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压力的来源——心理学的语境

三、压力的来源——心理学的语境

三、压力的来源——心理学的语境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协会(APA)前主席,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在《普通心理学》中把应激源归纳为以下四大类:

1.原始性应激源

我们今天在面对一些应激源时的应对方式是来自我们祖先的遗传。在远古时代,祖先们会碰到许多危及生命的威胁,诸如猛兽和敌对的部落,他们逃生的办法靠的就是果断而又快速的本能反应。现代社会中,威胁我们祖先生命的那些应激源基本不存在了,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危险,恐怖袭击、电脑系统瘫痪、金融市场崩盘等属于新的“原始性应激源”。一些传统的致命威胁依然存在,第一类是饥饿,第二类是生存条件的缺乏,第三类是致命的攻击。为此,我们必须迅速想办法找到食物和掩体,获得保护并进行快速有效的防御。

2.创伤性应激源

创伤性应激源是指威胁我们自己或他人生命安全,并且会引发恐惧感和无助感的情境。日常的生活事件通常不会引发人们的创伤,只有那些超越了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完全击溃一个人正常的处理问题的能力的事件,才被认为是创伤性的事件。创伤性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刺激强度过大,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损害了人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我们对社会和生活的适应能力,给个体造成的精神压力是破坏性的。创伤性应激源大致分类如下:

(1)自然灾难(地震、洪水、飓风、森林火灾、雪崩、火山爆发……);

(2)人为灾难(空难、海难、车祸、矿难、核泄漏……);

(3)暴力犯罪和恐怖袭击(强奸、抢劫、刺杀、枪击、炸弹爆炸、劫持人质、拘禁拷打、家庭暴力、性虐待、战争……)。

美国“9·11”事件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灾难事件,在中国,2008年汶川大地震成了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促使国内心理学界增加了对创伤性应激源的关注和作了大量的研究。

创伤性事件通常会导致人们的心理创伤,人们在经历这些创伤事件时会深受其害,目睹事件发生经过也会诱发人们的创伤,这些事件在发生时包含了这些潜在信息:事件结果导致死亡、个体遭受死亡的威胁、事件有可能危及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当事人出现极度恐惧、无助和濒死感。

“媒体造成的创伤”和“替代性创伤”是与创伤性应激源有关的两个次生的应激源。

媒体造成的创伤指的是媒体对灾难性场景的及时回放,媒体的报道会扩大灾难所造成的伤害,因为观众或读者会一遍又一遍地体验可怕的经历,有关灾难的二手体验会让听到或看到他人创伤的救援和医疗人员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他们所研究的消防队员在“9·11”恐怖袭击发生一周后,因为媒体对事件的持续报道而感到有巨大的压力。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比以前危险的多,他们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应对这样的造成大规模伤亡的紧急事件,而且他们对于在工作中所能得到的社会支持感到不满。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一路路的记者们,采访同一个幸存者,幸存者要一次次回忆,讲述可怕的场景,这也是次生创伤。

替代性创伤指的是回顾自己未曾亲身经历的灾难也会制造压力,即当某人在了解了他人经历的灾难时,因投注了那些引起压力的内容而感到的巨大压力。减少替代性创伤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对新闻信息的接收进行有效控制,可以选择关闭该类信息。

美国在“9·11”事件后,约有4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约有24%的人出现较严重的精神焦虑,7%的人寻求精神科的帮助。

3.慢性应激源

慢性应激源是一些渐进的、持久的应激源。它们可能与主要的生活变化和日积月累,反复出现的小问题有关。慢性应激源包括以下几类:

(1)社会性应激源,即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中的应激源,包括客观的社会学指标,如经济、职业、婚姻、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差异和社会变动性与社会地位的不合适,客观的社会学指标的变迁,个人的社会交往、生活、工作的变化,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等,也包括失业、种族歧视、失去亲人,因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改变造成的刺激或情境。

(2)精疲力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最大的一个慢性应激源就是来自工作的压力,精疲力竭是一种让人情绪疲劳,人格解体,丧失工作动机和义务感的综合征。大量的研究表明,医生、教师、社会工作者、服务业从业者等这些需要高强度人际接触的职业是最易感群体。提供服务和关怀是一种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精疲力竭是人们对工作负荷过重的反应,而且在心理上疏离服务对象以应对工作的应激源。这种持续性的应激反应,会对个体造成生理和心理及行为方面的诸多消极后果。

(3)日常中的小麻烦。任何打搅我们生活的事情都可能称为麻烦,比如,一天紧张的工作之后,在回家的路上,车被堵得就像爬行;你在银行排队等了一个小时,还遭受了柜员的白眼;孩子的老师一周两次来电话请你去学校……心理学家已经证实,平日里的小麻烦可以积累成大麻烦,特别是在这些麻烦频繁发生或者掺杂着人际冲突的时候。

1967年,霍尔姆斯(T.H.Holmes)和雷赫(R.H.Rahe)在美国对5000余人进行了关于生活事件(指造成人们生活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付的社会生活情境和事件)对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他们将当时美国人生活中常见的43项生活事件列成表格,把每一项生活事件引起生活变化的程度或达到社会再适应所需努力的大小,称为生活变化单位(lifechangeunit,LCU),以此反应心理应激的强度。研究者认为,配偶死亡引起当事人生活变化的程度最大,所以规定配偶死亡的生活变化计量单位为100,其他生活事件的计量单位由每一位被调查者与前述标准对比参照自评,最后获得了被调查总体对43项生活事件自评的“生活变化单位平均值”,并由大到小按次序进行排列,编制了一张包括43项生活事件及相应的生活变化计量单位的目录表,称为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霍尔姆斯对经历了不同事件的人进行多年的追踪观察,认为生活事件与10年内的重大健康变化有关。如果在一年中,当总分低于149时,使用者面临的生病风险微不足道,超过200单位,则发生疾病的概率增高,当总分超过300时,使用者面临生病的风险,第二年生病的可能性达70%。

表4-1社会适应评定量表(SRRS)

续表

说明:仔细阅读上表中的每一事件。写下去年经历这事件的次数,再把次数与该项压力指数的相乘积就是这个生活事件的压力数,最后将各项的分数相加即为去年一年的生活压力总分。上表为西方人制定,但研究者已经用来自日本、拉丁美洲、欧洲和马来西亚的样本对其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当然由于文化的差异,可能在不同的国家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中国。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
上一章下一章

三、压力的来源——心理学的语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