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章卫所改革

第078章卫所改革

第078章卫所改革

太监就是皇帝的家奴,哪怕到了王安这个层面的太监,其实也没有实权,他只是在崇祯皇帝面前端茶递水,随时跑腿使唤的人。

正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崇祯皇帝缺的并不是一文钱,而是成百数千万两银子。随着明末小冰河气候影响,再加上天灾人祸,粮食大面积量减产,粮食的价格反而也越来越高。

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大米两石,到了崇祯年间,差不多二两银子买一石大米,价格疯涨了四倍多。

可是大明眼下到处都需要用钱。

王安愁眉不展的道:“小袁将军,皇爷他苦啊,他为了国事操劳,茶饭不思,都瘦了一大圈!”

别看袁良拍胸脯保证,自己可以搞定河南三卫。这话王安一句也没有相信,正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袁良在这个时空实在是太年轻了。

不过,袁良的话确实是被王安听到心里去了,他眨眨眼:“小袁,将军,你说如何才能解决卫所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问你一个问题!”

袁良望着王安道:“卫所为什么战斗力低下?”

“这个……”

王安还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其实很简单!”

袁良道:“因为太穷,吃不上饭,正所谓皇帝不差饿死兵,你可以随便去任何一个卫所看看,卫所兵穷的比我们大营里的百姓还惨!”

“他们怎么会……”

袁良捡了一根断箭,在地上划了起来:“就以我们归德卫来说吧,我们归德卫成立的时候,共有五千六百户军户,卫所在夏邑、睢州、永城、虞城、宁陵、柘城、商丘、宋城、鹿邑,一州八县,共计军田三百五十三万亩,王公公,你知道吗?那个时候的归德卫,户均拥有六百多亩的,也就是说人均拥有一百多亩地。”

王安目瞪口呆:“这么多地?”

“是啊!”

袁良苦笑道:“前元朝的时候,黄泛区发水,归德府首当其冲,又接着在大明开国时期,归德府属于前沿拉锯战打了十几年,开国初,归德府几乎没有什么人,所以才有这么多军田。只不过人总要生孩子的,孩子也要结婚成家立业,归德卫的人数越来越多,可是军田却越来越少,我接手归德卫正前千户所的时候,我们正前千户所只剩下不到三万亩军田,而正前千户却有九千八百多人,人均不到四亩地。”

就像归德卫一个卫一年官员的俸禄需要六万八千石,放在崇祯年间折合银子就多达十三万两,朝廷可以耍赖皮,用银票、布帛、粮食、盐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抵数。

可是明朝的卫所问题,却是一个绕不开的死结。

王安道:“小袁将军,你是打算怎么做?”

“归德卫的军田就在那儿放着,谁吞了军田,我就找他们要回来!”

袁良拿着箭扎在地上:“谁敢不给,就要看看我的刀愿不愿意,王公公,你看看,只要我收回归德卫的那些军田,还需要朝廷的军饷吗?非但不需要,反而可以给朝廷缴纳一大笔粮食,这一进一出,差距就大了!”

袁良也不是什么大智慧的人,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当初他在国企,国企经营困难,人员臃肿,明明是一个企业,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后勤人员,这些不占生产编制的非必要人员,吃掉了企业的大量资金。结果企业越来越差,马上将要破产。

结果,当企业改组以后,设备该更换的更换,该维修的维修,那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该滚蛋滚蛋,短短一年不到,企业就扭亏为盈。

其实,明朝开国初期,卫所一样如此。

明朝的卫所不仅仅不需要军费,反而向朝廷缴纳粮税。

所以朱元璋这才有底气不靡费一文,既可获百万大军。

可是任何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变成落后。

随着明军军人的地位低下,随便一个县令都可以指着一个五品千户骂娘,这样的军户更别提有什么地位。

而军户的军田,则沦为士绅、大户、豪强嘴边的肥肉,随着时间的推移,步步蚕食,几乎大明百分之九十的军田都被蚕食殆尽,同样,同样,军户连肚子都吃不饱,他们虽然是军人,却混得连乞丐都不如。

战斗力自然下降,当朝廷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不想卖力,更没有实力卖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袁良不自讨腰包,更换正前千户的装备,归德卫正前千户连家伙都配不齐。

朱元彰看不出卫所战斗力低下吗?

