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旱灾年

第一章 大旱灾年

公元751年腊月二十八这天,还没到晌午的太阳便失去了耀眼的炽烈,变得慵懒而又遥远。不仅如此,它又撩拨起阵阵北风,似乎有意提醒着人们莫忘了现在仍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节。

骑在马上的清河县令张巡仍没有觉得冷。他独自巡视三个里(乡)后,正走在回城的路上。前面就是清河,清河再往西北走上五里,便是清河城了。

而脚下的这段路,似乎走的格外沉重。

其实这段路已不算作是路。路面被人脚畜蹄车轮磨成细如面的粉末,马蹄踏上去,发出沉闷的噗噗响声。凌乱的风吹来,又扬起一道道黄尘,迷离着张巡和马的双眼。

张巡翻身下来,牵着马躲过路面的沉重和沙尘的迷离,小心地往前走着。来到一丈多高的河堤上,眼前的景象又让张巡彻底心碎。

上百丈宽的清河内看不到一颗干草。只有河滩中间铺着一层死去很久的贝壳,在西斜的阳光下散发着惨淡的星星点点的光,仿佛在哀思着曾经的水草丰美。裸露的细沙留下了风的痕迹,甚至形成了一道道小小的沙丘。站在河堤上就仿佛来到荒凉大漠的边上,一切都是那么死寂沉沉的凋敝和荒凉。

无边的无奈又涌上张巡的心头。他清晰地想起了十二年前的清河。

那年夏天,清河境内连降暴雨,滚滚清河水冲垮了清河河堤。洪水淹没八成以上的村庄农田,将县城变成一片孤岛,全县被淹死的百姓十之有三,家禽牲畜更是不可计数。清河惨状震怒了皇上李隆基。他亲自下旨将没有及时迁移百姓的清河郡太守、清河县县令革职问罪,并紧急从清河周围国库调拨大批粮食赈济灾民。

张巡没有亲眼目睹洪水之汹汹。但一个月后他来到清河接任县令时,仍看到片片沼泽散布在广袤的田园之中和成群结队的灾民排队领取刚运来不久的赈灾粮食。

老天爷的脾气却是反复无常且古怪执拗。十二年后,情景又完全反了过来。从自去年九月至今的十五个月中,清河县境内仅下过两场雨。可那两场雨还没打湿地皮,云彩便匆匆散去。今年开春后,张巡每日都会焚香祈求上苍保佑苍生,降下甘霖。可除了那两场点到为止的雨之外,天空被一种魔力遮住一般,即便阴云沉沉,也不见有半滴雨下来。到了六月,河道全部干涸,死去的鱼虾河蚌铺满皲裂的河床,发出热烘烘的臭气。八月后,骄阳下的清河县遍地赤黄,枯死的树木杂草遇到一点火星便能烧个漫山遍野。

清河郡其它七县亦是如此。

从那以后,张巡时常望着天空独自祈祷。可那时而晴朗辽阔时而阴云低沉的天空似乎隐藏着让人们永远都解不开的秘密玄机。它高兴了,让大地风调雨顺,无尽关爱世间万物。它怒了,可以选择干旱洪酷热严寒等等方式来宣泄,任由世上活物疾苦潦倒,却没有丝毫悲悯之情。在他面前,人定胜天似乎永远都只是一句诳语。

于是,有人说这场旷日持久的干旱是天将异常的景象,是小人当道激怒了上苍,因而不肯降下雨来。

这话是县丞东方思明说的。张巡不太相信:百姓缴纳的税负虽然有些增长,但还能忍受,还能做到安居乐业,至少清河境内如此。

但后来发生的事,让张巡心中隐隐作痛的觉得东方思明的话并不完全错。

按照惯例,颗粒无收的年景,朝廷不仅要免去赋税,还必须拨派粮款赈灾。十二年前的那场洪水,朝廷不仅拨派了足够的粮食,还运来大批的粮食种子。而今年,清河县虽没有缴纳皇粮赋税,但也没有收到赈灾粮款。这并不是因为朝廷没有下拨救灾粮食。去年十月,清河郡便接到了朝廷拨派的救灾银子和粮食。

只是太守赵从祥却无动于衷,将粮食运进郡库,佯作没有收到一般的没有了下文。

气愤难平的县令们来到郡府找赵从祥讨要。赵从祥却面带微笑,又似乎很着急地说道:“哎呀,本官正发愁如何该分给你们呢。你们来的正好,大家商议一下是按各县人头分还是按受灾情形分呢?”

