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反方

第四节 反方

()尉迟迥所据相州,为北周东部地区的中心。虽然北周统治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支持,来自于关中地区,但相州却是其经济中心之一,且战略地位重要。尉迟迥联系河北中南部农业经济发达的州郡起兵,对北周构成的威胁是巨大的。北周面临尉迟迥叛乱的正面战场,形势严峻。不仅因为尉迟迥所据的相州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还在于另有三股重要的军事力量加入了他的阵营。第一股力量是青州总管尉迟勤,率其所统辖的青、齐、胶、光、莒等州加盟,就有数十万人之众。青州即以现山东省青州市为中心的,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而齐(山东省济南市,位于山东省的中西部)、胶(山东省胶州市,位于位于胶州湾,包括现青岛市)、光(辖境相当今山东省胶莱河以东地区)、莒(今山东省莒县)等州同时起兵,差不多等于半个山东省燃起了烽烟。这尉迟勤是尉迟迥弟弟的儿子。尉迟勤在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其所居之位,从实权上说,与他的伯父尉迟迥可有一比。虽然政治军事上,青州不比相州重要,但同为中原腹地,地处平原,且是粮食的主要产区,经济地位与相州不相上下。这样一位省部级干部,不被人过多提起,大概因为这人是北周的乱臣,而另一方面,是其人品不行。因是尉迟迥的侄儿,这尉迟常委要办大事,自然想到上阵还需父子兵这个道理,所以派人给尉迟勤送去了一封信,以为就可以搞定。但是这尉迟勤,刚开始时,一下子弄不清政治方向,却派人,把这封信送去了长安。这封信是不是到了杨坚手中,不得而知。因为朝廷竟然很奇怪地,对尉迟勤的举动,不作任何反应。事情发生变化,大概原因也就在于此。这尉迟勤等不到朝廷的回复,由此而有另外的想法,是可以想见的。他尉迟勤与尉迟迥,同用一个复姓,大名中有两个字是相同的,不同于其他单姓氏者。且他是尉迟迥的侄儿这一点,是跑不了的。朝廷没有回音,免不了是猜忌他的缘故:因为这封信,反过来看,他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所以说,反了可能会死,不反则肯定要死。但是,他不该把他的亲伯父卖了。现在改变主意,再说起这一层亲密的血缘关系,只能以实际行动,向伯父表达:他也认为,上阵还需父子兵。其实,不用人点破,他这样做,无非是政治上的赌博,押亲大伯一注,胜算还是要大些的。再说第二股力量司马消难。郧州总管司马消难,河内温人,即今河南省温县人,字道融。其起兵反对杨坚,是因为他忠于北周宇文氏朝廷。因为他是在北齐受猜忌后,逃亡到北周的,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当时北周派达奚武和杨忠两位主要将领,亲自去接应他,可见对他的重视。知恩图报,也许是他最原始的动机。还有就是为了证明:他并不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原先,他司马消难在北齐,地位显赫,却不是腐朽的贵族。他做官还是得到老百姓拥护的,尽管他对自己的名声,喜欢矫饰,这也许和他出身,曾是游手好闲的公子哥有关。他的父亲是司马子如,是北齐创始人高欢的好友,当时北齐最有权势的“四贵”之一,官至尚书令,囗才很好。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子如也曾有反复,投靠过北魏末年枭雄尔朱荣。在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开始的,由鲜卑族人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将军葛荣领导的叛乱中(史称葛荣之乱),曾受尔朱荣之命,助守过邺城。当时葛荣引兵围邺城,号称有百万之众,但司马子如能“间行”而入邺城,也就是从小道进入,说明其路径熟悉,而且是冒死前往的。后尔朱荣引精骑7000人,葛荣恃众轻敌,兵力分散,被尔朱荣出奇兵击败,其本人也被尔朱荣所杀,司马子如因此而进爵为侯。这司马消难从小就很聪明,但却有一个坏毛病,就是看了几本书,就喜欢拿来显派,大概和他的父亲一样,囗才很好的缘故。不仅如此,更为搞笑的是,他还把多卷的黄纸,也就是当时流行的具有灭虫防蛀功能的高档书写纸,卷在朱轴上,做成经典大部头的样子,摆满房间,让人搞不清他究竟读了多少书。因为其父为当朝显贵,公子哥儿不做都不行。吃喝有人埋单,而同为游手好闲之徒的那伙人,就喜欢找上门来,就连当时号称“北地三才”的邢子才、魏收、温子升等人,也时常光顾他家的门庭。这样看来,此人到是没把读书真当回事,因此而多余出来的智力,要是没有浪费,是必然会弄出些名堂来的。