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西游记 第七十二章:佛祖运转慧目,查探猴王破绽
却说灵山大雷音寺中,如来佛祖,观世音菩萨,还有《宝莲灯》界而来的玉鼎道人。
看见取经人师徒,马不停蹄,过了金兜山,还有西梁女儿国,同时齐声轻叹。
那孙悟空,表现如此神通,丝毫没有被拦路妖魔所阻拦,带着李玄奘长老,飞速奔往西天。
虽受制于如来佛祖预先制定取经规则,只能带着李玄奘长老跋山涉水,一路脚踏实地。
而非是如同师徒四个商谈那样,无法携着师父驾云,否则何须长久时间?
孙悟空“筋斗云”何等迅速,只需要半天时间,便能够来回西天五十多次。
便是猪八戒,沙悟净两个,腾云速度虽然不及孙悟空,十来天也能够到达灵山。
只是若三个徒弟,随随便便带着李玄奘长老,驾云一并赶到那灵山中,不曾经过路上磨炼。
便如孙悟空曾经劝解那般,如来佛祖未必愿意,肯将真经送予取经人李玄奘长老。
孙悟空仗着神通远远胜过曾经,能够将路上拦路妖魔,轻轻松松打发走。
使得这一趟取经旅程,比之祂曾经在《水浒传》世界中,亲身经历过。
还有来自《宝莲灯》世界玉鼎道人,所熟知的“西游”故事,大有不同。
却也只能让李玄奘长老,骑着白龙马,一步一个脚印,从大唐长安行至灵山。
若到达灵山后,如来佛祖认为,一路上妖魔,过于孱弱,无法成功磨炼取经人。
孙悟空绝对可以振振有词,声称那些妖魔实力不强,又关祂齐天大圣孙悟空何事?
莫非那如来佛祖,还能够让李玄奘长老,重新返回长安城,再聚集几个徒弟。
继续演绎一场“西游记”不成?
若果真那样,岂非是堂堂灵山之主,佛门世尊,变成一个其他仙神眼中。
出尔反尔,言而无信者哩?
便是以如来佛祖威信,莫大尊严,也决计做不出来,那等自掘根基的事情。
因此孙悟空才没有如《西游记》原著那般,一路上划水,替取经人凑齐九九八十一难。
而是实力全开,完全没有放水,不曾在任何地方,停留半点多余时间。
自然无需,满天下的邀请各处仙神,还有菩萨出手,能够在“西游”途中,分到一份功劳。
最大受害者,观世音菩萨也。
这菩萨看见孙悟空,路上如此神勇无匹,又不曾和师父,李玄奘长老发生冲突。
亦从玉鼎道人的口中,晓得过了西梁女儿国后,便是那六耳猕猴现身,和孙悟空二心争斗故意。
在灵山隔虚空,看取经人一伙,大路上碰到三十多个歹徒,一个个枪刀棍棒,拦住路口。
大胆包天要抢劫李玄奘长老,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真真是不知死活。
玉鼎道人讲述,在此处孙悟空凶性大发,拎起手里如意金箍棒,打死了两个贼头。
惹得唐三藏大为恼火,责怪孙悟空杀心甚重,又又一次赶走了大徒弟孙悟空。
才被那六耳猕猴,察觉到破绽,变作孙悟空模样,想要混入到取经队伍中。
只是这次,孙悟空带着李玄奘长老,瞧见强盗跳将出来,嘴里轻轻道个“定”字。
使了一个“定身法”,便将这一伙拦路抢劫的强盗,全都定住身影无法动弹。
祂自己却笑嘻嘻带着师父,还有师弟猪八戒,沙悟净,从无法动弹的强盗身旁离开。
咦?
这孙悟空如此处置,同玉鼎道人所讲,一言不合便要杀人,完全相反。
观世音菩萨忽又想起来,落在自己手中,无法送出的那三个“紧箍儿”。
不觉又是一呆。
按照玉鼎道人说法,祂这三个“紧箍儿”,一个需送给刚出那五指山,便有些不耐烦的孙悟空。
一个送给黑风山,偷盗取经人“锦斓袈裟”的黑熊精,做了珞珈山守山大神。
最后一个,却送给了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充作自己身旁“善财童子”。
只是孙悟空一直呆在李玄奘长老身旁,从未远离;黑熊精并未和取经人发生冲突,红孩儿本事不济,被孙悟空一番调戏,送到了牠父母之处。
因此观世音菩萨手里,那三个“紧箍儿”,到头来竟连一个,都无法送出手。
玉鼎道人见孙悟空心慈手软,没有打杀两个贼头,而是随意放过这伙贼人。
大感错愕,十分不解道,“若孙悟空不走,那六耳猕猴,如何能够趁虚而入?”
观世音菩萨闻言一凛。
如来佛祖却笑道,“猴子心善,并没有依仗自己神通,随意打杀凡人。”
“岂非是正好说明,祂心有佛性,和我佛门有缘矣?”
