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热血(1)

第1章:热血(1)

说胶东,绕不开烟台;说烟台,就要先从武昌起义说起。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掀开了中国历史的崭新一页——辛亥革命爆发了!

辛亥革命爆发了,湖南、广东、广西等十五个省纷纷发表声明: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烟台也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烟台在众多独立的省份之中,显得特别另类:烟台是山东省的一个市,位于胶东半岛的东端;还有,所属的山东省还没有宣布独立,宣布脱离清政府,烟台山东省的一个市就宣布独立了,你说这山东的烟台是不是有些奇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是与胶东烟台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所决定的。因为在山东的革命党人活动区域为两个地方,一个是以烟台为中心的登州、黄县、文登、荣成、威海等沿海地区;另一个是以诸城为中心的青州、高密、即墨、胶县等胶济沿线地区。但胶济沿线的革命受到了在山东势力最强的德国人的抑制,活动不是那么自如。而烟台就不是这么一个情况了。早在1905年的8月,孙中山在日本建立同盟会,同盟会在日本设立总部,下设9个支部,其中在国内设立东、西、南、北、中5个支部。北方支部就设在烟台。烟台籍留日学生徐镜心、谢鸿焘、邹秉绶、邱丕振、于洪起、栾忠尧、左雨农、丛珠、孙嘏臣、徐镜古、徐文炳、陈命官、丁世峄等人成为第一批同盟会员,因此,烟台的革命党人的活动环境却要宽松许多,烟台革命党人的活动一直如火如荼。

同盟会的北方支部设在烟台,由徐镜心任支部总负责人,统辖华北、东北、西北8省的同盟会。到1907年,单就胶东留日学生加入同盟会者达60余人。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简称为“民族,民权,民生”,也就是旧三民主义。其最主要爱的特点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中国同盟会在日本的活动,引起清政府驻日本公使杨枢的畏忌,他怂恿日本政府取缔中国留学生的反清革命活动,留日学生被迫回国。烟台籍及胶东各地的留日同盟会员就陆续返回故里时,这个时间段,正值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这些回乡的同盟会会员就因势利导积极筹款创办新学、设立公学,办报纸设立《渤海日报》,籍以向青年学生灌输革命思想,为反封建斗争作准备。渤海日报社成了进步青年汇集地,他们一起探讨革命道理,进行各种革命宣传活动,并派同盟会员宫树藩等人打入清政府住烟台的驻军海防营策反,安排自己的内线,驻烟台各营清军中均有同盟会会员和革命同情者,这也为后来的同盟会革命党人的举事作好了准备。

烟台宣布独立了,山东省后来也宣布了独立了,脱离清政府,时间点上比烟台整整晚了一天,这样看来山东省的独立才叫完整。显然,烟台在山东的首先宣布独立和山东省部的宣布独立就性质来说,不可同日而语,根本就不是一个性质的事。烟台的独立是由同盟会党人独自领导的武装起义所致,而省城独立是以和平请愿为特征的,是官僚们被逼无奈,大势所趋无奈之举。但不管怎样,以上两起独立斗争,对辛亥革命的全局产生了影响意义重大!

山东省府设在济南,济南地处中国版图的南北要冲,烟台又为天津门户、京师屏藩,山东的独立给清政府的打击是最致命的,这样便与北京以东的滦州起义和以西的山西起义遥相呼应,对清廷北京构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有力地支援了同盟会在南方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山东省11月12日宣布了独立,11月24日又宣布取消独立,倏起倏灭,有些不可思议,仅有短短的12天。这个问题就出在山东巡抚孙宝琦的身上,山东巡抚孙宝琦与庆亲王联姻成为清王朝的红人,不想清王朝就这样完蛋,压根就无心独立,但谘议局又很不得人心,地方各势力的博弈又缺乏制衡,同盟会的革命党人又唑唑逼人,武昌起义和眼前的烟台起义又很容易失控,迫于革命洪流不可遏抑的处境下,孙宝琦宣布了山东独立的,但这仅是他的“权宜之计”,并非出于他的真心本意。因此,到11月24日,在孙宝琦跟袁世凯的勾结当中,就又顺应袁世凯的旨意取消了山东独立。袁世凯兵权在握,实力派人物,有些革命党人甚至都对他马首是瞻,他当时的旨意比皇帝老子好使,有袁世凯的支持,孙宝琦又硬了,取消独立也就不足为怪了!

于是,这个奇观就出现了,山东省府刚刚独立了12天又旋即取消了独立,而烟台还在独立着!

