅兰希顿(1497~1560年),甚至公开标榜自己对记忆术的怀疑,他们极力鼓励用“学习、秩序和应用”来代替地点和图像记忆法,并禁止学生使用所谓的记忆术。中世纪作家曾采用一系列的评论与批注来阐明宗教文章,宗教改革者则认为没有这个必要,那些文章在他们看来只读一遍就能理解。
在蒙田(1533~1592年)的散文中,他说得更犀利:“我们只为填充记忆而工作,而让理解和知识保持虚空。”渐渐地,记忆术变成了既得知识的“机械性再生产”,同推理和想象完全对立。直到19世纪,修辞的原则和记忆术才继续被讲授,但是越来越不受重视,这可能源于福楼拜在他的小说《布瓦尔与佩居谢》(1881年)中给了地点记忆法致命的一击:两个相依为命的主人公有着同样的名字,他们试图利用记忆术去记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制定他们沉醉其中的无数未完成的目标,但最终他们都失败了。为了简化记忆,他们将住所的每件东西都假想成一个不同的事物,整个村子都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苹果树是家谱树,灌木丛代表战斗,他们生活的世界全都变成了记号。他们在墙上找到大量消逝了的东西,看完就毁掉,却不知它们何时会再现……
2.从简单的窍门到记忆策略
记忆术的悠久历史体现了记忆力的重要性,这一重要性已被我们认识到。然而,这些方法至今仍有效吗?简单的窍门和神经心理学发展的策略之间是否存在区别?
⊙“记忆不是肌肉!”
有些人想知道是否存在对记忆的训练,对这样的问题,专家们经常给出这样的回答: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什么?
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遗忘或者记忆“空洞”只以点状方式突然降临。自然的衰老会导致我们记忆力的下降,随着生命的演进,我们发现遗忘变得更频繁,而学习进度变得更缓慢,并且必须投入更多的努力。是否可以减缓记忆力衰退的进程,一直保持良好的记忆力?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行为
记忆力不只是一种记录的能力,更是一种能够过滤的能力,因此我们会有所遗忘。记忆过程通常是复杂的,在进行信息处理时会调动不同的记忆形式,各种记忆形式之间的协作会随着不同的行为而不断改变。诚然,由于不断重复同一件事情,我们总能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但是这种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别的方面。一个深受周围人喜爱的法文歌曲业余爱好者能够轻易引述诗句,却总是忘记亲朋好友的生日;一位拼字大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字谜,都能以极快的速度解答出来,却会因为每星期至少三次想不起某个名人的名字而发愁;一个网球迷能记住所有大型世界巡回赛的日期,却从来都记不住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间……
事实上,关于自己的事我们往往记得比较好,而其他方面就要费点劲了。经常玩拼字游戏或者背诵诗歌并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把车停哪儿了或者饭后吃药。对于这类情况,记忆术或许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对某一活动强烈的动机都有助于记忆“保持好的状态”,但务必要保证从各种活动中获得乐趣。
对多种情况适用的法则
如果不停地重复,我们将会极少忘记某人的名字、一次约会或者放钥匙的地方,但这是个繁重且令人生厌的方法。幸运的是,存在几条简单且绝对实用的法则可以加速学习过程,使记忆变得更容易。它们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大量简单的记忆任务,如果配合合理的方法,还可用来学习和记忆复杂的知识。
这些法则都是广为人知的,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以自觉的或潜意识的方式应用着它们,尤其在我们的专业技术领域。
为了防止记忆衰退和避免健忘,只要目的明确,并付出必要的努力将这些法则付诸实践,那就足够了。面对一项全新的或者复杂的活动(比如以前从没接触过的会计),在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前需要经过更多的摸索。
⊙记忆术提供的策略
记忆术提供的策略虽然有些局限,但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有效的,其中大部分策略都被教育界借鉴过,而这并非偶然。
在学校的运用
当必须以正确的顺序复述一段诗文、一个关键句子,或者一个提纲中具有抽象特征的信息时,就急需求助记忆术了。在考试时翻书或询问他人都是被禁止的,再加上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可能引起记忆“空洞”,这时也需要运用记忆术。