“没有六耳猕猴拦路为难,反倒是一桩小事耳。”
玉鼎道人闻言哑然无语。
观世音菩萨听了佛祖这句话,心头却蓦一动,疑惑道,“弟子正好有一个疑惑。”
“要向我佛请教。”
如来佛祖便道,“菩萨但讲无妨。”
这菩萨问道,“弟子在那五指山下,隐隐曾见到圆光之影,彼时还以为是六字真言金贴,亦或者五指山本身所化。”
“如今听佛祖说孙悟空心中藏有佛性,仔细回想,才发现当时所见圆光,分明是孙悟空无意中泄露。”
如来佛祖同玉鼎道人听了菩萨疑惑,皆是一愣。
六字真言乃是佛门总纲,五指山是如来佛祖手臂变化,若有圆光之影,倒也说得过去。
只是观世音菩萨却说,祂当日在五指山下,所察“圆光之有”,或为孙悟空泄露。
玉鼎道人直摇头道,“孙悟空虽已弃道从释,却并未获得你佛门正果,如何能够有圆光在身?”
“菩萨莫非眼花?”
道人口不择言,忘记了之前,警告过自己不可作死,直接开口取笑观世音菩萨。
菩萨轻轻一瞥这不着调的道人,目光中大有深意,道人只觉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浑身冰凉。
瞬息间噤若寒蝉,再也说不出半个字。
如来佛祖却若有思索,睁开慧眼,看向了匆忙赶路的取经人,特别是孙悟空的身上。
那壁厢孙悟空领着李玄奘长老,正在大路上匆匆赶路,忽然觉得浑身一紧。
祂暗运元神,查遍周身,隐隐发现有一道目光,在自己身上不断地来回巡视。
本以为是那躲在暗处的六耳猕猴,发现自己没有被取经人赶走,心里着急,才没掩饰目光,大着胆子查探情况。
只这大圣细细体会,远眺而来目光中,却藏着一股宏大意志,还有圆满无漏之像。
分明是佛门当中,至少亦是佛陀级别的绝世强者,才会有如此这般气象。
那六耳猕猴何德何能,只不过是一介妖王,虽然依仗神通,能够窃*听周天,知前后,万物皆明。
纵然也能够偷听到佛祖在灵山讲经,却无修佛之念,哪里有什么佛心,能够圆满无漏?
否则《西游记》原著中,这六耳猕猴,也不需要想着,趁孙悟空被唐三藏赶走之时,混入取经队伍中。
等到了西天灵山大雷音寺,骗取一个佛门的正果。
孙悟空察觉窥视目光,并非是六耳猕猴,心中顿时掠过如来佛祖金身。
急急忙忙收敛念头,不敢泄露,唯恐被那灵山中,展开慧眼,能够看遍三界,堪破一切虚妄的如来佛祖识破虚实。
如来佛祖目光在孙悟空身上停顿片刻,没有发现明显破绽,只好收回不再注视。
只是孙悟空最开始情绪激荡,还是被佛祖察觉出来一点真相,不由暗觉奇怪。
遂开口对观世音菩萨,还有玉鼎道人道,“这猴子虽极力隐瞒,还是无法逃避我这双慧目观察。”
“确实正如观世音菩萨所言,那猴子身上,有一股藏而不漏的圆光幻象。”
佛祖嘴角轻轻扬起,似是发现什么有趣事物,好笑道,“这猴子身上,甚至还有一股圆觉之意……”
圆觉者,又名无上觉,指无论智慧,还是功行,都已达到最高,最圆满的境地。
乃是成佛根本。
玉鼎道人来自于《宝莲灯》世界,和佛门关系并不密切,并不知如来佛祖这番话深意。
观世音菩萨却大吃一惊。
佛门有“十二圆觉菩萨”说法,专代指佛门之中,十二位有望成佛的菩萨。
乃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静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
或曰“观世音菩萨”之修行,乃是诸菩萨中,数一数二者,为何不在“十二圆觉菩萨”行列?
彼普眼菩萨者,便是观世音菩萨之异名。
因其大慈大悲心肠,闻声救苦,消灾解厄,有求必应,谓其慈眼普观一切众生,是“普眼”也。
观世音菩萨纵然有圆觉之意,也是想象不出,那孙悟空,并非佛门中人,如何能够圆觉?
祂念头一动,开口询问如来佛祖道,“弟子问我佛,孙悟空如何圆觉?”
玉鼎道人在一旁听见观世音菩萨询问,心头蠢蠢欲动,很想开口解答这个问题。
只是祂方才被菩萨冷眼扫过,心里犹有余悸,因此不敢轻易开口答复。
如来佛祖灵觉何等强大,察觉到玉鼎道人心态,转头向这不停作死的道人望来。
观世音菩萨见佛祖没有开口回答自己疑惑,反而看向玉鼎道人,同样转妙目,落在玉鼎道人身上。
玉鼎道人见状,伸手掩在唇边,干咳一声道,“孙悟空取经成功之后,能够成就斗战胜佛,可见祂智慧通天。”
“取经之路,不过短短十几载时间,孙悟空弃道从释,也只有十几载而已。”
这道人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似是对孙悟空成就,带着某种“与有荣焉”心态。
越说越兴奋道,“唐三藏得了乌巢禅师的《多心经》后,一知半解不明所以时,尚且需要孙悟空为他解读……”
如来佛祖和观世音菩萨,听玉鼎道人阐述,仔细沉思,却不约而同摇摇头。
玉鼎道人嘴里声音戛然而止。
只听得如来佛祖道,“玉鼎道友猜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有所荒谬。”
这正是,“悟空心存善念,反而暴露疑点”。
也不知道如来佛祖为何说玉鼎道人猜测错误,且听下回分解。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