永乐皇帝朱棣总能看得出来吧?靖难之役第一次大规模决战,就是滹沱河之战,建文帝以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都督宁忠为右副将军,率军十三伐燕,数路并进,号称百万大军。结果被朱棣揍得满头是包,损失惨重。

至于整个靖难之役,不难看出南军战斗力低下,成了朱棣屠幼的舞台,事实上,那个时候已经暴露出了卫所兵不堪大用的本质。

可是呢,强悍如永乐,睿智如万历,他们都不敢对卫所进行改革,缺乏的就是勇气。

国朝之初的国企,其实也是一样,渐渐的暴露了太多问题,生产效率低下,制度臃肿不堪,人浮于事,非但不能再为国家提供利润,反而成了国家庞大的包袱。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莫大的勇气,谁也不敢动国企,毕竟这可是一亿四千人工人的饭碗,一着不慎,就会社会动荡不安。

可是,我党偏偏做了,顶着巨大的压力,进行国企改革,当然,国企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得不慎重。

于是,国朝采取了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的不间断改革,终于让经济成功转型,不仅扭亏为盈,反而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

其实卫所的问题,与国朝的国企问题非常相似。

明朝卫所问题,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一个卫,并非简简单单的五千六百个大头兵在某个城池镇戍一方,说句不严谨的话,一个卫并不是五千六百人,而是五千六百户。

他们每个军士都有自己的家庭,妻儿老小都在,当兵的去操练了,你猜妻儿老小在干嘛?肯定是家庭手工作业的小农经济生产啊,种田,纺织,铁匠炉子,都会有,这就是一个以军事为主的城市。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家庭也会有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仍然是军户,而只需要一个孩子袭职接替父亲的军士身份,他的兄弟将以军余的身份仍然保持军户身份,但是他们不再有职业限制,种田经商还是读书科举全然无所谓,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朝那么多大学士尚书侍郎御史等高官是卫所籍。

比如今天的贵州黔东南州。

洪武十八年,平定了当地苗变起义的明朝,从南直隶调来了一些军士,组建隶属于湖广都司的五开卫,镇戍黔东南。当时,这个地区除了五开卫之外,剩下的只有遍布各地的隶属于贵州都司贵州卫蛮夷长官司,当时贵州尚未单独建省,贵州都司是在四川辖区。

五开卫一开始有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后又添设平茶、黎平、中潮、铜鼓、新化亮寨、平茶屯、龙里、新化屯、五开中左、五开中右、五开中中十一所,这十六个千户所,五开城内驻六所,城外另驻十城分别安置,而此时五开卫的军士总数已经达到了三万三千多人。

在一个从未有中央势力入驻的区域,注入三万多军士,还都是携家带口的,你觉得这个区域相当于迁入了多少汉人?至少十万吧?所以等永乐时期贵州单独建省之后,这里就开设了黎平府。

可以说,卫所就是蚕食新附地区最好的手段。

明朝三百多个内卫,两百多个外卫,其实最大的作用就是移民实边。只不过,卫所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解决的问题。

张居正对明朝的改革,并没有涉及卫所,他只是投机取巧,以募民为兵的办法,暂时解释了民源不足,缺乏战斗力的问题。

可是卫所,就像一个肿瘤,在大明身上越长越大,畸形发展,敲骨吸髓,一步一步耗尽大明的有限财源,把大明拖向无底的深渊。

崇祯皇帝也早就看出了卫所的问题,但是他不敢动,一动就会闹出兵变、哗变。

王安听完袁良的计划,在得知袁良有办法把卫所这样的不良资产自负营亏,如果给袁良利用三年时间,训练三万精兵,那岂不是意味着可以减少辽东的军费支出。

在听完袁良的陈诉之后,王安不敢耽搁,甚至连火药的交接工作都没有做,直接返回京城。

袁良为了保护他的火药给养,把所有袁家军骑兵抽出来,配合大名军骑兵,组成四千五百余骑,沿长城内线,向西迂回。

为了防止后金切断袁良的补给线,袁良只要让王安和袁家军伤兵绕道,多走三百多里,他宁愿用血肉之躯硬扛后金军队的进攻,也不愿意冒险。

“嘭嘭……”

