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中的“佛灯”

朦胧中的“佛灯”

朦胧中的“佛灯”被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已故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列为庐山三大疑案之一的“佛灯”,千百年来,一直悬挂在人们的心头。

佛灯,又称圣灯、神灯。《庐山志》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人发现了这种神异的灵光。但是那时只能将这种现象传为一种神话。而且,因为佛灯最早出现在天池山文殊台下,因此古人便以为是文殊菩萨的化现之光。

南宋时,天池山上建有天池寺,一日诗人周必大游山时来寺住宿。当天晚上,他便在山上看到半山腰间如繁星闪烁着许多火光,忽明忽暗,飘忽不定。他随即便将这一难得一见的景象记述下来,说那灯火“闪烁合离,或在江南,或在近岭,高者天半,低者掠地”。“天池佛灯”从此有了正式记载。500多年前的明代学者王守仁在天池寺留宿时同样看到了佛灯,并写下了著名的《文殊台夜观佛灯》一诗,诗云:“老夫高卧文殊台,柱杖夜撞青天开,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

无论是周必大还是王守仁,抑或其他人,都没有也无法对佛灯的来历作出合理的解释。与周必大同时代的朱熹对此怀疑是“地气之盛”。而另一位学进王廷珪则认为是“唐会昌中,二僧藏金像于锦绣谷腾溢而出之祥光”。但是这些解释都显得神乎其神,难以令人信服。

近代出现了较为接近科学的说法,指出这种火光为夜间山谷中的磷火。但是,1930年天池寺住持高慧见到的又与磷火有所不同。他在大雷雨过后看到似乎有数百支巨大的电光由岩底直往上升,通明的电光照在室内地下,还可以捡到针和芥菜子。

1981年底,一位在海军航空兵服役的飞行员郭宪玉,依据他本人多次的经历,提出佛灯是“云层对星光的反射”所致。他经常在无月的夜间飞行,飞机在云上就可以看到天上地下好像都有许多是星星。

多年专门从事气象学研究的庐山云雾研究所的江祖凡先生赞成这种新观点,他还从理论上对此作了阐述:“庐山云海对光线的反射率为20%~78%(100~500米厚层积云),天空中一等星星光经反射后变成了二等星或三等星,二等星变三等或四等星,其余类推。平时人的肉眼能看到的颗数与云层的大小、位置和运动有关,多则几百颗,少则几十甚至几颗。而且云层在运动,被它反射的星光也在动,造成忽明忽暗,时聚时散,神秘莫测。”依据这种特点,他认为佛灯的现象,一般是在无月的条件下才会产生。

郭宪玉和江祖凡的见解虽然不无道理,但佛灯形成与其他自然因素的必然联系,似乎还未完全解释清楚。比如,形同天池山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在庐山比比皆是,无月的夜晚在庐山比平地多得多,然而佛灯却极少出现,许多生活在庐山一辈子的人也无缘得见,是否除天池山一地,偌大个庐山就都“地气不盛”呢?又如1000多年来,为什么只有“天池佛灯”的传说和记载?

可见,人们对“佛灯”的认识依然是朦胧的、神秘的。尽管近年来在科学研究上已经得到了一些认识上的突破,但仍无翔实的论证材料足以说明佛灯的来源,依然如江祖凡所说的“千古之谜——天池佛灯,正等待人们去揭晓”。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世界奇闻怪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世界奇闻怪事
上一章下一章

朦胧中的“佛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