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卑是因为您很少肯定

我的自卑是因为您很少肯定

我的自卑是因为您很少肯定

■孩子来信

东子叔叔,我今年十三岁了,是个不快乐的女孩,因为我很自卑。

我长得很丑,至少妈妈是这样认为的。刚上小学时,爸爸妈妈离婚了,这几年我一直跟妈妈一起生活。小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长得难看,只是妈妈总是揪着我说:“怎么长这么黑?像你那个死爸。”每次她帮我搓澡,总是很用力,仿佛如此一来我黑黑的皮肤就能被搓白一样,有好几次,我发现脖子都被妈妈搓红了。后来,妈妈不再说我黑,而是常常问:“你怎么这么丑呢?”是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丑孩子。

每当家里来了妈妈的朋友,那些阿姨只能用“文静”、“老实”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我。每到这时,妈妈总抱怨,这孩子,长得一点也不像我,难看死了,我都不乐意带她出门……那些阿姨便劝妈妈说,长大就会好的,女孩子小时候都不好看,长大就长开了。可是这话似乎并不适合我:如今我已经是中学生了,依然还是丑丑的样子,就连我自己都嫌弃自己。

我喜欢的童话故事里,每一个善良的女孩都很漂亮,只有黑心的巫婆才会长着很丑的脸。我并不黑心,长的却和巫婆一样。我不知道是童话里忘记写我这样的女孩,还是我真的只是个坏心肠的人。不会有人乐意和一个丑姑娘交往的,所以我没有朋友。

在花开的八月,我离开了缺乏美好回忆的小学,升上了中学。因为我没有变漂亮,自然也不会有人喜欢我。期中考试家长会后,妈妈很生气地把我叫到她的房间说:“老师说你表现得很不好。”我莫名其妙地看着她,这次期末考试,我考进了班级的前10名,虽然没有小学时的成绩好,可是老师不会只对第一名满意吧?简单回想了一下,我也并没有惹是生非。到底是哪里表现不好呢?

“上课从来不主动发言,还不合群。老师找你谈话也不吭声。光学习成绩好有什么用,你想变成书呆子吗?”我依旧不做声,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妈妈的话。她说的也是事实,但我不是不合群,而是别人不喜欢和我玩儿,所以我才能有多余的时间看书、复习功课。

“看你那没出息的样子,你倒是吭一声呀,是哑巴吗?和别人说话都不会!”妈妈见我不说话,显得有些生气。

“我不敢。”我轻声说道,我怕他们拒绝我,我怕他们和妈妈一样,嫌我丑……

“真是没出息,你是跟老虎、狮子一起上课吗?竟然说不敢……”妈妈一边生气地絮叨,一边去厨房做饭了。她不再问我什么,也不再多看我一眼。无奈,我只好回自己的房间看书。

小学时,老师在家长会上给成绩好的学生发带“奖”字的本子,每次她拿回来,便直接扔给我,连一句表扬的话也不说。我原以为只要努力,就可以从别的方面讨得妈妈的喜欢。可是无论我怎么做,她都不肯定我……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家长绝不可嫌儿丑

有道是“儿不嫌母丑”,可母又怎可嫌儿丑呢?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显然这不是一位好母亲,可她又为何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从来信综合分析,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这位母亲的一种迁怒情绪所致。婚姻的破裂给她带来的痛苦,她无法言说,但还必须找个宣泄的空间和对象,如此一来,孩子就成了她的“出气筒”。

任何人都可以说孩子丑,唯独家长尤其是母亲不可以说孩子丑。况且,“丑”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管孩子长得怎么样,只要健康就好,家长应该为拥有一个健康懂事、还爱学习的好孩子而自豪才对呀!

所以,这位家长需要调整心态,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必要时可以找心理医生诊治。家长心态调整好了,对孩子的态度转变了,孩子才有可能丢掉自卑,才会拥有自信和快乐,这个家庭才会幸福。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自卑的孩子一般会有很多明显的特征,比如胆怯怕羞、喜欢独来独往、猜疑心重、缺乏自信等。儿童偶有怕羞纯属正常,但是过度胆怯,如不愿抛头露面、不敢接触生人,则可能源于其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强烈的自卑情绪。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对结交朋友兴趣索然,往往喜欢独来独往。自卑的孩子在某一方面会表现得很敏感,他们会很在乎家长、老师、小伙伴对自已的评价,特别是对家长的批评指责,往往会表现得愤愤不平。另外,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普遍缺乏自信心,这点相信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