事情果然有应验,这公子哥儿,不多久就做了附马都尉。这是一个象征性的,专用于封给附马爷的官,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校级军官,显贵却是当然的。只是史书上没说,他娶的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姐姐,高欢的那位女儿当夫人。这高欢到是有位没嫁出去的女儿浮阳公主,被列为历史上著名的,违反“皇帝的姑娘不愁嫁”定律的名女人。而高欢的另两位女儿,长女为北魏孝武帝元修的皇后,二女儿太原长公主,则为东魏孝静帝皇后,看来有关这三位,都没这司马消难公子什么事。也许是因为我们前也遇到过的,由于身份上的原因,不便说得很清楚,那我们在此也就只能略去。不管怎样说,这对他本人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后来不久,他就做了北豫州刺史,也就是官当到了地级市的市长。但是,由于家庭关系没搞好,他娶的这位皇帝女儿,这个现在还搞不清姓名的公主,竟然向小舅子高洋告了他的状。虽说根据一般估计,皇帝不断家务事,但这位高洋皇帝,不同于常人。该皇帝智商颇高,却是个心理变态者,且常有骇人听闻的疯狂之举。司马消难平时就小心,因为在这位看起来有精神病的皇帝的手下干活,不知那天这个小舅子会发疯,不认亲戚,让自己死无全尸。并非危言耸听,这位对皇族女性有特殊嗜好的人,不止一次手起刀落,杀过好几个胆敢不从女人,而且还要分尸。宠妃薛氏,就是被他亲自砍下头后,在酒席上当众肢解,取出髀骨,也就是大腿骨,做成琵琶,然后抱着这根白骨弹奏,九分象鬼,剩下一分还是不象人。这是一位是真疯子无疑。北齐皇帝的,则是一座血腥十足的疯人院。如此疯狂病史,在纸上看了,都会好长时间恶心,更不用说亲眼目睹。不过,让这位司马消难附马,最终决定逃离的,却是另一件更可能会让他惹来杀身之祸的大事:文宣帝高洋,另有一个特殊爱好,就是测字。且从被推选为从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始,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有生卒年月可考的二百一十二位皇帝中,为绝无仅有的,最著名的测字皇帝。而其中最著名的测字案例之一,就是他亲自测出自己的年号“天保”,是“一大人只十”的意思,也就是说他在位只有十年,最后果然应验。不过,要说他这位二哥,通过测字测出七弟高涣,弄不好就是黑衣人,故而杀之,到也并不全是真的。这段编入史籍的奇闻是说,民间传言有江湖术士说,灭亡高姓者是穿着黑衣的人。于是自从高欢当权以来,皇帝每次出行,都避讳遇见沙门,是因为当时的和尚都穿黑衣。而这北齐文宣帝有一次到了晋阳,也就是太原,让人骑马传诏,叫其弟上党王高涣,前来朝觐。不知怎么,在这时,高皇帝想起了前面说的这个忌讳,就问身边的人,什么东西最黑?这是一个很突兀,也很奇怪的问题。边上的人知道,这位皇帝喜欢玩脑筋急转弯。一下子搞不懂,但皇上问话,是必须回答的。于是有人随囗答到,最黑不过漆了。没想到,这样一句听起来不起眼的话,却引发了高皇帝的测字兴趣:这“漆”和“七”谐音,由此联系到他的七弟高涣。于是命令改了,变成命令库真都督,叫破六韩伯升的,带邺城之兵,去抓高涣。这库真(直)是通常是由鲜卑贵族子弟担任,可世袭的皇家卫队参军,而库真都督,应为卫队队长。不料,这高涣没等到破六韩队长带人来,听到风声,竟把前来传旨的使者杀了,然后逃跑。有点奇怪的是,这高涣又是怎么知道,他这位二哥来者不善?看来也会算。由于知道高涣是往邺城东边跑了,于是下令全国通辑。邺城内也进行了好几天的搜捕,搞得全城鸡犬不宁,后来这高涣却是在济州,即今山东省济宁市,被抓获的。当然,说是测字测出来的,只是一个借囗。高涣,是高欢最喜欢的小儿子,文韬武略,无不精通,力大无比,能扛得起宝鼎,常对身边的人说,书是要读的,但不能只顾读博士,其它的什么都不管,那这人就完了,这也应该是现在大多数读书人的心得。由此看来,他应该是高欢本人的复制版。这也可能是他被他二哥所杀的原因之一。不过,直接原因却是:这高涣,犯过错误。从性质上来说,这个错误是要命的。史书上说,高涣曾与常山王高演,领家丁攻打过好几座自家的城池,还率部遂聚众到京城邺下挑衅,案发后,经最高法院审理,文宣帝高洋,只杀了高涣手下,把他本人被驱逐到了边远的上党。这段历史故事,很是令人费解的。高涣、高演二王,闲来无聊,玩起打家劫舍的勾当,怎么把自己家的院子当成了拍动作片的影视制作基地?都多大年龄,还玩这种小孩游戏,让人难以置信。所以还是那句话说得对,书是不能读得太多,更不能轻易相信。然而这高涣,在此后不久,却立过大功。天保六年(公元555年),高涣奉他二哥高洋之命,率众护送被梁王萧明回到江南去,这梁朝实际上已被西魏所灭,让萧明回去,是为了扶持傀儡政权。太尉王僧辩,还有司空陈霸先,是梁朝前皇帝,梁元帝萧绎的旧臣,在建邺,即今天的南京,已推举晋安王萧方智为丞相,正准备筹建流亡政府。