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第 3 章

到了镇上,和王成越好返程的时间,连香下了板车,跨好自己的篮子,去寻找合适的地方。

王成自己也有东西要卖,有心想和连香一道,只是他赶着驴车,一些地方不好走,便专门去往常卖山货的地方。

时间还早,街道上的人不算多。连香凭着原身以前来镇上几次的印象四处走了走。

镇上只有主要的道路是铺了石板,其他地方都是土路。没走两步,鞋子就是灰扑扑,裙脚也会被扬起的灰尘弄脏。这就是为什么连香穿的是土黄色的衣衫。

想起许多古装戏里面那些仙气飘飘的美女们,什么鸭黄藕荷,什么艾绿湖蓝,又有什么月牙白银珊瑚,连香只想呵呵。有钱人家的女性可以做到脚不沾地,这个地指的是字面上的地,土地。平民百姓基本上是什么耐穿穿什么,这种土黄色,官方叫法是栗色,是最耐脏的。十个穷人里面有八个穿这个色的。衣服洗得多了容易破,破了还要补,补得多了就得重新扯布再做,费钱得很呐。

栗色连香四处留意,来到一条街口。

这条街主路正对着镇上最高大上的酒楼,老远就能瞧见酒楼上写着“酒”字的旗子在旗杆上晃荡。酒楼门口的匾额上写着“福来客”三个字。

连香反应了一秒后意识到这实际上是“客来福”,从左到右的阅读习惯还没有完全改过来。

这条街明显就是以食肆为主,两旁的小店没有客来福这么气派,先下也打开门板,开始营业招呼客人了。连香一边打量人家卖的是什么,一边向外走着,直到边上有个卖汤的老大娘支的摊子,才停下来。这里已经临近这条街的尽头了。既是尽头,又是另一条街的起点,只不过不是卖吃食。

这边也有像连香这样连摊子支架都没有的人,很少。她看看周围倒也没有不好意思,先把篮子放下——好歹这里也是砖地,还算是干净——掀开布取出一朵玉兰花点心放在手上,又放了几个点缀在大朵玉兰花中间的彩色团子在篮子面上的粗布上,开始学别人一样叫卖。

“玉兰糕——百香团——”声音清脆,在熙攘的清晨中格外清晰可辩。

有人问价,有人付钱,有人只在旁边看看。

有人看着这卖吃食的小女子手上动作利落地将两片叶子扣成个小灯笼状,把那精巧的点心放进去再扣上,并嘱托一句“客人拿好”也不由得跟着买了这两样都试试。

这是连香仿造网上那种纸扣的婚庆回礼盒做的。玉兰花叶子足够大,叶茎的硬度也足够,倒不仅升了包装的钱,还更引人留意。

“玉兰糕八文一个,百香团两文一个,五文三个。客人都要尝尝么?”

老实说这价格按照濮青县的购买力而言,定得并不便宜。参考隔壁摊子卖汤的老大娘,一碗素汤能管饱,也才三文钱。小小的玉兰糕,几口就能吃完,不足以饱腹,也要卖到八文一个,仅这个价格,就足以隔绝许多生活拮据的人家。不过东西胜在新奇好看,做工细致看上去精巧极了,便有那些不差这十文八文的人,花上几个钱买来尝个鲜。

等日头升高,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时,连香篮子里的点心几乎就要清空,等最后两个百香团给一位带着女儿上街的父亲买走后,连香收拾好赚来的铜钱,这才有空掏出怀里剩下的三个粟米饼。

腹中早就饥肠辘辘,一口气吃完两个,剩下一个打算回去路上再解决掉。接着提起篮子准备找王成,看看对方的货卖得如何,若是都卖完了,便可提早回去。

她一路走一路心里算账,原本那些材料一共做了二十五个玉兰糕,成本在五十文上下。四十个百香团成本约是二十文。所以这一趟下来,去掉了七十文的本钱,以及六文的搭车前,一共赚了一百九十八文。

一百九十八文啊……

连香愉快地想,若是每次都能有这样的销量,那么很快就可以还完借十三婶的两贯钱,以及六婶家的三贯钱。

她回去之前又花二十六文买了点花生和豆子这些自己家里不出产的东西,计算着这些能变成多少的玉兰糕和百香团,就这样一路到达了王家村。

可惜愉悦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回到村里时日头偏西,她远远地看到一个妇人在自家院门口徘徊。

“十三婶?”

“阿易媳妇啊,你可算回来了。”那妇人一脸踌躇,见到连香回来,不由得眼中亮起光来。“婶子等你半天,咱们快些进去说。”

连香因着王成今日早晨的话,知晓十三婶所为何事,却不知是为了什么,见对方焦急,也以为她是家中有了急事。当时借钱,能有两贯钱已经是雪中送炭,虽然有些利息,却也合理。因此连香也是感谢十三婶,如果她如今有急用钱的地方,那连香无论如何都会想法子尽快还钱。

“婶子可是家中有什么急事?”连香柔声问道。

十三婶却皱皱眉,踟蹰半晌,才道,“却也不是急事。”

见连香不解神情,十三婶有些犯难,“也许就是些当不得真的话,只是婶子我不是经得起事的人,这才慌里慌张地找你。按说你如今恐怕也一下子拿不出这两贯钱回来,我也不想逼你,可是……”

乡里妇人说起话来有些词不达意,没个重点,好一会儿过后,连香才抓住重点——

“族里要收回我家的地?”