除张巡外,原本一心的县令们立即开始了争吵。有县令说本县人口最多,而其他六县令都在说本县受灾如何严重,百姓有如何苦,都应分到最多的粮食。但争吵半天也没有结果。

赵从祥见状,满脸堆笑地对张巡说:“张大人,清河县库充盈,百姓家中余粮颇多,赈灾粮款先就不给清河了吧。反正这次朝廷拨派的粮款杯水车薪,远远不够,先紧着其他各县,你看如何?”

面对上任两年半的太守,张巡没有说话。他深知这位大人的伎俩。这位大人恨不得克扣下所有救灾粮款。他看着面前其他七个争得面红耳赤的县令停了下来,七双眼睛直直地看着自己。张巡猛然起身,走了出去。还没走出大门,身后又传来更加激烈的争吵声。

张巡原本就没打算要赈灾粮款。他只是觉得赵从祥将救灾粮食囤积起来的举动极为不妥。这位赵大人说的没错,清河百姓手中的粮食很多。自从十二年前那场水灾之后,深知民以食为天的张巡号召清河百姓要“多积粮,备灾荒”。他自己也在城西宋老汉的农田旁,也就是从被洪水泡过的荒地上开垦出十五亩良田,自种自收。十多年过去了,全县大部分百姓家中都修了屯粮库。

就在一个月前,张巡和齐桓带着里长、乡保们挨家探访存粮情况。行走一遍,张巡心中甚慰。虽然许多百姓,尤其是那些富户打了埋伏,少报了家中的存粮,全县百姓手中的粗细粮食加在一起,足够两年用度。

为此,张巡还有齐桓等人并没有在意朝廷下拨的那并不多的赈灾粮款。也正因为此,赵从祥也不打算下发赈灾粮食。因为他以为其他各县虽不能比清河,但至少百姓手中有余粮。

但即便县令亲自来郡府讨要,张巡听说赵从祥还只是将朝廷拨派的那杯水车薪的赈灾粮食留下了三分有一。

这话也是东方思明说的。但他说的是真的。郡长史方建河曾对张巡抱怨过:“太守大人将剩下的赈灾粮食全存进了府库,说什么要等到急需时再拿出来,我看这些粮食一定要被他私吞了。”

张巡听了,也只能抬头望天。因为他不知道该对方建河说什么。方建河之所以抱怨只是因为他觉得这次方建河想独吞。方建河原本和赵从祥是一丘之貉,只不过赵从祥的胃口越来越大而已。

张巡不由的浑身燥热。他想把天空捅开,将瑶池里的甘甜泉水引到清河。虽小人当道,但百姓能丰衣足食,天下也亦能太平。但这是幻想。张巡自己也知道。他不是什么神仙,亦不是专门掌管下雨的雷公电母、东海龙王。他只是河东道清河郡清河县县令。这一在朝中大员们的眼里比芝麻粒大不了多少的官职所能做的只是成日面对百姓的家长里短。

悲愤中的张巡也别无他顾。现在已是年底。正在探访十二个里的张巡和齐桓得到一个消息:清河县现有的水井大部分已经干枯。张巡和齐桓遂又紧急巡视全县的水井。民以食为天,而缺水比缺粮还要命。

今天早上两人决定分开巡查时,齐桓拱手对张巡说:“大人,依下官之见,此事还需赶紧向太守大人禀报。”

张巡拒绝了。他不想告诉赵从祥,甚至于,张巡都不想看见他。

面对老天爷的无情,站在清河边的张巡第一次感到了无助的绝望。

马晃动了两下,抖动着张巡手中的缰绳。张巡抬起右手,爱怜地抚摸着马头。接着,他卸下马鞍,解开缰绳,轻轻地拍了一下马背,说道:“老马,你走吧,往南面跑,越快越好!”