对于战胜国西魏硬塞给他们的傀儡皇帝,当然不予承认。高涣手持高洋皇帝的诏书,这王僧辩和陈霸先并不理睬。但上党王高涣大军已到,且再次王僧辩写书信,再说明利害关系。一来二往,不止一次,没什么效果,于是,这高涣便有了展示其一身武艺的机会。两军对阵。这王僧辩派出心腹大将裴之横。这人身经百战,为太尉王僧辩手下第一位猛将。却不料这上党王亲自出阵,手起刀落,裴猛将人头落地,江南兵将见了,无不畏惧。这王僧辩见了,才请求投降,并遣舟舰迎接。高涣因此威名大振。在天保八年,高涣还被高洋皇帝封录过尚书事,虽然这在当时,仅只是多数宗室的荣誉名号,如同现在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有如此功劳,上党王高涣就算犯过严重错误,也不至于通过测字,测出来他这老七,就是老“黑”,而把他杀了。事情的真象,很可能就是因为高老七确实有本事,才性命不保。高老二会测字,高老七也应该情报工作搞得好,再不就是身边也有会阴阳八卦的术士,料定此番杀身之祸,就会出在邺城西北五里漳河上的紫陌桥。看来是高洋回到邺城后,才让破六韩伯升去办这事。破六韩队长刚出城门走不多远,来到紫陌桥头边,就遇上了大力士高涣。破六韩队长做为皇帝的卫队长,自然也是一身武艺,但遇见了和当初的楚霸王也有一比的高涣,自然不是对手。破六韩被杀,高涣却逃跑了。这又是可奇怪的地方:这上党王高涣,文韬武略,不会打这种只管上半截,没有下文的糊涂仗。但是,说他跑了,也就只能是跑了。是向东跑的,这一点,和前面的情节连贯起来。他跑着跑着,前面却遇到一条拦路的河,这一点,也和楚霸王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是在于,他身后不见追兵,大概因为他是大力士的缘故,没人愿意先上前受死。他渡过了这条没有说清名字的河。楚霸王是不肯过江,那条江叫乌江,这一点,也不同。楚霸王是在江边自刎了,而这上党王,却是从河里爬上岸,遇见了土人。他一定跑了很远,但应该没跑出国去,因为土人把他抓住,送给了他二哥,高老二。高老二念在兄弟的名份上,并没有马上杀他,而是把他用铁笼子装了,与永安王高浚,也就是高老三,一同关进了地牢。而这高老三,是为了什么事,也进来了?高老二是皇帝,让他进来,并不见得要有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但原因总是有的。要说这高老三,却是一个最让他当皇帝的二哥烦心的人。此人豪爽有气力,善骑射,虽然喜欢打猎,但聪明宽厚,上上下下的人,对他很敬畏,也很喜欢。只是在几兄弟年少时,他欺服过高老二。小时候的高老二,性格懦弱,人长得丑,时常有鼻涕挂在脸上,每次去见老爹高欢,高老三都要对跟在他身边侍奉的人说,把他的鼻涕擦干净。按说这也没什么,只不过是这高老二,是心胸狭隘之人。且高老二当皇帝,开始干得不错,但后来就变得,喜欢烂酒如命。高老三却以当弟的身份劝他,且是一种教训的囗气,话说得难听,什么因酒败德,你知道还是不知道,如此之类的话都说得出来。兄弟之间,按说也没有什么。但小肚鸡肠的人,感受不同。还有就是,这高老二还喜欢赤身,与宫女嬉戏乱来。高老三当然又看不贯,就又来干涉,并说这不是皇帝干得出来的事,让高老二脸没地方放。并且还把当时把持朝政的杨遵彦叫来,讽刺他对这种事为什么不劝告皇帝。高老三这样做,却犯了忌讳。因为从高欢起,即不允许王爷们与大臣有往来。这杨遵彦害怕见过高老三的事被发现,就抢先向高老二作了汇报,高老二听后大怒,且不由得骂出囗来:这个小人,真让人难以忍受。然而这高老三还不识相,对为件事却是不依不饶,回到他的封地,还要不断地上书,耐心地劝告高老二,这当然是在不断地培养出高老二对他的愤恨。事情不知什么时候,让高老三发现了,当皇帝的高老二,对他的态度恶劣,所以当高老二下诏,让他到京城来时,这高老三终于想明白,这不会是什么好事,于是以有病在身为由,推脱不去。他这样做,终于给了高老二机会,把愤恨体现在了行动上:派人抓了高老三。由于高老三在百姓中名声很好,所以几千人哭着为他送行。而这种情况,其实对高老三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果然,一到京城,高老三就被装进铁笼子。由此,高老三与高老七汇合,关在了北城地牢下,吃得是溲饭烂菜,自然是苦不堪言。过了一段时间,这高老二忽视想起了关在地牢中的高老三,就带了人,到地牢看这两兄弟。还让人唱歌跳舞,这是在故意重演他高老三曾劝告他不要干的事。意思是说,怎么样,你不让我干的事,我偏要干,你现在牢里,还有什么说的?不仅如此,还让高老三跟着唱,而这高老三现在变了,因为害怕,声音颤抖、悲凉,高老二见了,心中不觉一阵难受,动了善心,要说这高老三,也没什么大错,打算放了他。没想到长广王高湛,也就是高老九,说了一句话:猛兽安可出穴?是这话让高老二打消了刚才的念头。这高老九确实不是什么好人,因为在高老二之后的之后,做了北齐第四任皇帝,却是有名的绿帽子皇帝。