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殖民地教育的真相

第四节 殖民地教育的真相

第四节殖民地教育的真相如前所述,从1914年起,日本海军取代德国占领南洋群岛之后,对该地实施军政统治。除了军事、经济统治之外,军政府创办了作为教育机构的所谓的“岛民学校”,在占领地推行日语教育,以达到对原住民的奴化教育。于1915年颁布《南洋群岛小学校规则》,于1916年制定了《学校规则》,在特鲁克、塞班、雅浦、帕劳、波纳佩、贾鲁伊特各岛以及帕劳岛上的梅莱凯奥克兴建了小学校,使用《南洋群岛国语读本》(第一次编撰卷1、卷2)等教科书,采用日语教学。在军政时期,主要由海军军人来担当公学校的教员,到了1917年才开始派遣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来承担教学工作。

在民政统治时期(1918—1921),日本于1918年废止了《小学校规则》,制定了《南洋群岛岛民学校规则》《南洋群岛寻常小学校规则》,并分别在特鲁克、塞班岛上开设了南洋群岛第一寻常小学校和第二寻常小学校,使用的教科书是《南洋群岛国语读本》(第一次编撰卷3、卷4)。在民政统治时期,学校每年会选拔优秀的孩子和酋长的子弟,组织“内地观光团”,让他们了解日本、热爱日本。在这一时期,日本还在南洋占领地大造神社,强制要求日本人和原住民参拜,从意识形态上来实施对岛民的奴役统治。

1922年,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南洋群岛正式成为日本的委任统治领地。日本开始着手对南洋群岛的施政制度实施改造,其中改造教育制度是一项重要任务。1922年先后颁布《南洋厅小学校官制规则》《南洋厅公学校官制规则》。通过改造,将之前的南洋群岛岛民学校的称呼改为“南洋厅公学校”。公学校是以不使用日语的原住民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小学教育机构。与此相对,在公学校之外还开设国民学校,受教育的对象乃是来自日本“内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日语的殖民者的孩子。公学校的总授课时间的一半用来上“国语”课,所有的学科教育都使用日语。在1924—1927年,使用的教材是《南洋群岛国语读本》(第二次编撰本课用卷1—卷3)以及《南洋群岛国语读本》(第二次编撰补习课用卷1、卷2),在此期间设置了“南洋群岛教育会”。

尽管行政权转移到了“南洋厅”,但针对岛民儿童的教育,大体上继承了此前的岛民学校的形式。以岛民儿童为对象的公学校的学制为五年,由“本课”三年再加上“补习课”两年组成。所谓的本课属于小学低学级阶段,补习课就相当于小学高年级阶段。上课使用的语言严格要求为日本语。只是在本课一年级时,因为刚入学堂的孩子完全没有日语基础,所以由当地出身且懂日语的人在课堂上做助手,帮助沟通。但是,从二年级起课堂上就全部使用日语教学了。

在日据南洋时代,针对岛民的教育机构除了实施小学程度教育的公学校之外,还开设了一些特殊的学校,比如职业训练学校(又称养成所)、宗教学校等。1932年制定了《南洋厅实业学校官制、规则》,规定每天升日本国旗,遥拜皇居,合唱《君之代》。在马里亚纳群岛和塞班岛上开设了“南洋厅”塞班实业学校,采用的教材是《南洋群岛国语读本》(第三次编撰本科用卷1—卷6)。在这一期间,日本从国际联盟退出,在南洋群岛实施皇民化教育,日语教育乃是臣民化政策的一环。1934年以来,教科书使用《南洋群岛国语读本(第三次编撰补习科用卷1—卷4》)、《公学校国语读本》(第四次编撰本科用卷1—卷6)、《公学校国语读本(第四次编撰补习科用卷1—卷4》)。“南洋厅”在1936年5月制定了《南洋厅木工徒弟养成所规制》,其中有这样的内容:

让岛民子弟掌握建筑方面的必要技术,改善其住宅条件,这对改善他们生活来说是当务之急。意识到这一点,自南洋厅设置以来,在各支厅都开设了培养木工的讲习会。由于效果显著,为了将其纳入统一管理,提高教学效果,南洋厅于大正十五年五月在帕劳支厅管辖内的科罗尔公学校附设木工徒弟养成所。

作为提高原住民生活水平的一环,“南洋厅”在各个支厅都开设了短期或长期的讲习会。很多当地的岛民都参加了这样的讲习会,由于岛民多有学习木工的需求,也极有热情,“南洋厅”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决定开设这样的职业教育学校,“木工徒弟养成所”也就运势而生。养成所在教给那些希望将来从事建筑和木工职业的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兼有行使德育教育的功能。在养成所学习的学制为两年,必须是公学校补习课毕业而且年龄在16岁以下成绩优秀的男子才具有入学资格。每年从各个支厅选拔两到三名学生入学。1941年,木工徒弟养成所扩大学科范围,开始着手培养汽车机械工、电工方向的学生。养成所是免学费的,学习用品和演习用具、材料等全部由校方提供,学生都是寄宿制,衣服、食品也全由学校无偿提供。因此,能进养成所的学生在自己的同胞中,颇有优越感。

“南洋厅”为了帮助岛民自立,积极推进这种职业训练学校以及去日本“内地”学校的“留学”项目。从这些训练学校毕业的学生回到自己生长的岛屿,在当地从事建筑或与之相关的机械操作等职业,获取收入。优秀的学生还能到“南洋厅”或各支厅、日资企业工作,获取更为安定的收入。

