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我们都有一个梦
第六章:我们都有一个梦
那么我现在来看看现在我们认为的宇宙的四种基本力吧。相信大家很熟悉,分别是:引力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首先是引力。上面已经提到很多次了。
她的第一个定义是:是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也是物体重量的来源。
她的第二个定义是: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描述为时空的一种几何属性(曲率);而这种时空曲率与处于时空中的物质与辐射的能量-动量张量直接相联系,其联系方式即是爱因斯坦场方程(一个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
电磁相互作用力的定义:即是带电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带电粒子之间通过电磁场传递的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力的定义:强作用力是强子间的作用力。是目前所知的四种宇宙间基本作用力最强的。
弱相互作用力:它是由W及Z玻色子的交换(即发射和吸收)所引起的,由于弱力是由玻色子的发射(或吸收)所造成的,所以它是一种非接触力。这种发射中最有名的是β衰变,它是放射性的一种表现。
通过看上面的定义和大家以前的认识,我们知道引力是我们最早发现的,但对于她的认识,我们一直不能深入。她的作用尺度,可大,可小。可是我们知道在粒子范围内,引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四种基本力的相对强度:
若万有引力为1
则弱力为10^25【10的25次方】
电磁力为10^36【10的36次方】
强力为10^38【10的38次方】
这样的对比意味着,两个电子之间的电磁斥力比同样两个电子之间的引力比。引力的微弱如此惊人,致使它在粒子对或几个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中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四种力中我们最先加以科学研究的却是引力,而且(艾萨克·牛顿)建立了圆满的数学理论来描述它。这是由于引力具有可叠加性——物体含有质量越大,物体的引力越强。而且引力的作用程非常长,强度的减弱仅仅与到物质块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我们的宇宙之所以可以形成现在的星系,星团,也是有赖于引力。【暂时不考虑,不讨论暗物质,暗能量。】
关于引力最新的认识,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他认为引力的产生是源于时空曲率。在引力场中,时空的性质是由物体的“质量”分布决定的,物体“质量”的分布状况使时空性质变得不均匀,引起了时空的弯曲。大致上讲,物质密度大的地方,曲率也就大。也就是说,“时空曲率”产生了引力,当光线经过一些“大质量”的天体时,它的路线是弯曲的,它将沿着“大质量”物体所形成的“时空曲面”前进。就像放在软床上的重球使床面弯曲一样。
尽管我对于时空曲率,空间几何,场方程等高等数学不精通,但是对于“时空曲率是引力产生的原因”不敢苟同。我只想对爱因斯坦说我敬佩你的想象和惊人数学天赋,但你想的太多了。对于这点,我会在综合分析完四种基本力后,着重分析的。这也是我认为爱因斯坦相对论值得修正的地方。
接下来看看电磁相互作用。虽然不是一个理科生,但是对于电磁学的发展史,每每读来,便心潮澎湃。我要用比较多的字,来说说她的发展史。这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磨灭伟绩!!
早期的电磁学研究比较零散,准确的来说是关于电的研究。下面我按照时间顺序将电磁学主要事件列出如下:1650年,德国物理学家格里凯在对静电研究的基础上,制造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
1720年,英国牧师格雷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发现了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同时也发现了静电感应现象。1733年,杜菲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称为松脂电和玻璃电,即现在的负电和正电。他还总结出静电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性排斥,异性相吸。
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图1)的穆欣布罗克和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了一种能存储电荷的装置——莱顿瓶,它和起电机一样,意义重大,为电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验工具。
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放电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
1777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研究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弹性而发明了扭秤,如图2所示。1785-1786年,他用这种扭秤测量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并且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规律得到启发,用类比的方法得到了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平反成反比的规律,后来被称为库仑定律【数学表达式:。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名电荷相斥,异名电荷相吸】。
说到这里,我要提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卡文迪许。我是在学习牛顿万有引力时候知道这个人的。牛顿万有引力中的引力常量G,就是他测量的。当时我就想,如果让我测量,我估计是束手无策的。而卡文迪许巧妙的利用扭秤实验完成了。而在这里要提到他,是因为他比库伦早12年发现库伦定律。只是他没有将自己的研究手稿发表。而且据说他终身未婚。也算是科学史上的奇人。他也是我的偶像!