此时他说这样的话,并不是因为兄弟不和,而是因为他是站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当皇帝的立场上看,这比他有能耐的高老三和高老七,即等同于猛兽。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兄弟自相残杀,可以说是自古少见的。那牢中的二兄弟,听见高老九说出这样的话,就等于让高老二宣布他们的死刑,就叫他的小名道:步落稽(是一个古代部族的名称,源于匈奴,不知为何取这个怪名),老天爷在天上看着呢!边上的人听见,都很悲伤。而这高老二要杀了这两兄弟,竟亲自动手用槊去剌在铁笼中的高老七。怕杀不死他们,又派壮士刘桃枝,用槊朝铁笼中乱刺,那槊每剌一下,这兄弟二人抓住,就把它折断,同时号哭大呼。见用兵器杀不死这二人,于是高老二就命人向铁笼中投火把和木材,把二人活活烧死,然后又填以石土。后来这二人尸体被挖出,皮肤和毛发都没有了,尸体烧得象黑色的木炭,天下为之痛心。而这高老二,还把自己的妃子陆氏和李氏,分别送给执行死刑的两个刽子手刘郁捷和冯文洛正因为发生了上面这段插曲,竟莫明其妙地让司马消难受到牵连。牵连来自于上党王高涣。他当初刚刚逃跑,还没有被抓住时,就有朝中人士议论,说是这上党王逃叛,看起来很象上奔成皋而去的。说这话的,是御史中丞(监察部常务副部长)毕义云。因为这人与司马消难的堂弟司马子瑞有矛盾。毕义云年轻的时候,当过拦路抢劫的土匪,到了晚年,才当官的,看来有点象疯人院的北齐朝迁,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在高欢当丞相时,说这人很称职。但他却因旧习不改,当了高官,却仍然与地方官勾结,重操旧业,且打劫所获财物很多,因此面被告发,但高欢认为这人性格严酷,能办事,就说这些告发他的事是伪造的,其他的人敢怒骂不敢言。而这位毕老大,却不放过那些告发他的人,有好几位检举过他的官吏,都被他编个什么罪名杀了,所以这家伙的“威名”日盛。在高欢受禅让当了北齐皇帝后,这人干起弹劾他人之事来,却能出手不顾对官大官小,是不是公爵候爷。在他升任最高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后,做这种事就更狠,所以积怨甚多。因此告他的人很多,尚书左丞(四品,副部长级)司马子瑞,也奏请弹劾此人,但效果仅只是让毕老大被处以罚金,官是照样当。正因为有以上缘由,这毕某就借机报仇,派御史(地厅级监督官)张子阶,到北豫州地面,搞起捕风捉影的事来。而这张子阶不问青红皂白,先把司马消难的家人抓了起来。司马消难知道后,感到灾祸降头,于是派他的亲信中兵参军裴藻(中兵参军即卫戍部队参谋),谎称有私事请假,然后抄小路进入潼关,请求向北周投降,并愿意将北豫州及其所管辖的郡县,做为见面礼奉送。这应该是凡行此路者必守的规矩。北周晋公宇文护闻知此情后,对得到这笔意外之财,喜出望外,于是派遣达奚武、杨忠去迎接。这达奚武是柱国、杨忠是大将军,即北周的正副元帅。二人亲自出马,带了5000士兵,从小道进入,一路快马奔驰,深入北齐境内五百里,并前后三次派人先去给司马兄报信,可见急如星火,生怕送到嘴边的这块肉给弄丢了。但是,这信使却有去无回,不仅是信送到了没有不知道,而且事情很可能有变。达奚武和杨忠带人到了离虎牢三十里的地方时,达奚武时觉得不对劲,准备放弃,打道回府。这时杨忠说,往前走,可能会死,但往后退,则不可能活。于是,杨忠独自带了千余骑,借着夜色,来到齐镇(即虎牢,此处是齐国之镇的意思)城下。只见这虎牢城,果然名不虚传:四面皆是悬崖峭壁,老虎进去,也应该出不来。这时却听见响起了一片敲梆子的声音,看来城内的确有变,且早已作好了战斗准备。武柱国赶来,见此情景,只带了数百骑向西逃跑。但杨忠却很镇定,命令剩下的人马不准动。自己待那城门自动打开,看起来也许是诱兵之计,却顾不了许多,冒险进入。杨忠显得很从容,缓缓而入,并派人去把武柱国召呼回来。这齐镇果然有城守将领伏敬远,率领了二千人,守在东城,并举烽火警告。看来打开城门,想学诸葛亮搞空城计,又不太象。所以杨忠的判断,很准。武柱国不知为什么会害怕,原来是准备取这城池的,现在改了主意,只是下令对城的周边村寨,实施抢劫,多取财物,再把前来投诚的司马消难及其家属先带走。看来这办事的人,不懂想办事的人的心。显然,伏敬远的二千人,不敢与武柱国带的这五千人过招,所以只是敲梆子,放焰火,虚张声势。武柱国是正元帅,杨忠是副的,只能带三千骑殿后。这一行人走得快了些,主要是武柱国怕有追究兵。到了至洛南,即今陕西省东南部商洛市,人马困乏,下马解鞍,就地睡觉,此地属北周地界,离长安不远,所以完全可以踏实地喘囗气。但不想这北齐之兵,却追了上来,且人数众多,来势汹汹。如此兴师动众,可见他们先抢到的司马球消难这人,还是很值钱的。应该说,北周此时的当家人宇文护,没想到要抢地盘,要不然何至于仅拨了五千人?因为追兵人多势众,这抢人得手的一拨,只有跑得急的份,眨眼就到了洛北。洛南和洛北,分别在这商洛城南和北,少说有几十里地,可以说跑不多远。