烟台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集中地区,又是同盟会北方支部所在地,同盟会革命党人在这里活动最早,成效最大。因对本地海陆军早有动作。参与烟台起义的人里,烟台革命党人栾忠尧、李凤梧、吴耀东、宫仁山等18位义士,除了几名外地来的革命党人,有警卫队管带、海防营管带的内弟、英国领事馆秘书、《渤海日报》主笔、尚志学校校长,还有太古船行的几名职员。当时,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武昌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成功,极大地鼓励了烟台革命党人的信心。于是,烟台革命党人与海防营官兵就定于11月12日晚10时起义。其时济南尚未宣告独立,而烟台方面与济南方面也没取得联系。烟台的革命党人决定实行行动,以杨德盛、栾忠尧分任独立起义的正副指挥。起义打响后,他们首先割断警察厅同外界联络的电话线,持武器由西马路进入烟台市区,直扑清军的海防营。

举事的主体为杨德盛、栾忠尧、李凤梧他们自誉为十八豪杰,这十八豪杰的军火武器说来可怜,只有一把十三太保枪(美国雷鸣登公司生产的转轮卡宾枪,可装弹十三发)和五把手枪。别的人怎么办呢?反正人人都有手帕,手帕包着小条帚,就是手枪;炸弹更容易,烟台盛产大苹果,手帕包上一个大苹果,圆圆的,鼓鼓的,一手一个,看上去绝对威武,更主要的能为革命党人自己撑胆。在整个烟台起义的过程中,烟台的革命党人清楚夺取海防营是起义胜利的关键,所以革命党人起义的伊始就是夺取海防营,掌控兵权。

烟台的海防营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立的,之前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设立的水师营,这是一个齐整的守备营,拥有营房、库房400多间,士兵装备有洋枪洋炮。武昌起义爆发时,聚集在烟台的革命党人为发动起义,他们除了积极动员海防营的官兵参加起义之外,他们还深人到住烟台的清军东山警卫第二营、海军训练营第一营、海防第一营等清军军队中做工作,并争取了清军海防营管带董保泰的内弟、哨官宫顺德作为内应。革命党人还在海军学堂的学生中散发传单,在大街上张贴标语,号召“同胞速举义旗,帮助民军逐出满清”。湖北军政府送山东的檄文,也在海军学堂的学生和水手中传阅,影响巨大。许多人写血书表示革命的决心。革命党人的行动使驻烟台的清军极为恐慌。

而“十八豪杰”只有步枪一支,手枪五六支,敌我力量相差悬殊,不能强攻,只可智取。11月12日夜,革命党人按计划行事,“十八豪杰”之一的宫锡德在海防营当营哨官,是海防营管带董宝泰的内弟。他带着起义豪杰顺利地通过盘查,他们扑向海防营,海防营有内应放火。一见火光,烟台水产学堂的学生把鞭炮放在准备好的火油桶里点燃,“噼噼啪啪”,声震四野,一时间,爆竹声、呐喊声响成一片,豪杰们趁机一起大喊“革命大军来了,放下武器”,一起向海防营里冲,只听噼啪作响,烟尘弥漫,吓得警卫纷纷逃遁。海防营官兵在内线的策应下,300多人投入反清起义,一起在“革命党大军来啦”的呐喊声和铁桶里爆竹的炸响声配合下,他们径直闯进海防营的最高指挥官管带董宝泰的卧室,宫锡德用枪顶着姐夫董宝泰管带的胸膛,说:“我奉民军命令来接管队伍,我们虽系亲戚,不能因私误公。只要你立即集合队伍讲话,说明将兵权移交于我,听候调遣,我保证你于明日可以安全出境。”

海防营的管带董宝泰,为了保命就点头答应了,并愿意一起起义。海防营的管带答应一起起义,起义队伍立刻推举海防营管带董宝泰为司令,宫树藻的父亲、防营军需官宫锡恩为参谋长,就这样,“十八豪杰”完全控制了海防营,紧接着兵分5路继续攻打清政府的其他要害机关:革命豪杰攻占了烟台大清银行,发现了库里一堆钞票和现银,于是又到处大喊“各军警只要放下武器,可发饷一个月!”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下更没人抵抗啦。道署与海关监督署、警察厅、电报局、邮政局、大清银行。警察厅等处很快便被攻占,其他几处目标也都顷刻被革命党人攻取,警卫队和海军练勇纷纷投诚。

烟台道台徐世光,是徐世昌的弟弟,睡梦中被枪炮声惊醒,来不及穿衣服带武器,披着棉被带着老婆孩子就狼狈逃进了海关税务司英国人安文的公馆躲了起来。

就是这么十八个人几乎不流血就轻松夺取了海滨重镇烟台,在他们向上海报告独立消息时,自称“十八豪杰”,十八豪杰之名就是这样得来的!

烟台如此轻易地陷落在十八豪杰手中,让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安文大为光火。在他11月22日给英国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信里说:“现在已经知道,此地的革命政变完全是由十八个本地的冒险家利用时机和人民激动而恐惧的心情搞出来的。他们不是革命党员,也不是决死队,他们没有接受任何人的命令,革命党首领也不认识他们。他们全是一群无能的废物!”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烽火红军旗(上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灵异 烽火红军旗(上部)
上一章下一章

第1章:热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