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民族问题
居安思危,这是叶不凡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这个时代最骇人听闻的不是杀戮,而是冷漠。
可怕的是冷漠,是视人命如草芥的冷漠。
汉族人力量是巨大的,但是态度但冷漠了。到死也不知道去反抗。看着身边这些一起与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叶不凡有点茫然了,何去何从呢?
叶不凡独坐在一块石头上,望着璀璨的夜空陷入了深思。
看三国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争霸天下的英雄豪杰身上,却很少关注导致将近三百年五胡之乱的隐患。
引红楼梦秦可卿的一句判词。“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当然,叶不凡虽然不精通西晋这段时期的历史,但是历史规律还是清楚知道的。
纵观五胡乱华那段历史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太多的暴君和太多的屠杀,民族矛盾以最为强烈的形式尖锐对立。少数民族的英雄们纵横在中国的北方,被视为正统的晋朝只能流落到昔日东吴的位置,保全一片甚至比当年东吴还小的地盘,苟延残喘。
史载“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落”的意思是户,每户以五口计,五千余落就有二、三万人之多。这样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入,到西晋时期,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入驻中原。
甚至有的历史学家考证出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的50以上比例。
汉族人口比例急剧下降,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上升,中原地区民族构成发生变化,自然就会产生民族融合的问题,这也是五胡十六国成因的一个关键问题。
然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问题是,民族矛盾也逐渐尖锐对立起来。
看看那时候的汉人是怎样对待少数民族的吧。
为了解决劳动力减少的问题,统治者开始有意识的引进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入塞,充当劳动力。
魏晋末年太原诸郡“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
西晋初年(公元265年——287年),就先后有几十万少数民族入塞。他们大量沦为世家豪门的佃客。晋初江统在《徙戎论》中说:“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其时关中戎狄有四百万人口,可见比例惊人。而且他们大都是沦为奴隶的命运。
这么多少数民族是怎么到关中的呢?
三国时期,中原的统治者们对少数民族是压迫和利用,这个时期更是积累了深重的民族矛盾。
回顾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其中提到过“西和诸戎,南抚彝、越”。
即算是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也很少注意到这些少数民族的悲惨命运。纵然是我们今天看三国演义,对少数民族的遭遇一样抱以冷漠的态度。
我们很容易的把他们当成文化落后、尚未开化的蛮夷,当成可以任意鞭打凌辱、利用玩弄的奴隶。在中原遭遇他们的侵犯时,我们把他们当成为祸中国的灾星,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却不反省自己的原因。
大量的引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并且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少数民族,这些就是五胡乱华在三国时期深埋的隐患。
为什么五胡十六国时期出现了那么多的大屠杀,杀得如此的残忍和惨烈,即使是今天读史书都能让人喘不过气来。
以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少数民族会将汉人恨得那么深。这时才有所了解,原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今天,这些少数民族大部分都消失了,有的被杀光了,有的融入了汉族,五胡之后的隋唐继承了民族融合后的优势,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引以为自豪的文明。
盛唐也没多久,马上就陷入了民族矛盾之争的安史之乱,继承正统的宋朝一直被西北方的少数民族欺凌,最后被蒙古人征服,好不容易朱元璋赶走蒙古人,击败了其他的汉人起义军,重建汉人王朝,可是江山最后又被白山黑水的满人夺了过去。
当我们终于把满人皇帝当成中国圣君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了。而我们好不容易忘怀了脑后那根辫子的时候,日本人就开始狠狠教训我们。
这就是我们的历史。
叶不凡心想如果想要改变历史,就必须面对日益深刻的民族问题。减少杀戮的办法就是以杀止杀,以杀止杀的前提条件是自己应该有实力。
名不正则事不成,叶不凡要想成立自己的地般和军队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为自己正名,还是先投靠刘琨。
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在西晋历史上最不平常的一年。
永嘉三年(309年)七月,平阳人刘芒荡自称汉室后裔,诳诱羌戎,在马栏山(今旬邑境内)称帝。
刘渊手下大将军石勒攻占了冀州各郡县。转战并州,晋阳被围,刘琨死战不退,双方相互僵持。
几家欢喜几家忧。
永嘉三年八月,叶不凡潜入平阳,焚毁刘渊军粮四十万担以上。
雪上加霜的是刘聪第一次进攻洛阳大败而归。
有道是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天雨,刘渊根据地离石发生几十年不遇的大饥荒。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草仗怎么打。
愁的不止刘渊一个,还有一个人比他还愁闷。那就是并州刺史刘琨。
刘琨是谁?刘琨(公元271年~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文学家、音乐家和爱国将领。在其一生中留下了“闻鸡起舞”枕戈待旦、多难兴邦、先吾着鞭,四个著名成语都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怀帝永嘉元年?(307),刘琨为并州刺史,但”善于怀抚,而短于控御,一日之中,虽归者数千,去者亦以相继”(《晋书刘琨传》)。后又误信谗言,被□人所乘,败于刘聪,父母亦皆遇害。
愍帝建兴三年?(315),刘琨为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但不久又败于石勒。败后投奔幽州刺史鲜卑人段匹□,相约共同扶助晋室。后因段匹□的部下末波暗通石勒,俘获琨子刘群,并迫使刘群作书约琨为内应反对段匹□。事泄,刘琨被段匹□杀害。
正在此时,刘渊手下大将军石勒每攻下一座城池,便纵容麾下将士杀戮抢掠,完了还焚烧城池,匈奴军士所过之处哀嚎遍野,景象惨不忍睹。
刘渊麾下谋士惊心不已,他们本以为刘渊是为名主,如今看来不过只能另眼看待了。其实刘渊也有不得已的苦中,军粮被焚,军心浮动。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虽然不断有谋士试图劝阻刘渊,但谐被刘渊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为由,把所有前来进谏的谋士、忠臣一一挥退。麾下谋士无不望天兴叹,渐渐起了离心。
因为重视贤士,刘琨也就能常常抑制自己,虚心纳谏。主要还是因为匈奴伪汉军一路烧杀,大多数流民被迫无奈,纷纷投靠西晋唯一的豪杰刘琨。这个刘琨也是中山靖王之后,和刘备也算是同宗,不过此人比刘备可差远了,刘备擅长笼络人心,是一个玩谋略,搞政治的高手。
刘琨善文,文才出众,我们耳熟能详的“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刘琨虽不长于政治军事才略,但在艰危困顿中志存社稷,屡经挫败,却锲而不舍,奋斗不遗余力。在当时的文人中具有这样的抱负和意气,确属难能可贵。
在平时军队的训练上,刘琨丝毫不敢懈怠,虽然刘琨指挥军队打仗不怎么精通,但是他却每逢战事,身先士卒。
石勒在围攻晋阳的战斗中,刘琨军士气显得非常高昂,气势很有些精兵的味道。
古代战争攻防战是残酷的,更是血腥的。
刘琨军虽然伤亡惨重,却也勉强支撑着。十几天过后,不光刘琨军成了强弩之末,就连攻城的石勒也感觉乏力。
石勒心里不禁感到有一些诧异,原来晋军都是一触既溃,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居然变得悍不畏死。
事实上一只老虎带领一群羊其战斗力比,一只羊带领一群老虎更有战斗力。刘琨虽然算不是真正的老虎,却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羊。
石勒心情有点不爽。
这支晋军本是一群乌合之众,只因为他们的头领叫刘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