这时杨忠副元帅喊站下。正元帅还没发话,这杨副帅到抢先对士广大兵们,说出一番话来:大家只管吃饱饭,我们今天在的这地方,是死地,追来的这些人,一定不敢渡过眼前这条河。这死地,是孙子兵法上的说法。所谓“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就是说,迅速奋战即可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灭亡的为死地。这种情况,说明这个地方适合搞速战速决。杨副帅说的这番话的意思,具体可注解为:对方一旦渡河,则必然面临前有对手,后临河水,而无退路的死地。因此面临的,必然是生死决斗,而跟在后面追来的这些人,他们没有这样的决心和胆量,是不会渡过眼前这条河的。事情果然不出所料。那些追兵大概在河对崖转了老半天,就是没有渡过河来。而他们这帮人,则徐徐前行,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回到了长安。于是,这达奚武柱国叹服道,我本自认为是天第一条好汉,今天才发现,我只能算是天下二。达奚武(公元504—570年),鲜卑族,字成兴,也是代人(今山西大同东北),其祖父达奚眷,为北魏所置著名的六镇之一怀荒镇将领。这六镇兵骁勇,天下闻名,他父亲达奚长,是汧城镇将领,可谓将门出身。而武柱国说这番话,也确实是有根据的,因为他少年时即风流倜傥,喜欢骑在马上射箭,靠战功起家,随太祖宇文泰打仗时,曾好几次仅带两三骑,前去侦察敌情,发生遭遇战后,一人单挑数位敌人,斩获首数颗,后升为将军,又是好几次率众力抵千军,挽狂澜于既倒,是北周著名猛将之一。而这达奚武有两个儿子,都很有名:一为达奚震,少年骁勇,同为北周猛将。其膂力过人,走路赶得上奔马,是一个神行太保,比他老子还厉害,其为北周一代英主周武帝宇文邕的最得力的将才之一。此人在处少青年时,就很牛。一次达奚震随北周太祖宇文泰打猎,遇见一只兔子,过达奚震与其他跟踪随的武将们,竞相献给技,比赛射箭。不料这跨下之马不争气,突然倒地,少年达奚从马上坠落,却不顾脚下被拌,疾步而走时,虽然一瘸一拐的,却在这瞄准的焦点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一发射中兔子,这倒地的马,此时才站了起来,少年达奚动作利落地翻身上马。这一连串动作,让北周太祖在一边看了,大喜,有言道,只有这样的父亲,才生得出这样的儿子呀。只是听不出这是在赞扬父亲,还是在赞扬儿子。想来达奚武柱国,当时是在场的,他的这位给他露脸的儿子,被赐了杂彩绸缎一百段。因此,少年达奚震,到了北周世宗宇文毓(公元557年)当皇帝时,官就做了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改封普宁县公。这骠骑大将军在大将军之后,车骑将军之前,应该是大军区常务副司令。所谓开府,即可以自己建立在地方政府管辖之外独立的军事衙门,并自选僚属,最重要的是,可以自行组建军队,即召募府兵。由此,达奚震司令,步入军阀的行列。后来在北周武成初年(公元559年)时,达奚震官又升了,爵广平郡公,除华州刺史。行政级别上,从县级升到了地厅级。这是因为他也还算个较好的军阀,虽然是富二代(因为其父性贪吝,即又贪财又吝啬,很善于把当官转换成赚钱的行业),却不怕吃苦,从少年时代起,就刻苦练武功,但这并不等于说他是个纯粗人,当地方官,搞行政,也很有一套,任期到后离开了当地,老百姓还有说他好的。不过,达奚震司令真正在行的还是打仗。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发生了与北齐的洛阳之战。这次是突厥派人联系,要与北周联手,双方在此以前订有攻守同盟。当时权臣宇文护感谢北齐帝高湛,派人把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宇文护母亲,送往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不想和北齐动手,但又怕得罪突厥,回过头来袭扰边境,不得已派出几路人马,虽说有共20万人,但大家都知道原因,所以小心缓进。尉迟迥的精兵10万,围住洛阳,并没有马上动手。雍州牧宇文宪与同州刺史达奚武、泾州总管王雄等屯军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只是做为侧应。大将军权景宣自率荆州兵马,进攻悬瓠(今河南汝阳)。而宇文护自己则进驻弘农(今河南灵宝西),也没有马上做出下一步的举动,这仗看来并马上不想真的开打。但是进攻轵关(今河南济源西)的杨铡,自恃以往与北齐作战未曾失利,出关后轻敌深入,结果被北齐太尉娄睿,一个并不会打仗的北齐奸臣,看出破绽,切断了退路,包围后歼灭,杨铡却投降了北齐。接下来的战事,因为北齐派出了两位猛人,高澄第五子兰陵王高长恭和斛律光,还有一位高人段韶,情势就发生了变化。要多说两句的是这位兰陵王高长恭。