在早期的电磁学研究中,还值得提到的一个科学家是大家都已经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学过的欧姆定律【标准式:。即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的创立者-欧姆。
欧姆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
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并且自己动手制作仪器。
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我们现在所称的电动势,并且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
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实验中他用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八根铜导线进行了测量,得出了欧姆定律。这个结果发表于1826年,次年他又出版了《关于电路的数学研究》,给出了欧姆定律的理论推导。
欧姆定律发现初期,许多物理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这一发现,并遭到怀疑和尖锐的批评。研究成果被忽视,经济极其困难,使欧姆精神抑郁。直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国科学界的重视。
在这之前的1820年间,奥斯特在给学生讲课时,意外地发现了电流的小磁针偏转的现象。其实验示意图如图4所示,当导线通电流时,小磁针产生了偏转。这个消息传到巴黎后,启发了法国物理学家安培。
他思考,既然磁与磁之间、电流与磁之间都有作用力,那么电流与电流之间是否也存在作用力呢?他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几天后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第一篇论文,提出了磁针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就是大家在高中学习过的右手定则。
再一周后,他向科学院提交了第二篇论文,在该文中,他讨论了平行载流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同时,他还发现如果给两个螺线管通电流,它们就会象两个条形磁铁一样相互吸引或者排斥。
1822年,安培在实验的基础上,以严密数学形式表述了电流产生磁力的基本定律,即安培定律。安培通过研究电流和磁铁的磁力情况,他认为磁铁的磁力在本质上和电流的磁力是一样的,提出了著名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如图5所示,该假说认为在物体内部的每个微粒都有一个环形电流,它们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小磁针,当这些小磁针的磁性排列一致时,就体现出宏观磁性。这一假说在当时不被人们看重,一直到了70年后人们才真的发现了这种带电粒子,证明了安培假说的正确性。
既然电流有磁效应,那么磁是否也会有电流效应呢?根据物理的相互作用原理,这个结果应该是显然的,因此不少人为此做了很多实验,试图发现磁的电流效应。但是这个现象直到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10多年后,才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和美国物理学家亨利发现。
法拉第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人,1791年9月生在一个手工工人家庭,家里人没有特别的文化,而且颇为贫穷。法拉第的父亲是一个铁匠。法拉第小时候受到的学校教育是很差的。十三岁时,他就到一家装订和出售书籍兼营文具生意的铺子里当了学徒。但与众不同的是他除了装订书籍外,还经常阅读它们。他的老板也鼓励他,有一位顾客还送给了他一些听伦敦皇家学院讲演的听讲证。
1812年冬季一天,正当拿破仑的军队在俄罗斯平原上遭到溃败的时候,一位二十一岁的青年人来到了伦敦皇家学院,他要求和著名的院长戴维见面谈话。作为自荐书,他带来了一本簿子,里面是他听戴维讲演时记下的笔记。这本簿子装订得整齐美观,这位青年给戴维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戴维正好缺少一位助手,不久他就雇用了这位申请者,从此,法拉第开始步入科学的殿堂。
法拉第是一个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在电磁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就是现在称之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因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并且他提出了力线和场的概念。前面提到的安培和奥斯特等人的工作说明了电和磁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定律比他们前进了一大步。他用实验证明了电不仅可以转化为磁,磁也同样可以转变为电。运动中的电能感应出磁,同样运动中的磁也能感应出电。
法拉第的发现为大规模利用电力提供了基础,后来人们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制造了感应发电机,从此蒸气机时代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1831年,法拉第用铁粉做实验,形象地证明了磁力线的存在。他指出,这种力线不是几何的,而是一种具有物理性质的客观存在。从这个实验说明,电荷或者磁极周围空间并不是以前那样认为是一无所有的、空虚的,而是充满了向各个方向散发的这种力线。他把这种力线存在的空间称之为场,各种力就是通过这种场进行传递的。