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记忆术在学业之外的领域的应用就更加局限了。因为,我们能够记住的信息不能太多和太复杂,而且节奏也不能太快。
但是,日常生活的一些情况中,记忆术还是可以发挥作用的。例如,密码(银行卡的、通行证的、电子邮箱的)和信息口令可能被设置成一系列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或特殊意义的数据,而且,我们也不能把它们写下来,否则有暴露的危险。这种情况下,应该在第一时间找出适用的策略简化对数据的记忆,那么以后,特别是在一段时间没使用之后,回想起来就会比较容易。
记忆术也能帮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记住少量的信息,例如当我们手头没有纸或笔,不能立即写下电话号码和地址时,在记忆元素之间建立联系比简单机械地重复更有效。
⊙记忆术的长处与短处
心理成像或双关语都可以作为技巧用来记忆不常见的专有名词,或对应名字与面孔。在脑海中创造一个与词汇的发音或意义相关的图像,同样有助于记忆外语词汇。
——马路步行记忆游戏——
你自己试试,就当是做游戏。4岁的小孩都能学会和使用这些简单的技巧。游戏是这样的:一个人先从眼前驶过的汽车中选一个车牌号,并用记忆法将其记住。其他人也同时记住这个号码。其中一个人描述这串数字的编码,接下来一个人重复前一个人所描述的东西。每个人都得复述,直到轮到第一个人说完整串数字为止。
这个游戏是测验长期记忆的。你能依然想起你几个小时或几天前所形成的联想吗?如果还能,那你就能有效地记忆数字。
一切皆有可能
最优秀的记忆术在理论上适用于每个人。积极与恒心足以使你正确回想起游戏中所有卡片的顺序,或记住整本字典。然而,想要更灵活地运用记忆技巧就需要进行训练,并对记忆术抱有兴趣。令人惊奇的是,即使是擅长记忆术的行家里手,在面对一些不太特别的材料时(尤其是教学方面)也似乎更乐意用其他的记忆方法。
记忆术是最好的方式吗
事实上,记忆术存在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太聪明的”程序,因为记忆术的运用似乎依赖一个符合信息本身的逻辑。例如,为了记忆哺乳动物的生物学分类,我们可以死记硬背或者利用记忆术。但是,我们也可以先写下来,在理解分类所依据的标准后,再进行记忆。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更好,而前一种方法则给人留下“差学生”的印象,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课程而不得不在考试前一天死记硬背。然而,这两种方法的基本原则非常相像,都是将新信息与已掌握的信息联系起来。但是,前一种方法是任意地创造联系,就像地点记忆法所做的那样,相互建立联系的信息之间可以毫不相干;而第二种方法则需要利用既得的知识去建立更有逻辑性的联系。
⊙量体裁衣的策略
策略一词最初的意思为“将领的艺术”,即规划与领导战争的行动。依此类推,我们可以定义记忆的策略为计划与引导学习、储存和重组信息的艺术。
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能够辅助我们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记忆术在学校中被使用的最多。由于不同的记忆术策略适合于不同种类材料的记忆恢复,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是必须要决定哪种策略更适合你,哪种策略对于你正在进行的学习任务会最有效果。
适用于具体的情况
我们所使用的策略越是恰当,记忆将越有效率,即越持久和完整。为了记住一小时后应该给朋友打个电话,最好是在电话机旁边放一张便签,而不是在手绢上打个结。后一种方式的不便之处在于无法清晰地指明必须要做的事情。为了不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迷路,我们会试图在脑海里构建一张地图,但是步行、开车或坐公共汽车所默记的地图并不相同。
适用于自己
好的策略应该适用于自己,应该考虑到自己已知的信息,将已掌握的知识转移到一个新的领域,或者正相反,防止两个不同领域互相干涉。例如,法国人在学习英语时会碰到许多两种语言共有的词汇,这就需要特别注意“假朋友”,因为有些词的书写完全一样或者相近,但意思却完全不同。
再者,好的策略还需符合自己的个性。一个健谈的人可能更偏爱通过对话学习外语,即使最初会犯许多错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则可能通过阅读原版小说学习外语;而一个比较内向的人更倾向于在正规的教学培训和埋头专研语法书或者练习教材后,再实践自己的知识。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动机。
以上两点,前一点与个体精神活动的特殊性有关,后一点则与个体的兴趣和意图有关,可见并不存在发展记忆策略的笼统的“秘诀”,但是一切都遵循几条主要原则。
3.记忆策略的主要原则
长期记忆几乎拥有无限储存信息的能力。但是,在需要的时候对信息进行重组则依赖于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巩固记忆痕迹,还能易化对信息的重组。