王家村以王姓为主,并没有村长,只有王氏族人的族长。村子里大小事情若是遇上纠纷难以平息,基本上就由族长出面最后解决,至于是否公允,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对于村子里外来落户的外姓人口,一般不敢和王家村的村民有什么不和,所以也用不上族长出面。在连香来到王家村五年里有限的印象中,极少出现过族长这么一个人物。

她从十三婶絮絮叨叨的阐述中,慢慢理清楚了这是怎么回事。

十三婶实际上是王万生的姨妈嫁到邻村生的女儿,也就是表兄妹关系。至于已经去世了的十三叔,也算是五服内的堂兄弟。王万生平时没少帮这个守寡拉扯孩子的表妹,直到十三婶生的两儿一女都办好嫁娶之事。因此两家关系算是颇为亲近。既然平常也总是走动,等连香求到她家时,十三婶总是不能不管的。于是在她能力范围之内,拿出存了好几年的两贯钱借出,连香也主动承诺,半年后除了本钱之外,还多返回一成的利钱。

而十三婶之所以胆敢把自己的棺材本借出去,就是凭着王家留给连香的五间砖房,以及十亩良田。哪怕半年以后连香真的还不起了,也有房子和地能抵债。

然而就在头一天,十三婶听到村子里有传言,说王万生家如今绝了后,要把地给收回来,不能留给连香这个外姓人。况且人还年轻,和王易成婚时连人都没见过,肯定不能安分守寡。谁知道什么时候就带着他们王家的钱和地就嫁走了呢?

同样是守寡的十三婶太清楚寡妇的辛苦。她这还是有两儿一女,有亲人帮衬着,这才苦过来的。而连香如今再没有一个替她撑腰的人,拿什么争?族里说是要地,没提到这几间砖房,可难道他们会好心把房子留给她住吗?

她也不想逼这孩子,可是若是等到族里把地和房都收走了,她上哪里去要回那两贯钱?十三婶倍感不安,决定趁着族里还没有提到这件事的时候,先让连香把钱还了,或者是用房子用地抵债也行,签好了契,就不怕族里把属于自己的那份要回去了。

连香心里一片冰凉。

来到这个世界等同于坠下山崖,就在她勉力抓住枝丫以为能向上攀登的时候,山崖上的人又朝她扔下石块。

她告诉十三婶明天再给她答复,接着把人送出门口。拴上门栓回转身来,才拖着无力的双腿回到床炕倒下,胸口还硌着一块冰冷的,硬邦邦的粟米饼,一如她此刻的心。

房子和地都被王氏族里收回去,对于一个年仅十七的女子而言,简直是不给她留活路。

不,对于许多人来说,她还年轻,还可以通过嫁人活下去。刚刚十三婶的话中不也有这样的意思吗?

可是连香绝对不会把自己的命脉,通过嫁人交出去。多少年前,在她还小的时候,妈妈的例子就证明了这种做法的失败。

那究竟该怎么办?

脑海中突然想起白天王成对她说过的话,“若有什么难处,可以来找我”。

不,还不够。

对方并不知道她现在要面对的是宗族,王成可能只是以为她会有钱财上的困窘。而身为王姓人,宗族的决定又该怎么反对?

太阳的余晖也消失不见,黑幕降临。夜色中漫天星华闪烁,农家小院里,一个纤弱女子坐在炕上,看向窗外的夜空,蹙眉思量,目光却是坚毅无比。

第二天一早,连香便起身,准备前往十三婶家。

她直到下半夜才将将睡着,连续两个晚上没有睡足觉。站在水缸前看着水面印出的自己,模样有些憔悴,可能脸色也好不到哪去。便决定先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再出发。

从院子的柴垛里捡了木柴,自己用砍刀劈了,抱入灶间生火烧水。脸上的郁色愁绪已经散去,她已想好法子该如何妥善解决此事,心情轻松了不少。此刻心神便全投入到要做的早餐上,毕竟吃饱吃好了才能打好这场仗。

白面和白米是用来做点心卖钱的,连香身为负资产以及被人惦记着资产的人士,目前是舍不得吃的。她平日里只吃苽米。苽米虽然口感差点,但是只要做得好,也是一样美味。更何况,苽米的营养价值还更高,连香一边吃一边觉得什么糖尿病高血压在远离自己,吃得是一点也没脾气。

一大早的倒也不用就开始吃苽米。

从屋檐处挂着的两块不大的腌猪肉上取下一块,用刀片下半指厚的薄片,再把剩余部分挂回去。那一小块薄片肥瘦相间,对于饥肠辘辘的人来说,晶莹剔透的肥肉和紫黑色的瘦肉穿插,可真是好看的紧。

她欣赏了几秒这美妙的色差后,把肥肉切下,瘦肉用刀小心地切碎,那片肥肉擦了擦锅底,炼出几滴带着醇香的油,借着那热油翻炒几下瘦肉碎,然后把煮好的豆子连汤倒下去一些,再洒下些许粗盐粒,小火慢慢熬煮一会儿,香气便悄悄从锅盖与那铁锅的缝隙中间偷溜出来。

真是香!越闻越饿。

不过她还是继续不紧不慢地拨弄灶下的柴火。豆子好吃是好吃,没炖烂就吃下去,若是肠胃消化不好就容易胀气——放屁。

小口小口,充分咀嚼,让每一口都经过舌头味蕾体会。享受完这顿古人常吃的豆饭早餐之后,连香清理完厨房,收拾好自己,还没等出门,就听到院外的叫门声。

十三婶性急,心里压不住事情,连香一顿早饭的功夫,人就已经来到门口。

连香放下袖子,前去开门。

※※※※※※※※※※※※※※※※※※※※

作者:好吧,写着写着我也饿了。

关于本文出现的主食,苽米从周朝开始作为民众的主食一直流行到了唐朝,唐以后就少了。本文的架空背景么,类似于宋、明——吧,所以这是食物届的关公战秦琼。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香如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香如故
上一章下一章

第 3 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