该猛人即是至今仍闻名遐迩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因为这位有着漂亮面孔的人去打仗,总让对方觉得搞笑,没办法只好弄了个狰狞的假面具,上得阵来,却是勇冠三军,今有《兰陵王入阵曲》证明。北周的人不知道厉害,先是因宇文护亲自赶来,一起围攻洛阳,却一个月都没有打下来。北齐皇帝高湛,也亲自前来督战,要解洛阳之围。北周的将军们却以为自己人多,所以产生了轻敌思想。而高人段韶,却带了精骑一千,在路上走了五天,赶到时,恰好遇上大雾天,与几位前敌将军一起,爬上邙山坡顶阪,窥察周军形势,回来时,走到太和谷,却与周军相遇。这段韶即令驰告高长恭、斛律光两军,会师对敌。这二人立即兵分两路,斛律光为右军,高长恭为中军,整甲以待。北周人没有想到援军这么快就到了,见对方阵势严整,竟害怕起来。双方阵前答话,段韶说:我们才把宇文护的母亲送回给你们归,现在为何又要来打?北周人无言可答,但话还是要说:上天派我们来的,何必多问。废话少说。这北周人开始士气很旺,其军队都是步兵,都先冲上山来。段韶他们骑马,且战且走,还不能走得太快,怕对方跟丢了。到了深谷,北周人中了埋伏。兵败如山倒,你推我挤,无路可逃的,只有跳崖、投水,死伤无数。兰陵王高长恭,只率领了五百骑士,就冲破尉迟迥围困洛阳城的大营,来到城下。但是,当他仰面大叫开门时,城上士兵认不出这人是谁,高王子只好脱了面具,城上的人见了,高兴得手舞足蹈,敲锣打鼓,却不敢立刻放他们进城,只是用绳索拴住,从城上放下来弓弩手数百名,接应这高长恭。尉迟迥见了,无心恋战,便下令撤围。不想这命令一下,北周人虽然仅吃了一次败阵的亏,却都跑得比免子还快,除了用吓破了胆来形容,没有别的词好用。这个还没怎么打就散伙的败仗,让北周人丢盔弃甲,自邙山至谷水,沿途三十里间,到处都是。这都是因为段韶,看出周人多是步兵作战,在平原上难以抵挡得住骑兵的冲击,是他把这个亲临前线观察数日后的调研结果,向高湛皇帝作了汇报。段韶的调研结果,是基于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据陈寅恪先生考据,北周宇文泰老是输给高欢,是因为当时天下最能打仗的兵,六镇兵在高欢手中,而此时是在这位高欢的第九子,高老九手中。当然还有美男子兰陵王高长恭和斛律光这二位猛人,的确能打。因此,除了在另一方向上攻击的权景宣部,得了北齐的豫、永二城外,北周20万大军接战后,全线溃败。达奚震因善步行射箭,所属府兵,大概也在平时多操习此技,所以与北齐的骑兵对阵,打了个平手,保持了不败,这无疑在将星闪烁的北周军界,分外显眼。至此这颗新星,开始冉冉升起。但真正让达奚震司令大显身手的时候,还是在北周武帝宇文邕麾下。由于这位英主东征西讨,所以达奚司令有了立功机会。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北周对北齐进行第一次大规模东征,达奚震就被北周高祖宇文邕,任命为前三军总管。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东征伐齐时,达奚司令率步骑一万,先守住军事要道统军川路,而这统军川与雀鼠谷、千里径是三位一体的战略上极为重要的道路,虽为小道,却是太原、临汾两盆地间的襟喉,一向为南北交通孔道和战略要冲。达奚司令正是由此攻克义宁、乌苏二镇,并夺取了并州,即太原。这次的成功,使达奚司令进位上柱国。这还不算,达奚司令后又跟随北周高祖宇文邕,最后打到北齐京城邺城后,完成灭齐大业,被赐妾二人,还有一个由跳舞女奴隶组成的歌舞团,珍稀玩意宝贝等,并拜大宗伯,相当于礼部尚书,也就是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如此风光无限,人们都说,就是他父亲达奚武,也没有得到这个职位,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生子当如孙仲谋,也不过如此。而达奚武的另一个儿子达奚惎,车骑将军,其地位仅次于大将军,为大军区副司令,在公元580年时,为益州剌史。这益州即为四川,剌史是地级市市长。达奚惎因为随省长王谦起兵反对杨坚,兵败后被杀。这将引出我们下面要说的反对杨坚的第三股力量。不过,还是先把前面的话,再接上几句。这个简介后面还有点要收尾的事,就是对司马消难来说,这桩买卖做得还不错。人到了北周,当即就被封为小司马,后荣授大将军、荥阳公,还将自己的女儿司马令姬,出嫁给七岁的小朋友宇文阐,即周静帝做皇后。权臣宇文招,考虑到不能只给这位北齐重臣空头乌纱帽,紧接着又任命他为交州总管。这交州在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让他去这个地方,是暂时挪个窝。而司马消难与杨忠,也就是杨坚的父亲,因此成了哥们。因有这段前缘,杨坚在辈份上比这司马大叔,矮了一截。虽然司马消难起兵响应尉迟迥,但杨坚对他动手,是放在了下一步。现在说第三股反对杨坚的力量。北周益州总管王谦,字敕万,生年不详。