法拉第将他的一生所做的实验进行了总结,写出了《电学实验研究》。由于法拉第基本上不懂数学,在这部著作中人们几乎找不到一个数学公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它只是一本关于电磁学的实验报告。但是,正是因为他不懂数学,他才不得不想尽方法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达高深的物理规律,才有力线和场这样简明而优美的概念。
法拉第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科普演讲家。他的这个不懂数学的缺陷恰好被他的后来者麦克斯韦所弥补,建立了完美的电磁学理论。
同时,法拉第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几何学和空间上的洞察力。他的善于持久思考的能力,正好补偿了他数学上的不足。
在他留下来的笔记中,有下面一段话:“我一直冥思苦索什么是使哲学家获得成功的条件。是勤奋和坚韧精神加上良好的感觉能力和机智吗?……但是,我长期以来为我们实验室寻找天才却从未找到过。不过我看到了许多人,如果他们真能严格要求自己,我想他们已成为有成就的实验哲学家了。”
开尔文勋爵对法拉第非常了解,他在纪念法拉第的文章中说:“他的敏捷和活跃的品质,难以用言语形容。他的天才光辉四射,使他的出现呈现出智慧之光,他的神态有一种独特之美,这有幸在他家里或者皇家学院见过他的任何人都会感觉到的,从思想最深刻的哲学家到最质朴的儿童。”
【麦克斯韦】
接下来要说的这个人,便是天才的麦克斯韦了。麦克斯韦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个名门望族。他从小便显露出出色的数学才能。他在14岁就在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学报》上发表数学论文,获得了爱丁堡学院的数学奖。后来,麦克斯韦给英国皇家学会送去了两篇论文,但是皇家学会以“不适宜一个穿夹克的小孩登上这里的讲台”为理由让别人代为宣读论文。1850年,麦克斯韦考入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攻数学和物理。185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871年回到了母校担任实验物理教授。
法拉第精于实验研究,而麦克斯韦擅长于理论分析概括,他们相辅相成,导致了科学上的重大突破。1855年,24岁的麦克斯韦发表了他的论文《论法拉第的力线》,对法拉第的力线概念进行了数学分析。1862年,他继续发表了《论物理的力线》。在这篇论文中,他不但解释了法拉第的实验研究结果,而且还发展了法拉第的场的思想,提出了涡旋电场和位移电流的概念,初步提出了完整的电磁学理论。
1873年,麦克斯韦完成了电磁理论的经典著作《电磁学通论》,建立了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以非常优美简洁的数学语言概括了全部电磁现象。这一方程组有积分形式和微分形式。其积分形式有四个等式组成。
麦克斯韦方程组把电荷、电流、磁场和电场的变化用数学公式全部统一起来了。从该方程组可以知道,变化的磁场能够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产生磁场,它们将以波动的形式在空间传播,如图8所示,因此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推导出电磁波传播速度就是光速,因此他也同时说明了光波就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波。这样,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就标志着完整的电磁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电磁学通论》的科学价值可以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相媲美。
通过麦克斯韦的科学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在物理学科中的重要作用。麦克斯韦精通数学,他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把实验结果升华为理论,用数学完美的形式使得法拉第的实验结果更加和谐美丽,显示了数学的巨大威力。
由于没有实验的验证,麦克斯韦理论当时得不到大多数科学家的理解。物理学家劳厄说:“象赫尔姆赫兹和玻尔兹曼这样有异常才能的人为了理解它也需要花几年的力气。”因此,支持他理论的科学家就更加少了。
1883年,赫兹注意到一个有关的新研究,有人提出,如果电磁波存在,那么莱顿瓶在振荡放电的时候,应该产生电磁波。1886年,赫兹在进行放电实验时,发现近傍一个没有闭和的线圈也出现了火花,他得到启发,很快制出了可以检测电磁波的电波环。电波环的结构非常简单,在一根弯成环状的粗铜线两端,安上两个金属球,小球间的距离可以进行调整。赫兹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不断改变实验设计和装置,反复调整实验仪器。终于观察到,调节电波环的两个金属球之间的间隙,当感应圈两极的金属球之间有火花跳过时,可以使在电波环的间隙处也有火花跳过,这样,他就终于检测到了电磁波。