而在诸多造成自卑的原因中,长相不好看是一大主要诱因。

日前,武汉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在武汉城区数所中小学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有300人,从八岁到十六岁的各个年级学生都有。在调查中,有160余人感到自卑,其中130多名学生坦言,长相不美是自己自卑的最主要因素。这些学生表示:平时同学中没有人夸过自己的相貌,就连家长也从来没有肯定过自己的长相。

据了解,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很少夸赞孩子的外貌,担心孩子会因此变得贪慕虚荣,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为此,一些家长甚至直言孩子长相不佳,以打击孩子的“臭美”言行。

家长这样做可谓用心良苦,但这些做法无形中给了孩子不良暗示,那就是“你长得不讨人喜欢”。长相有缺憾,使人有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压抑了自信心和上进心,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但是,有缺憾的人并不是一无所长、一事无成的,比如信中的这个孩子,首先作为学生她一直学习都比较好,这不就是该得到我们的肯定与表扬的吗?

林肯出身低微,年轻时所受的教育不多,而且长相极丑,走在街上别人都要多看他几眼。他不修边幅,衣服总是穿得不合身,说话也总是不得体。他也曾为此自卑过,他的母亲不仅没有因此嫌弃他,反而时常鼓励他。最终使他成为美国人民最尊敬、最爱戴的总统,为美国的统一、和平、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家长揭短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不打脸是因为脸是人身体经常露着的地方,是人的门面,就是常说的“脸面”,人要脸树要皮嘛,打别人脸就是最不给人面子,就是对他人的最大不尊重。

我们都知道“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个“他人”是指除却自身之外的所有人,当然包括你的亲人、朋友。所以,与你骨肉相连的孩子既是你的至亲,又是“他人”。

人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都有自己的缺陷、弱点,也许是生理上的,也许是隐藏在内心深处不堪回首的经历,这些都是他们不愿提及的“疮疤”,是他们在极力隐藏和回避的问题。被击中痛处,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什么愉快的事。对于他人身上的缺陷,万万不能用侮辱性的言语加以评论甚至攻击。人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无论是什么人,只要你触及了他极力隐藏的“伤疤”,他定会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反击。这样做的目的也无非是获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如果经常揭孩子的短,一旦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那也许就会疯狂地“反击”。这种“反击”有两种最常见的形式:一是就此消沉,二是暴力回击。任何一种方式都会令家长痛不欲生,可见,给孩子必要的尊重和肯定是化解危机的良策。

尊重孩子,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自尊需求。自尊,是指一个人自己尊重自己,不允许他人轻视,并希望自己在各项活动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心理品质。从心理学上讲,自尊是一种极为尊贵的心理品质,期盼社会能尊重自己,是每个人的天性,是每个正常人的内在心理需要。

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对尊重的需求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自尊心对孩子而言,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向善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对待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样,对待孩子的自尊。

缺乏自尊的人,会自甘落后、不求上进,这种消极思想将影响学习和生活。

尊重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只有从尊重人的角度出发,才能产生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一个人只有受到尊重,才能发挥潜质,才可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然而,很多家长都和信中的这位家长一样,忽视了孩子的自尊需求。

当孩子屙到裤子里或尿湿了床时,他们会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大声呵斥孩子;当孩子在学校考了较低的分数时,他们会向奶奶爷爷等其他亲属大肆“宣扬”;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他们大动肝火、疾言厉色地训斥,甚至骂孩子是小偷;当孩子长得不如他们的意时,他们会肆意贬损、侮辱……

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才会愉快地接受你的帮助和教育。所以,日常生活中,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时无意间“揭”了孩子的“短”,使得孩子大失面子、大伤自尊,进而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安全的港湾,如果父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不但会使亲子关系出现隔阂,更糟糕的是,很容易使孩子出现过激行为。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强,他们的自尊需求会更加强烈,忽视孩子的这种需求,您的家庭教育注定是失败的,孩子的人生更可能会错失幸福。

所以,在此我忠告家长朋友:即使您有天大的不幸,也不要将它转嫁到孩子身上,那样对孩子太不公平了。在某种程度上,孩子本身也是受害者,您再这样打击这颗弱小的心灵,不等于再一次伤害孩子吗?自私的宣泄,一时轻松,将会带来一生的遗憾!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爸爸去哪,孩子就会去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爸爸去哪,孩子就会去哪
上一章下一章

我的自卑是因为您很少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