现在我们知道,通过感觉器官所察觉到的一切,都由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嗅觉记忆和味觉记忆快速过渡中转到长期记忆中。这种临时记忆只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一般为20~30秒,最多90秒)记住有限的信息量(平均7个),并且这种记忆极易受一些因素影响,比如干扰噪音。除了注意力的因素外,情感也在记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能够以有限的方法处理多样的信息,记忆系统不仅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还要以有利于存储和重组的方式组织信息。
⊙组织信息
没有什么比学习“没头没尾”的东西更难的了。当我们每次遇到不协调的信息时,都会先尝试把握其意思或者逻辑,再与已知信息建立联系。一旦联系建立了,记忆也就变得简单多了。
重新组合信息
为记住一系列的东西,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改变原来的排列顺序建立总体连贯性。比如,在准备采购单时,尝试根据商场或柜台的位置重新组织物品,以避免不必要的往返和遗漏。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减少东西的数量,通过重新分组形成更简单的组合结构。例如在记忆手机号码时,最好是分3对数字进行记忆,而不是记忆11个孤立的数字。如果你是一个电影爱好者,想清楚地记住“詹姆士·邦德”的所有影片,可以根据扮演007的演员来将影片分类,从而简化记忆任务。
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
在语义记忆中存在着一个复杂的联系网,使我们能很快处理所有新信息。比如,我们能直接辨认出一条新信息,很可能是因为先前有过什么征兆,或者我们将它与别的信息进行了比较。再比如,在树林里散步时,我们能认出路边的蘑菇,这是因为之前我们学过如何辨认蘑菇,就算不知道它的具体名称,但至少知道它是个蘑菇,是属于蘑菇家族的,可能与牛肝菌有点儿关系。
分类、做笔记与事先计划
对信息进行分类是记忆过程中应遵循的一条原则。在信息之间建立等级联系,或将它们集中到同一类别的知识条目中,是保证成功重组信息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知识有条不紊的特征使得由特殊到普通再到另一种特殊的转化变得轻松,而一个杂乱无章的目录哪怕再简单也必须从头进行一次心理浏览,才能找到需要的东西。
测试组织良好的优越性
在无序中
记忆下面这些词,然后合上书。几分钟后,在一张纸上尽可能多地写下你记住的词。然后,进入下一个测试。
尽可能合理地组织
记忆下面表格中的词,然后合上书。几分钟后,在一张纸上尽可能多地写下你记住的词。
许多实验表明,分类法能够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在回忆的时候提供宝贵的线索。
上课或开会时最好做些笔记,随后如果能将其整理一下或做个提纲那就更好了。同样,参考提纲或资料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这些内容提要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能增加完整回想课堂内容的机会。
在实际生活中,比起一大堆便签之类的提醒记号,或者备忘录中无序的约会列表,合理的日程安排能够提高时间利用效率,为自己赢得时间。即使是为假期做准备,日程表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我们有步骤地处理很多方面的事情(住宿、饮食、交通),避免节外生枝。
概括来说,“规划”是为了对信息进行加固、集中、联系、分类、组织、概括,信息不停地被重复和“处理”,可以巩固记忆痕迹从而方便回想。因此,所有好的记忆策略都取决于对信息的规划。
⊙联想:建立联系
联想是将你想要记住的东西和你已知的东西之间形成智力联系的过程。尽管许多联想是自动产生的,但是联想的意识创造是将新信息编译的一个极好方法。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联系起来,更有利于我们记忆。在游览古希腊雅典卫城时我们会聊起在巴黎的趣闻轶事,在帕特农神庙前我们会惊呼“传说雅典娜的教堂……”。大多数时候,我们会不经意地做出这样的联想或比较。当我们乍一眼看到什么东西时会想起另一些事物,这些事物之间没有联系,和我们掌握的知识也无关。因此,在记忆时需要有主动激发联想的行为。还有一些客观存在的情况也会激发联想,比如词语的发音或字体等。
与其死记硬背,不如用某种方法将分散的信息联系起来,寻找口头的或可视的逻辑性,或者发挥我们的想象力。
⊙构建心理图像