一只榔头,一只榔头狠狠砸向袁家营墙,原本坚固的营墙被砸得面目全非,摇摇欲坠。

轰隆一声巨响,营墙塌了足足一百多步。

这时,后金军队学乖了,他们并没有立即往里面冲,而是等着尘烟散尽,直到不远处那道营墙出现在视线内,他们这才发现不远处还有一道土墙。

结果,当这些明军俘虏小心翼翼冲上另外一道矮墙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轰隆一声巨响。

数十上百名明军俘虏掉进了一个大坑里。

惨叫连连。

其实,这还真不是袁良采取的什么诡计,只是这个空地上原本就是一个地窝子。住在里面的百姓和军士提前撤走了,当然,像支撑着地窝子的横梁,这属于保贵资源,当然也挖走了。

于是,这些明军俘虏摔得气昏八素。

总之,皇太极持续利用这个笨法子向袁家军大营进攻,这个办法在看来看来非常蠢笨,可是在这个时代,却属于正常现象。

攻打一座城打几个月或者半年太正常了,皇太极非常清楚袁良从他手中缴获了多少粮草,想指望困死袁家军实在太不现实了。

不等袁家军缺粮,后金自己先缺粮了。虽然他们后金眼中,从来不把奴隶和或者俘虏当作人,可是无论当不当成人,他们都是要吃饭的,特别是那些明军俘虏,每天要干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本来吃的就差,加上后金军队克扣,结果很多俘虏都是干着干着活就倒在地上,再也起不起。

皇太极没有办法,只能提高俘虏们的伙食待遇,这样以来,粮草的消耗成倍增加。

就在皇太极与袁良双方展开土工作业竞赛的时候,身在蓟县的孙承宗急得胡子都白了,要说孙承宗不在意袁良,还真有点说不过去。

奈何孙承宗没有直属与他的嫡系部队,其他总兵和副总兵根本就抗拒他的命令,不是见死不救,主要是袁良太遭明军将领恨了。

明军将领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喝兵血,飞扬跋扈,或者欺上瞒下,杀良冒功等等,他们还不真会见死不救。

因为每个人都清楚,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的,如果他们哪天被围了,谁还救他们?

可是,袁良和卢象升这一对组合,战绩太过耀眼,反而显得他们太过无能,最重要的是,后金大军压上去,按说其他明军早已崩溃,然而,问题是袁良既没有求援,也没有崩溃。

孙承宗其实也不好说什么。

其他明军将领只需要袁良向他们低头,写一封态度诚恳的求援信,那么他们面子里子都有了,可惜,袁良的脑回路与他们不一样。

袁良以为,这些明军将领是害怕了后金军队,求人不如求已。

袁良现在不缺人,他手中拥有一百多个镇,足足十多万人,当然这些人里有老弱病残,有妇女儿童,但是却有更多的青壮男子。

虽然说大明朝的官儿,很多都不是东西,只不过,他们至少是人,做不出禽兽不如的事情,可是后金军队绝对是禽兽不如。

随着袁家军的将士不断伤亡,袁家军却是一支以技术兵种为主的军队,袁良可不舍得把宝贵的炮兵、火枪兵浪费在这种白刃战消耗战中。

当然,并没有直接上这些没有受过训练的民夫上战场,这样做的话就是拿他们当炮灰。

于是,袁家军士兵们开始分散下来,针对一百多镇的民壮进行军事训练。

缴获的长枪,被去掉红缨,削断枪柄,制造成简单的标枪。

经过简单训练的民夫,可以把这种标准甩出三五十步远,长达八尺有余的标枪,一旦被扎中,绝对不会好受。

可关键是袁家军别的不多,就是人多。

哪怕每道墙甩出去数千上万支标枪,对于袁良而言,简单不值一提。

太阳西垂,晚霞漫天。

后金军队进行着最后一次进攻,一旦结束,他们就要回营休战了。

袁良站在望塔上,看着下面忙碌的青壮。

这些用地窝子支撑柱改造的投石机,也被纷纷竖立起来。

两万余名青壮标枪手站在矮墙下严阵以待。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明末第一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明末第一帅
上一章下一章

第078章卫所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