除了普通的公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之外,“南洋厅”还开设了宗教学校。早在日本委任统治南洋群岛之前,已有德国的传教士在南洋群岛从事针对岛民的教育工作,教会更是承担起了学校的职能。但是,日本在取代德国占领南洋之初,关闭掉了教会学校。凡尔赛和会之后,日本正式被委任统治南洋群岛。日本政府出于对西方国家的顾虑,“承认传教士在教化岛民方面的必要性,政府与新教日本组合协会交涉,组织了南洋传导团”。而且,日本政府还与罗马法王交涉,在1927年承认德国和西班牙传教士在南洋群岛的传教活动,并让他们担任新成立的宗教学校的教师。宗教学校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学生主要是那些在公学校学习且信教的原住民的孩子。这些孩子平素在公学校正常学习,只是在课余每周去宗教学校一到两次,接受宗教课程学习,星期天当然还要去教堂做礼拜等。在宗教学校主要是学习天主教的教义,此外还要学习罗马字的写法、英语、算术、初级地理、初等几何等课程。宗教学校的数量在年年增加,截至1935年,共计有13所。所有公学校的日本人教师都要去教会学校任课,以补充教员之不足。

1935年,日本正式从国际联盟退出。此后,又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协定和日苏中立条约,走上了对外侵略战争的道路。自然而然地,战争浓厚的阴影也投射到了南洋群岛上的教育机构里。出于对“国策”和时局的宣传出发,在南洋殖民地的各类学校,尤其是在公学校,“国语”教科书的正文及插图的部分或者全部被更换。“基督”“林肯”等,只要是与敌对国欧美相关的名词都换成了“天皇”“二宫尊德”等。在战争时期,短头发的查莫洛原住民少女虔诚地朗读“国语”教科书的夸张形象,通过报纸、杂志等,在各种媒体广为流布。更为重要的是,少女正在朗读的内容是关于天长节以及向天皇表忠等。所谓天长节,是指庆祝天皇诞生的节日。随着时代不同,天长节的庆祝日期就会不一样。明治天皇的诞生日是11月3日,大正天皇是10月31日,昭和天皇是4月29日。作为殖民地宗主国最高统帅,昭和天皇长成什么样,这些被统治的殖民地的人民是无法目睹的。只有通过对于这位具有象征性意味的神灵反复的背诵、想象才能成为作为“文明人”的“日本人”中的一员。而现实中,无数岛民中的青年男子被强征到了新几内亚等战争的前线丢了命。随着战争的白热化,殖民者也顾不得来教化他们,公学校的孩子们被迫停课,被征用为支持战争的劳役。

在对岛民实施的殖民教育中,“国语”教育无疑是重中之重。“国语”教材几乎承担了所有的作为奴化教育工具的功能,由于采用日语教学,也从根本上消解了作为岛民安身立命的与生俱来的母语的干扰,从而使其归顺到“大日本帝国”。在针对原住民的奴化教育中,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唱歌”这一科目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唱歌教育,从军政府时期的早期阶段就开始被导入教学活动中。南洋地方的岛民,天生就能歌善舞。音乐本身是具有游戏性和娱乐性的,可以诱发学习者的趣味,在反复歌唱中,不但歌词更容易记住,也还能纠正发音。当然,殖民者也注意音乐旋律的简单性,因为旋律过于复杂了孩子们就不容易咏唱,进而影响到对最重要的“歌词”的记忆。当然,对作为核心目的的“歌词”的编排就更有讲究了,既要考虑其通俗易懂性,还要考虑文语和口语搭配的比例以及最终的说教效果等方面。把他们擅长歌唱的能力巧妙地运用于“国语=日本语”的教学中,这也算是殖民者的独创吧。唱歌不仅有助于学习宗主国的语言,而且还能培养美感、涵育德行,也算是一石多鸟之举。

其实,唱歌这一手段在此前的朝鲜、台湾、“满洲”等日本的殖民地教育中也曾被大量使用过。在朝鲜,在《第一次教育令》实施期间,唱歌还只是选修课程。但是,由于作为“国语”的日本语在朝鲜普及率太低,唱歌课程逐渐被强化,唱歌作为同化朝鲜人的强有力的手段发挥作用。对低年级学生,歌词采用片假名标记,采用口语体;高年级学生唱的歌词用平假名标记,使用文语体。在南洋群岛所推行的唱歌课教育,算是借鉴了此前在其他殖民地的经验。

1941年5月,小说家石川达三经过塞班、提尼安、雅浦岛在帕劳逗留了一个月。回国后,石川达三创作了《赤虫岛日志》。其中,就记录着他在南洋帕劳公学校所看到的唱歌课的光景:

“带您去看一个教室吧,这堂课改成唱歌课了,岛民们都喜欢唱歌,声音也很好。是高等课(补习课)的女学生们。”校长这样介绍道。校长到走廊上当当地敲打着挂在柱子上的钟。原本是手工课,少女们听校长说要改成唱歌课,都发出欢快的笑声跑到教室里去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随着在南方战事的吃紧,日本加速了在南洋殖民地的日语教育,目的是尽快向战场输送懂日语的兵力或为战争服务的供役使的劳动力。1942年8月7日,南方总军政监部颁发的军政指示中就有这样的内容:

关于对原住民普及日语一事,尽管他们在认同上多少会有些不便,但希望从一开始就彻底使用日语,让他们掌握日语,以图迅速彻底的普及。当此之际,利用原住民的音乐才能,利用唱歌的方法来教日语,不失为一种方法。

当然,日本在南洋群岛普及日语,纯粹是为了施行殖民奴化统治,彻底颠覆被殖民者的文化认同。事实上,随着日语教育在南洋群岛上的强行普及,作为当地原住民的查莫诺人的文化传统在逐渐消失,甚至连讲自己民族的查莫诺话的人也在逐渐减少。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岛敦研究:“越境”的文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中岛敦研究:“越境”的文学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节 殖民地教育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