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努尔哈赤死了
郝仁和张高远听到桑达的报告,都倍感诧异。郝仁接过书信,见信封上什么都没写,便拆开了信封,取出一张信纸来,展开看了起来,见信纸的开头写着月娘两个字,而信纸散发出的清香也是那样的似曾相识,郝仁心头一动,对张高远道:“这是月娘小姐派人送来的书信。”张高远恍然,随即道:“月娘小姐定是获得了什么内情以此来通知我们!”
郝仁继续看下去,片刻之后才皱眉道:“努尔哈赤严厉斥责了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不过并未处罚他们。并且于昨夜宣布了他的决定,他并没有册立储君,而是宣布了一个八大贝勒共治国政的决定!”张高远和桑达大感意外。桑达不可思议地道:“没有册立储君?怎么会这样?这太不符合情理了啊!”郝仁皱眉道:“按照月娘小姐的说法,努尔哈赤之所以如此决定,是为了避免儿子们为了争夺汗位而相互攻伐的缘故。八大贝勒共治国政,遇事,少数服从多数!”
所谓八大贝勒共治国政,其实就是八旗旗主共治国政的一种制度,这也算是附和后金具体情况的一种措施。不过在历史上,努尔哈赤并非是一开始就决定如此的,他其实一直是想要册立一个储君的,然而他册立储君的尝试却一再失败,这令他对立储君感到失望,同时也感到众贝勒之间实力相当,无论立谁为储,其他人必定会群起而攻之,只怕他死后不久,他一手打下的江山就会因为内乱而分崩离析了。所以他才会生出施行这种八大贝勒共治国政的想法来,这个想法早在数年之前就已经产生,其实这几年八大贝勒共治国政的就已经搭建起来了,只不过是在昨夜正式作为一种继承的制度宣布出来而已。
张高远皱眉道:“如此一来,莽古尔泰和皇太极岂不是就失去了争斗的目的了?只怕这场争斗就此平息下去了!”郝仁感到有些郁闷,禁不住喃喃道:“这个努尔哈赤还真是不简单啊!虽然我不喜欢猪尾巴王朝,可是却也不得不承认他可真是一带人杰啊!这么一搞,咱们所有的努力算是全都白费了!”张高远眉头紧皱,没有说话。郝仁低头看了看手中的信纸,皱眉道:“月娘小姐叫我们不要再妄动了,要我们与后金达成合约之后就立刻返回宁远去!说是是非之地不宜久留!”
这时,张高远的一个随从匆匆奔了进来,朝张高远抱拳道:“大人,后金的四贝勒皇太极来了!”说话之时,门外已经传来了杂沓的脚步声,对方竟然已经进来了!张高远眉头一皱,当即领着众人出了大厅,只见一身朝服的皇太极在一众身着白色甲胄武士的护拥之下大步而来了!此时的皇太极领的死正白旗,因此他手下的武士都是身着白色甲胄的。
张高远立刻满脸笑容的迎了上去,抱拳道:“不知四贝勒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失敬,失敬啊!”皇太极笑道:“张大人不必多礼。”张高远当即将皇太极一行人请入了大厅。双方分宾主坐下,郝仁桑达几个站在张高远的身后,而皇太极带来的那些正白旗武士则在他的身后立成了一排。
皇太极歉意地道:“本来早就该来与大人会面了,可是发生了许多琐事,却把这件事给耽搁了。还请张大人莫要见怪啊!”张高远连忙抱拳道:“哪里哪里!四贝勒言重了!”随即关切地问道:“四贝勒今日过来,是否是要与我谈议和之事的?”皇太极点了点头,道:“父汗的意思,他本是大明的将军,起兵只因为自保,可说是迫不得已!如今父汗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希望在最后的时刻能与大明休兵罢战,从此永不相犯,如此父汗便也死而瞑目了!”
张高远感慨道:“大汗能有此心,那可真是双方百姓官民之福啊!”随即问道:“既如此,不知这和约……”
皇太极笑道:“父汗诚心与大名重归就好,所以没有什么要求,双方就以当前实际控制的边界作为边界,从此休兵罢战,共享太平盛世!”张高远点了点头,抱拳道:“这也是我方的意思!”
皇太极道:“既然我们双方都没有异议,便就此签订和约吧。”张高远点了点头。皇太极便准备叫手下拿立和约的笔墨纸砚来。
就在这时,一声巨大的钟响突然响起。皇太极一愣,似乎是难以置信似的。随即又有一声巨大的钟响从外面传了进来,皇太极面色大变,猛然站起,惶恐地叫道:“父汗,父汗去世了!”随即便顾不上与张高远签订和约了,带着手下众人匆匆去了。张高远站了起来,连忙奔出大厅,郝仁等也跟着奔了出去。这时,这时,巨大的钟响一下接着一下,一共响了九声!
郝仁感到有些莫名其妙,问张高远:“这是什么意思?”张高远神色复杂地喃喃道:“九声丧钟,这是皇者去世的意思!昭告天地,以接引其龙驭宾天!”
郝仁不禁朝大汗宫那边望去,想到之前在战场上交锋的那个悍勇老者,心情一下子复杂起来。张高远连忙对手下的那个随从道:“你们立刻去街上采购吊唁之物!努尔哈赤去世,我等理应前往吊唁!”那随从躬身应诺,匆匆下去了。
郝仁用询问的口吻道:“努尔哈赤死了,这议和的事情不必再进行下去了吧?”张高远点了点头,“八大贝勒共治国政,虽然可以暂时消弭内斗的危机,但只怕不久之后他们的内斗会更加惨烈!他们内部必将纷争不断,这议和自然就没有必要了!”看向郝仁,道:“吊唁了努尔哈赤之后,你我就立刻离开沈阳,返回宁远。”郝仁点了点头。
不久之后,消息传来,努尔哈赤病死在了自己的寝宫之中,大汗宫中正在为他办理后世,而一众贝勒,文武大臣正陆陆续续赶往大汗宫中。此时的沈阳城,弥漫着一种不安的氛围。