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定义网络结构

1.1.2 定义网络结构

1.1.2定义网络结构

一般认为,深度学习训练好的模型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对网络结构的描述,或者称为对网络结构的定义;另外一个是每层网络的具体参数值,这两部分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深度学习模型。完成数据预处理后,就需要定义网络结构,或者说对我们的问题进行数学建模。

假设可以通过一条直线,把黑客和正常用户区分开,即我们认为这个二分类问题是线性问题,如图1-1所示。设特征向量为x,对应的标签为y,使用一个线性函数定义整个网络:

y=w*x+b

其中w和b就是模型的参数,训练模型的过程就是迭代求解w和b的过程,通常x是一个多维向量,所以w和b通常也是多维向量。当完成了网络的定义后,输入x就可以获得确定的y,这一过程称为前向计算过程,或者称为前向传播。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需要使用更加复杂的层来定义网络。定义网络时的常用层包括:Dense层、Activation层、Dropout层、Flatten层、Reshape层和Permute层等。

图1-1区分正常用户和黑客的二分类问题

1.Dense层

Dense层是最常见的网络层,用于构建一个全连接。一个典型的全连接结构由输入、求和、激活、权重矩阵、偏置和输出组成,如图1-2所示,训练的过程就是不断获得最优的权重矩阵和偏置(bias)的过程。

图1-2全连接结构示意图

了解了全连接的结构后,也不难理解创建Dense层的几个参数了,例如:

keras.layers.core.Dense(units,activation=None,use_bias=True,

kernel_initializer='glorot_uniform',bias_initializer='zeros',

kernel_regularizer=None,bias_regularizer=None,activity_regularizer=None,

kernel_constraint=None,bias_constraint=None)

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参数含义如下。

units表示隐藏层节点数。

activation(激活函数)详细介绍请参见Activation层的相关内容。

use_bias表示是否使用偏置。

2.Activation层

Actiration层对一个层的输出施加激活函数,常见的激活函数包括以下几种。

(1)relu

relu函数当输入小于0时为0,当输入大于0时等于输入。使用代码绘制relu的图像,获得图像(见图1-3)。

defrelu(x):

ifx>0:

returnx

else:

return0

deffunc4():

x=np.arange(-5.0,5.0,0.02)

y=[]

foriinx:

yi=relu(i)

y.append(yi)

plt.xlabel('x')

plt.ylabel('yrelu(x)')

plt.title('relu')

plt.plot(x,y)

plt.show()

图1-3relu函数

(2)leakyrelu

leakyrelu函数是从relu函数发展而来的,当输入小于0时为输入乘以一个很小的系数,比如0.1,当输入大于0时等于输入。使用代码绘制leakyrelu的图像,获得图像(见图1-4)。

defleakyrelu(x):

ifx>0:

returnx

else:

returnx*0.1

deffunc5():

x=np.arange(-5.0,5.0,0.02)

y=[]

foriinx:

yi=leakyrelu(i)

y.append(yi)

plt.xlabel('x')

plt.ylabel('yleakyrelu(x)')

plt.title('leakyrelu')

plt.plot(x,y)

plt.show()

图1-4leakyrelu图像

(3)tanh

tanh也称为双切正切函数,取值范围为[–1,1]。tanh在特征相差明显时的效果会很好,在循环过程中会不断扩大特征效果。tanh的定义如下:

使用代码绘制tanh的图像,获得图像(见图1-5)。

x=np.arange(-5.0,5.0,0.02)

y=(np.exp(x)-np.exp(-x))/(np.exp(x)+np.exp(-x))

plt.xlabel('x')

plt.ylabel('ytanh(x)')

plt.title('tanh')

plt.plot(x,y)

plt.show()

图1-5tanh图像

(4)sigmoid

sigmoid可以将一个实数映射到(0,1)的区间,可以用来做二分类。sigmoid的定义如下:

使用代码绘制sigmoid的图像,获得图像(见图1-6)。

图1-6sigmoid图像

x=np.arange(-5.0,5.0,0.02)

y=1/(1+np.exp(-x))

plt.xlabel('x')

plt.ylabel('ysigmoid(x)')

plt.title('sigmoid')

plt.plot(x,y)

plt.show()

Activation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其他层的参数,比如创建一个输入大小为784,节点数为32,激活函数为relu的全连接层的代码为:

model.add(Dense(32,input_shape=(784,)))

model.add(Activation('relu'))

等价于下列代码:

model.add(Dense(32,activation='relu',input_shape=(784,)))

3.Dropout层

在深度学习中,动辄几万的参数需要训练,非常容易造成过拟合,通常为了避免过拟合,会在每次训练的时候随机选择一定的节点,使它们临时失效,形象的比喻是,好比每次识别图像的时候,随机地挡住一些像素,遮挡适当比例的像素不会影响图像的识别,但是却可以比较有效地抑制过拟合。Dropout层的定义如下:

keras.layers.core.Dropout(rate,noise_shape=None,seed=None)

其中,常用的参数就是rate,表示临时失效的节点的比例,经验值为0.2~0.4比较合适。

4.Embedding层

Embedding层负责将输入的向量按照一定的规则改变维度,有点类似于Word2Vec的处理方式,把词可以映射到一个指定维度的向量中,其函数定义如下:

keras.layers.Embedding(input_dim,output_dim,

embeddings_initializer='uniform',embeddings_regularizer=None,

activity_regularizer=None,embeddings_constraint=None,mask_zero=False,

input_length=None)

其中比较重要的参数为:

input_dim:输入的向量的维度。

output_dim:输出的向量的维度。

embeddings_initializer:初始化的方式,通常使用glorot_normal或者uniform。

5.Flatten层

Flatten层用来将输入压平,即把多维的输入一维化。

6.Permute层

Permute层将输入的维度按照给定模式进行重排。一个典型场景就是在Keras处理图像数据时,需要根据底层是TensorFlow还是Theano调整像素的顺序。在TensorFlow中图像保存的顺序是(width,height,channels)而在Theano中则为(channels,width,height),比如MNIST图像,在TensorFlow中的大小就是(28,28,1),而在Theano中是(1,28,28)。示例代码如下:

ifK.image_dim_ordering()=='tf':

#(width,height,channels)

model.add(Permute((2,3,1),input_shape=input_shape))

elifK.image_dim_ordering()=='th':

#(channels,width,height)

model.add(Permute((1,2,3),input_shape=input_shape))

else:

raiseRuntimeError('Unknownimage_dim_ordering.')

7.Reshape层

Reshape层用于将输入shape转换为特定的shape。函数定义如下代码所示:

keras.layers.core.Reshape(target_shape)

其中target_shape为希望转换成的形状,比如图片的大小为(1,28,28,1),但是网络的输入大小为(1,784)时就需要使用Reshape层。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智能系统与技术丛书·AI安全之对抗样本入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智能系统与技术丛书·AI安全之对抗样本入门
上一章下一章

1.1.2 定义网络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