这大概也因为其为逆臣的原因,因为历史是杨坚这样的胜利者写的,这点用在他身上,正好合适。虽然生年不详,但他是北魏、北周两朝名将,任太保的王雄之子,却是很清楚的。王雄(公元506—564年),字胡布头,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其正是在我们前面所说那次与北齐的洛阳之战中,率所部在邙山(今河南洛阳市北),与齐国猛人斛律光接战。这王雄显出英勇,是因为对手的名气,要在他之上,这便是斗志的作用。于是,王雄驰马挺槊,冲入斛律光阵中。这斛律光见他来势凶猛,竟然忘了他是全军主帅,掉头就跑。而这王雄却不放过,二人一前一后,跑出阵中来。斛律光落荒而逃。似乎猛人斛律光,看来没人们传说的那么厉害。事情有些蹊跷。因为猛人斛律光要是逃跑的话,不可能还未交手,就跑得比兔子还快。是否为诈败?且有很大可能是关老爷长常用的拖刀计。王雄应该看出来,且他并非有勇无谋的匹夫。但是王雄是没看出来,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想露一手。不过,从当时的情况上看,这斛律光身边的随从要么被杀,要么跑了,反正他身边身边只有一个奴仆,看起来并不是随护的卫士,真不知这位猛人上阵,还在人揣水送茶侍奉着,够大牌的。再看他那箭袋,也只剩下一枝箭,在此之前,一定是射了好几枝箭,都被王雄躲过去了。因此,真败还是假败,我们现在看来,搞不清楚。那么,王雄在当时,很短的时间,也一定搞不清楚。但他还是为确保险起见,追着追着,停了下来,在离这位猛人丈余开外,勒马立住。因为看起来猛人斛律光,象是跑不动了,先停下喘气。王雄于是对手下败将说道:我惜你有武略而不杀,却要把你生擒活捉,去见周天子。这话是够剌激的。的确,如能成功,无疑是大功一件,因为这斛律光是什么人?北齐的元帅。没想到的是,这位猛人却执弓射箭,一箭既出,正中王雄前额,王雄抱马退走,至营而卒,时年58岁。由此看来,这斛律光虽然被逼到绝境,却是以弱示人,加上乘人不备,胜之不武,但胜之在智。这样说来,是不是一开始,就是个骗局,王雄最后还是中了拖刀计?从形势判断上讲,北周兵不是北齐的六镇兵的对手,各路皆不能胜,局势上是处于下风,王雄一人独于万军之中,要直取这位元帅首级,看来想如探囊取物,却并非容易。斛律光身为猛人,未被告王雄一下子取了项上人头,却也象跑得鞋子都丢了似的,有些说不太通。这段历史看起来是有点奇怪。但不管怎么说,老子英雄是无疑的,这做儿子的,其实也不差。只是性格上有点不太象。这王谦,性格恭谦、谨慎,看起来好象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官做到四川省省长,有相当原因是沾了老爷子的光。其父王雄“仪貌魁梧,少有谋略”(后面一点,好象有点问题),征战东西,功勋卓著,在西魏时,就做了柱国大将军。北周武时,进封庸国公,封邑万户,不久出为泾州刺史,泾州总管诸军事。因王雄在对北齐作战中,光荣牺牲,朝廷开会,通过对王谦的抚恤方式,即授其官职柱国大将军,以承父业。但王谦同志,却以正在守丧期为由,拒绝接受。并非其尽孝道之志坚强,而是因为北周在礼仪上,搞复辟,学习西周的做法,而按周礼,守丧期是要弃官回家尽孝的,更不用说接受为官的新任命。正因为有官不做并非出真心,所以才要夺情。所以周武帝手诏夺情,国事大于家事,皇命可以让这守孝三年提前结束,于是,王谦做为烈士后代,承袭庸国公爵位,邑万户。因为皇恩浩荡,所以不得不报答。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吐谷浑政权内部发生内讧,周武帝趁机派皇太子宇文赟率大军攻伐吐谷浑。军至伏俟城,该城在现在青海湖边,吐谷浑王率七千骑应战。虽然少数民族能打,但人数上不占优势,一仗下来,吐谷浑兵败溃退,慕容夸吕逃遁。部分原因是,北周宇文氏及其大部分兵将,也是少数民族出身。少数民族兄弟之间打仗,单兵战斗力,应该不分高低,但这次北周人数上占优势。吐谷浑原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游牧于今辽宁义县内。慕容部原是檀石槐部落联盟的一部,公元三世纪二十年代迁往辽西,至涉归时迁居于辽东(今辽宁锦州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史称辽东鲜卑,这与同为鲜卑族的北周宇文氏以及这一干武川集团的人,同宗同源,三百年前是一家。慕容夸吕(?-591年),是第一个自称可汗的吐谷浑首领。而伏俟城,在青海湖西十五里。西魏曾将济南王元匡的孙女广乐公主嫁给夸吕为妻。这吐谷浑人因为要放羊牧马,所以虽建设了城郭而不居,天当被地当床,那里有水草就赶了牛羊到那里。其地盘所谓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不大但也不是太小,但因为生活所需,时常要找从邻居拿,也就是抢。这样的邻居,是难处的。