现在我们深深的知道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这个理论支配着一切宏观电磁现象(包括静电、稳恒磁场、电磁感应、电路、电磁波等等),而且在于它将光学现象统一在这个理论框架之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思想。麦克斯韦理论也是把电磁学和量子学结合起来的桥梁。
这就是电磁学的发展史,像故事,像战争,像歌曲……总之喜欢的人永远不会觉得这些描述很无聊,很平淡。甚至会觉得很美,也是心中的女神一般。还总是出现在梦里。
粒子尺度下的两种力。我们先来说说弱相互作用。我们现在知道了弱相互作用的理论指出,它是由W及Z玻色子的交换(即发射或吸收)所引起的,由于弱力是由玻色子的发射(或吸收)所造成的,所以它是一种非接触力。这种发射中最有名的是β衰变,它是放射性的一种表现。
重的粒子性质不稳定,由于Z及W玻色子比质子或中子重得多,所以弱相互作用的作用距离非常短。这种相互作用叫做“弱”,是因为它的一般强度,比电磁及强核力弱好几个数量级。
大部份粒子在一段时间后,都会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弱相互作用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特性——那就是夸克味变——其他相互作用做不到这一点。另外,它还会破坏宇称对称及CP对称。夸克的味变使得夸克能够在六种“味”之间互换,这一点本身就说明了她与强相互作用力关系密切。
由于弱相互作用载体粒子(W及Z玻色子)质量很大(约90GeV/c2),所以他们的寿命很短:平均寿命约为3×10-25【10负25次方】秒。
弱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数(相互作用强度的一个指标)介乎107【10的负7次方】与106【10的负6次方】之间,而相比下,强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数约为1,故就强度而言,弱相互作用是弱的。
弱相用作用的作用距离很短(约为1017–1016m)。在大约1018米的距离下,弱相互作用的强度与电磁大约一致;但在大约3×1017的距离下,弱相互作用比电磁弱一万倍。
在标准模型中,弱相互作用会影响所有费米子,还有希格斯玻色子;弱相互作用是除引力相互作用外唯一一种对中微子有效的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并不产生束缚态(它也不需要束缚能)——引力在天文距离下这样做,电磁力在原子距离下这样做,而强核力则在原子核中这样做。
她最明显的过程是由第一项特点所造成的:味变。比方说,一个中子比一个质子(中子的核子拍档)重,但它不能在没有变味(种类)的情况下衰变成质子,它两个“下夸克”中的一个需要变成“上夸克”。由于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都不允许味变,所以它一定要用弱相互作用;没有弱相互作用的话:夸克的特性,如奇异及魅(与同名的夸克相关),会在所有相互作用下守恒。因为弱衰变的关系,所以所有介子都不稳定。在β衰变这个过程下,中子里面的“下夸克”,会发射出一个虚W玻色子,它随即衰变成一电子及一反电中微子。
由于玻色子的大质量,所以弱衰变相对于强或电磁衰变,强度是比较低的,因此发生得比较慢。例如,一个中性π介子在通过电磁衰变时,寿命约为10-16秒;而一个带电π介子的通过弱核力衰变时,寿命约为10-8秒,是前者的一亿倍。相比下,一个自由中子(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寿命约为15分钟。
接下来我看看最后一种力,强相互作用力。最早研究的强相互作用是核子(质子或中子)之间的核力,它是使核子结合成原子核的相互作用。自1947年发现与核子作用的π介子以后,实验陆续发现了几百种有强相互作用的粒子,这些粒子统称为强子。作用距离第二短的。
核子之间的核力就是强相互作用。她抵抗了质子之间的电磁力,把质子和中子牢牢束缚在原子核内,保证了原子核内部的稳定。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知道了,强相互作用力跟夸克,胶子有密切关系。
也就是后来发现质子和中子都不是基本粒子,都是由更小的夸克粒子所组成。最基本作用力是将夸克束缚在质子和中子中的作用力,核子之间的强作用力其实是上述作用力的副作用。量子色动力学解释夸克中带有一种称为色荷的物质(色荷和肉眼可见的颜色没有任何关系)。带有不同色荷的夸克因着强相互作用会互相吸引,其中的介质是一种称为胶子的粒子。
可以这样通俗的说,是胶子将夸克组合为强子。所以她是一种复合粒子。我们对于夸克的了解,就是通过强子来间接了解的。还不是直接观测夸克的。这个我在一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提到过。
强相互作用比其他三种基本作用有更大的对称性,也就是说,在强相互作用中有更多的守恒定律。强相互作用不像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那样是长程力而是短程力。但是它的力程比弱相互作用的力程长,约为10-15m。大约等于原子核中核子间的距离。
四种力,我已经给大家介绍完了。即使我找更多的资料,让大家的理解和认识,也远远不够。
我们所认知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除去引力,另三种相互作用都找到了合适满足特定对称性的量子场论来描述。强作用有量子色动力学;电磁相互作用有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框架建立于1920到1950年间;弱作用有费米点作用理论。后来弱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通过希格斯机制产生质量,建立了弱电统一的量子规范理论,即GWS(Glashow,Weinberg,Salam)模型。量子场论成为现代理论物理学的主流方法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