在进行复杂的计算时,比如4乘以18,你是把中间过渡部分(4乘以10等于40)写在纸上呢,还是在头脑里想象?不确定如何拼写一个单词时,你会想象一下可能的几种写法,然后再决定哪个写法看上去更为熟悉吗?假如有人要你倒着说出一个词,你会先尝试在脑海里浮现出这个词的正常顺序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已经运用了心理成像法,这是最有效的记忆法之一。心理成像能使我们记住较为复杂的信息,也适用于非常多变的状况。
视觉重现
心理图像是对具体视觉感知进行想象后的综合图像。如果有人要你想象一只狗,出现在你脑海中的图像可能涉及多种形态:带有狗的基本特征的图像、你自己养的狗的图像,然后增加或删除一些细节,并添上你想象出来的颜色和动作(比如奔跑)等。你可以将自己想象的狗的模样画下来,拿它同真实的狗(一幅图或者一张照片都可以)比较一下,看看你对于狗的想象是否符合现实。
——优化心理成像能力——
面对一个具体的词,我们会以自己对这个事物的概念建立起一个心理图像。比如说,“老鼠”这个词会让我们想起一个小啮齿动物的样子,或者是电脑鼠标。
当涉及到抽象或概念性词语时,就有必要将抽象信息组合起来,使其具体化。因此,“奴隶制”这个概念就可能通过一个脚踝带了铁镣铐的人来表现。
练习一下,请在脑海中构造以下词汇的图像:花瓶、猫、落地灯、汽车、自由、贪吃、博爱、欲望。
做完练习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能回忆起大部分词语,因为你已将它们转化为心理图像了。
如何从中受益
在传统学习模式下,心理成像法是很重要的,应用也相当频繁。举个例子,要记住一个城市或一条道路的方位,最好将它们以地图或平面图的形式存放在记忆中。与其放弃统计数据里的一些细节,不如利用图表(几何曲线、分布图等)来牢记各种数据。同理,一份组织图能帮你准确分析事物的结构,一个树形图能更清晰地表明分类逻辑。
在日常生活中,心理成像法有助于想起丢失物品的过程,或者在出门前找到抵达目的地的最短路径。
⊙记得更牢固的有利条件
组织、联想和心理成像是记忆的3大策略,还有一些条件能够提高这些策略获取和重组信息的效率。
合理划分学习阶段
在复习功课时,1个小时复习10次比10小时复习1次要有用得多。将学习材料划分为不同的部分,然后依次进行,学习新内容前先回想一下已学的内容,每个部分内部要先从简单且容易理解的入手。
进行双重编码
前文提到的许多例子不只调动了唯一的手段——心理成像或对字面意义的分析——而是使用了双重编码。双重编码的效果非常好,要想学得好,最好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列些提纲或图表等将帮助你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
从既得知识中获益
我们可以对既有知识进行修改和补充。根据既有知识分配学习任务会更有效,这就是为什么专家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能更快地掌握新信息的原因。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新的学习中获益,梳理和更新既有知识,补充新的细节或建立新的联系。
转换视角
如果要为一个工作会议做准备,事先你需要想象不同与会者会如何领会你想要说的内容,预测他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以防临场不知如何作答。
同样,在与银行顾问进行业务会面前或在医疗咨询前,不仅要把你想提的问题记下来,还要考虑对方可能会问你的问题。事前有了充分准备,临场忘记主题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我想起来了!”
当回忆与学习的背景相似时,信息重组将更容易。因此,要弄清楚你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才能回想起来。
如果不得不去地下室找某些东西,可以先在脑海中想象它们所在的位置,那么等到了地下室你就不太容易忘记要找什么了。如果找不到某样东西,那么想想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找不到的,回忆所有相关的元素从中找出有用的线索。
当回忆与学习的背景相比时,信息重组将更容易。
想象一下,你出席女儿学期末领取奖学金的仪式。事后,女儿要你给她拍张照片,你却发现相机不见了。在慌乱地寻找前,先尝试在脑海中重现你可能在什么情况下把它丢在哪了:它最后一次在你手里是在什么地方,周围环境如何,你和谁在一起,你们谈论了什么,几点钟,光线如何,当时你闻到了什么气味,听到了什么声音,自我感觉如何……回到你经过的所有地方,想想当时发生了什么,或者站在其他路人的角度想象他们可能看见了什么……
⊙练习很重要
如果不配合以练习,那么再好的记忆策略也将无效。想要改善记忆并非难事,通过训练能使我们形成适合任何情况的习惯性动作。同时,还应该给自己时间以适应不同的记忆策略。注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
练习将词语放入场景中
根据以下提供的12个词想象一两个场景,全神贯注地掌握所有的细节后合上书,几分钟后,根据自己想象的场景在纸上写出所记住的词,然后打开书进行对比。
心理成像法能使我们记住一系列信息,并且避免在回忆的时候落下某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