马打了一个响鼻,摇了摇尾巴,没动。

张巡从脚下捡起马鞭,狠下心来,啪地一声抽在马背上。

老马惊了,撩开马蹄,哗哗地跑了。张巡望着远去的老马,双眼涌出了眼泪。

这是匹全身乌黑的马,被齐桓等人亲切地称为“老黑”。十二年前,张巡就是骑着它从长安来到清河。那时它才五岁。可现在它成了一匹老马。

身高七尺与张巡身高相仿的齐桓骑着驴到张巡身边。齐桓是清河县尉,自幼练武,长得精干。他跳下驴背,望着老马远去的背影,说道:“老黑可是县衙最后一匹马了,这又快过年了,大人您怎么舍得再让它走?”

“如果找到有水的地方,或许它还能活得更长一些。”张巡扭头看着齐桓:“北面两个里情形怎样?”

齐桓摇了摇头,才说道:“除了秋末挖的八丈深的新井外,其它都没有了井水。我已让三个里正看护好那几口井,防止百姓为抢水发生殴斗。”

张巡没有说话。全县共分为十二个里,仅仅因为井水他们就巡视了四天。他今天巡视的另外两个里的情况大抵如此。他弯腰捧起一把响干的泥土,仔细端详了一会,接着又望着西边天空黑黄色的略显苦楚的晚霞映照下的同样颜色但更显苦楚的田野,消瘦的脸上尽显无比的空旷和苍茫。

齐桓将马鞍搭在驴背上,两人徒步走过了荒如沙漠的清河滩。

就要下河堤时,齐桓忽然回头,高兴地对张巡喊道:“大人,老黑没走,它回来了!”

张巡扭头,老马已噗噗地踩着河滩,浑身一颠一颠地跑上河堤,来到张巡身边。它忘记了疼痛,亲昵地将头伸到张巡的怀中。

张巡抱着马,戚戚地说道:“马啊,你为何要回来呢?连人喝的水都快没有了,何况你啊?”

齐桓却乐呵呵地将马鞍子从驴背上卸下,又装到老马身上,嘴里还不停地说道:“老黑啊,你可真是一匹好马!”接着,齐桓又对张巡说道:“大人,就是渴死饿死也不能赶老黑走了,它会伤心的。”

随后,他俩牵着马和驴,沉默不语地走过这段如沙漠般的小路。拐弯进入官道时,二人恰巧遇到出城挑水往回走的宋老汉。宋老汉看到张巡,赶忙将担子放下,拱手施礼道:“大人!”

齐桓要抢过宋老汉的担子,挑在自己肩上。宋老汉执意不肯:“听说两位大人已在全县各处奔忙数日,我岂敢再烦劳。还是请两位大人赶紧回城歇息吧。”

张巡微微笑了笑,牵着马和宋老汉并肩向前走去。他看了一眼宋老汉水桶,只见桶里的水搀着太多的泥沙,如黄汤一般。

张巡不由紧锁眉头,问道:“宋翁,城南那口深井也快没水了么?”

“还能坚持一些时日。”接着,宋老汉叹了一口气:“只是取水的人太多,我等了一炷香的功夫才打上水。”

齐桓也跟着叹了一声:“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我看咱们清河百姓紧缺的年货莫过于一桶清水喽。”

宋老汉欲要点头。他看了一眼满脸愁苦的张巡,随即脸上露出笑容:“呵呵,这两桶水回家澄上两个时辰,便是了。”

张巡没有笑。他抬头仰望着天空,旋即又一脸苦楚地低头向前走去。

“老天啊,快些下雨吧!”当宋老汉挑着水桶与张巡告别,转身沿着城墙向西回家的时候,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失望,情不自禁说出了这句话。

宋老汉的话是对老天爷说的,可声声如锤,敲击着张巡。张巡已在心中千万遍地祈求老天爷赶紧结束这场由老天爷自己带来旷日持久的干旱。可腊月季节又怎会落下大雨?

张巡心不由又一次收紧。他仿佛已看到遍地清河百姓扶老携幼外出逃荒。如果这样,即便朝廷不问罪下来,他也将自摘乌纱,和百姓一起离开清河。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泣血英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泣血英魂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大旱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