抢了一次就算了,但生活所需天天要有,所以为了生活,抢了一次,还有第二次,次数多了就要打起来,打一次可以管一段时间,但不会太常。但这一次北周的动作玩得大了点,仗打胜了,还抓了好些没有来得及跑的吐谷浑人,还占了邻居的好些地盘,包括今今甘肃洮阳、洪和,以及廓州(今青海贵德)、覃州(今四川黑水)、芳洲(今甘肃迭部东南、四川若尔盖之北)、叠州(今甘肃迭部县)、宕州(今甘肃宕昌县)、邓州(今四川南坪县),可见收获颇丰。吐谷浑因此被暂时打服,恢复朝贡。而这一仗,王谦发扬武将家门的光荣传统,因力战而有功。这到有点不太象王谦的谦恭的性格。书生耍大刀,让人眼前一亮,然后从有点搞不懂,到想起他的父亲是名将的遗传基因在起作用,这无疑是做名人之后的人生阴影。过不多久,北周又开仗,这次是北周武帝亲自出马东征,这应该是北周武帝建设立丰功伟绩的灭齐之战,王谦之父就是在第一次与北齐发生的大规模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因此这一次王谦是继承先辈子的未尽事业,还可以找北齐人报这家仇,所以又力战,一点也不奇怪。因战功,烈士后代王谦,进上柱国,成了益州总管。这也就是在此之前的情况。而现在烈士后代王谦要起后反对杨坚,在后者所作的舆论宣传中,是反对皇帝的叛逆,是造反。但在王谦的旗号上,写满的则是忠君爱国,是为国除害,所以认识不同,让后人有机会拿这事说话。但王谦不同意杨坚当政,是在杨坚已经生米做成熟饭,挟九岁小朋友皇帝以令诸候以后发生的。这个不同意本来只是保留意见,演变成不同意的实际行动,是因为杨坚要换人。杨坚把梁睿派到四川当省长,却对下一步有关王谦同志的人事安排问题,只字未提。这种情况到不是与其等死,不如反了,而是与其被罢官,明摆着要反人逼急,不如反了。所以在给力上,与韩信背水一战的前置条件,还是的所不同的。反还是不反,这是个问题。还是反了,也是问题。问题是,杨坚怎么会想起要换人?这不象王谦同志怎么会这样做,那么清楚。有关于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是,杨坚当政,要用亲信,这是肯定的,而王谦没有及时表达,要做杨坚亲信的愿望,是因为一下子还看不清形势,这与历史上说他这人才能有限有关。然而,还另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尉迟迥。鲜卑人尉迟迥,鲜卑人,是“宁蜀公”,在北周太祖宇文泰时期,就开始经营蜀地。公元553年,尉迟迥率一万二千人南下伐蜀,兵不血刃,全取蜀地。既为西魏夺得重要的战略要地,也为自己搞定了一块地盘。其以伐蜀有功,拜大都督,即担任下辖益州和潼州等十八州的大军区司令。而这在尉迟迥任省长期间,政绩显著,依法办事,经常深入农户,访搞好扶贫工作,弄得四川人民,很怀念他。虽然他在四川,只干了四年。这是因为他还是个孝子。大长公主,即皇帝的姑妈,是他的母亲。因年高多病,尉迟省长听到这方面的消息,时常显得形容憔悴,忧心如焚的样子。这事被宇文泰皇帝知道后,召回朝廷,给他派了个大鸿胪的官。一方面是以全其孝道,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这人既可以兵不血刃,取人城池,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方面有特长,而这大鸿胪就是国家民委主任。蜀人思之,立碑颂德。当官能做到老百姓为其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应该是不容易的。但好事有时会成为坏事,这民心,也是皇帝所要的,做臣子的过份要这东西,是会惹来猜忌的。正因为如此,当官不论好坏,皇上都要不会让某人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尉迟迥也只在四川呆了四年。他后面的接任者是宇文宪,这人是宇文家的才俊,以善谋和长得帅著称。如前所说,这尉迟迥几乎可以称为宇文家的家将,起兵反对杨坚,也是为了宇文家的天下,这前后联系起来,曾为梁朝属地的,与中原隔绝上百年的益州,被尉迟迥和宇文宪打造成为宇文家的根基,战时成为革命根据地,并不是子虚乌有。而这王谦,同样是在北周高祖宇文邕的提拨下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这前面两人和这后面这们王同志之间的关系,可想而知,说是非同一般,并不过份。所以,尽管犹豫,王省长还是起兵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闲话隋朝兴亡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闲话隋朝兴亡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节 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